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何鑫 《南亚研究季刊》2004,(4):103-106,117
印度是一个科技实力较雄厚、经济发展较迅速的发展中国家 ,也是南亚和印度洋地区首屈一指的军事大国。 90年代以来 ,印度的军事战略发生了改变 ,与此同时 ,印度经济开始加快发展步伐。本文将通过研究印度的新军事战略类型 ,来分析印度实行这种新军事战略下的经济意图。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俄罗斯重振大国地位的战略出发,对新世纪俄罗斯的军事战略做了较系统分析研究.本文认为,普京执政后,对俄军事战略做了较大调整,新世纪初俄军事战略已基本确立.如何处理与美国和北约的军事关系,维护"军事大国"地位,为重振大国地位提供坚强有力的实力后盾和军力支持,是俄新世纪军事战略的核心问题.重振大国地位的军力需要与各种严峻挑战所形成的军力差距,将是制约俄今后军力发展的基本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将决定俄军事实力在新世纪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颁布。这份战略报告在内容上主要有:美国仍是世界最强国,但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美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应特别关注来自全球共同空间和全球连接领域的挑战;美国军事战略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美国应建立更加广泛的同盟和伙伴体系。报告是对2004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思考的延续,又在许多重要方面对小布什政府军事战略做了调整。美国新军事战略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美军经费吃紧、新的同盟体系难以确立、主要敌人定位摇摆不定而影响军队建设等因素的掣肘.它更多地体现出新自由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调整守莽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美国的军事战略又称为国家军事战略,是通过使用或威胁使用国家武装力量,确保国家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科学.军事战略服从、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协助达到国家安全战略的目标.2000年5月30日,美国新国家军事战略的指导性文件《联合展望2002》对冷战后十年的军事战略作了最大一次调整,并声称"亚洲可能出现一个不确定和美国抗衡的竞争对手".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军事战略重点正从传统上的欧洲东移至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5.
试析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颁布.这份战略报告在内容上主要有:美国仍是世界最强国,但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改变;美国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安全环境,应特别关注来自全球共同空间和全球连接领域的挑战;美国军事战略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美国应建立更加广泛的同盟和伙伴体系.报告是对2004年<美国国家军事战略>思考的延续,又在许多重要方面对小布什政府军事战略做了调整.美国新军事战略目标的实现还面临着美军经费吃紧、新的同盟体系难以确立、主要敌人定位摇摆不定而影响军队建设等因素的掣肘,它更多地体现出新自由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调整守势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印度军事战略的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事战略是国家战略在军事问题上的体现。印度国家战略是称霸南亚 ,争取在印度洋拥有更大的控制权和支配权 ,充当第三世界国家的领袖 ,争做世界一流大国。围绕着这一战略目标 ,独立 5 0多年来 ,印度的军事战略从初步形成到不断调整直至军事战略思想体系的完备 ,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 ,并表现出明显的发展趋势。一、印度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变迁印度军事战略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早在公元 4世纪 ,当时印度的政治家考底利耶就曾指出 :“强大的邻国乃是潜在的敌人。”英印殖民统治时期 ,为保护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利益和伺机进一步扩张势力范…  相似文献   

7.
奥巴马政府新近出台的军事战略指南的核心词汇是"削减军费"、"重点投入"、"战略转型"与"保持优势",其中透露出美国未来军事战略的发展动向、关注重点与基本任务,同时展现了美国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形下护持霸权地位的决心。从本质上说,新军事战略指南是对奥巴马政府全球战略调整的反映与实践。这份军事战略指南虽然将中国列为主要防范对象,但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有限,中美之间仍可保持积极的竞合关系。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美国搞战略重心东移,在多个领域推进、调整亚太战略。2012年初,奥巴马政府公布了新军事战略报告,明确加大亚洲在美国军事战略中的分量,剑指中国。作为美国的军事盟友,日本的反应呈现"官冷民热"现象。但与近几年日本防卫政策举动一致的是,日本此次在构想东亚海洋秩序、推动国内军力等问题上仍在配合美国,牵制中国。日本这种因应美国亚太军事战略调整的做法,有其国内政治背景,也有对华战略考虑。  相似文献   

9.
亚太地区一般指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其中包括俄罗斯远东地区、东北亚、东南亚、大洋洲诸岛国和地区。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全球军事战略经历了8个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美国的亚太军事战略也作了8次调整。  相似文献   

10.
布什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在安全形势判断、美国在世界上的作用、防务政策目标、战略原则、军事行动样式、军队建设、兵力部署等美国军事战略的主要方面 ,与克林顿政府相比 ,都保持了较多的连续性 ,但也作了重大调整 ,从总体上看霸权主义色彩更浓。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