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年来,“打工人”“内卷”“躺平”等一系列具有“反劳动”倾向的词汇在互联网上层出不穷,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反劳动”的话语势头最先在青年群体中弥散,而后“反劳动”现象逐渐形成气候。青年“反劳动”现象遵循着“颠倒的关系——个人的逃避——群体的模仿”的发生学路径。在互联网时代,青年群体以解构式的网络流行语为话语体系,以经济、政治、文化现实为叙事方式,塑造青年“反劳动”现象的表现样态。面对青年“反劳动”现象,有必要以马克思劳动正义论为分析方法,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青年“反劳动”现象,重拾青年的劳动意义,实现“理解青年”和“再造青年”的价值建构。  相似文献   

2.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3.
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当今中国 ,青年一代已成为电脑互联网潮流及其文化的主体。本文以 35岁以下的青年特别是号称“第五代人”的青少年为对象 ,对他们中主要的上网动机、心态进行分析 ,并进一步阐述影响青年上网心态的文化机制因素以及青年上网对社会文化发展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4.
当前,一些诸如“内卷”“躺平”“打工人”“蚁族”一类的网络用词层出不穷,持续引发社会热议。“反劳动”的话语势头最先在被城市焦虑笼罩下的群体中弥散开来,逐渐内化为思想上的低欲望,外化为行动上的懈怠和停滞,“反劳动”的社会症候逐渐显现,劳动意义随之呈现出一幅贫困图景。社会意识领域的问题究其根本要从社会存在领域寻找原因。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本质的探究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并指出共产主义实现路径。现阶段,“反劳动”社会现象的出现恰恰说明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劳动的问题仍然存在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益严峻。因而,基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的视角探寻新时代的劳动现象与劳动意义,既是对劳动正义的匡扶,也是继续探寻人的本质复归的出路。  相似文献   

5.
数字时代,基于数字的外在赋权和青年的主动建构,“数字青年”于“虚拟出场——身份建构——个性表达”的逻辑理路中在时代大势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生活场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数字青年”从身体、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等维度积极进行自我塑造,展现出个体数字化生存的丰富样态。然而,通过审视“数字青年”在数字空间的虚拟实践可以发现,部分“数字青年”的成长发展受到“理性失序”状态与无意义感的价值困境、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导致的信任困境及现实身份与数字身份交织的认同困境等制约,亟须党和国家加强对“数字青年”的价值引领、完善数字空间的法律制度以及引导“数字青年”悦纳内在的真实自我,全面、全力地护航“数字青年”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6.
在内卷到反卷的话语变革下,正发生着一场青年从“竞速性自我”向“独异性自我”的重构。现阶段由内卷滋生的竞速性自我,具有全面参与竞争、加速达成标准、持续超越对手和长期情绪消极的特征。与之相较,反卷青年追求的独异性自我,则更加看重多维评价、内在导向、减速生活、感性思考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双提升。由于反卷是青年对个人生活的自主微调,在面对系统性的内卷时会遭遇分化、收编和循环的困境,进而演化成独异性自我在建构过程中的心灵危机、被迫展演和能量虚耗。为此,青年政策必须聚焦新重点、采用新范式、预防新风险,实现更高品质的服务和引导,推动青年独异性自我的健康成长与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7.
美国青年反主流文化运动滥觞的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雯 《青年研究》2002,(8):41-48
反主流文化运动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青年掀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文化运动。这场运动不仅是青年一代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背离 ,更是他们在文化失范状态下探求建立一种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青年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并不是与社会主体文化平行的独立文化,而只不过是青年对社会主体文化选择、偏离的结果。因此,它在价值、规范、信仰和表意特征方面与社会主体文化基本上是同一的。不少青年文化论者过分夸大青年文化的特殊性,将其视为各方面都不同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文化,这样便把青年从整个社会抽离出来,变成了一个与众不同、且与社会其它阶层没有关联的独立阶层。但事实并非如此。正如青年不能脱离社会的其它阶层而独立一样,青年文化从来都是附属于社会主体文化的。我不认为凡是与青年相关的都是青年文化,都构成了青年自身的特殊性。那样的观点反  相似文献   

9.
本文只想从几个侧面来阐述近年来日本青年一代的生活和文化。为了便于和六十年代日本青年的社会形象作比较,有必要将十年前的日本青年状况略加概述。在战后的1947至1949年“婴儿热”时期出生的一代人,到了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已进入青年时期。这一代青年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大体是:1.虽然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没有变化,但青年的人数却保持在二千万人的高峰上;2.就业青年成为雇佣劳动者  相似文献   

10.
阶级理论直到50年代,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解释的代际冲突理论是青年研究中的主要理论。随后,继续社会化理论在60年代又成了青年研究的正统理论。当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社会学界占了主导地位的时候,“继续社会化”理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震动,在前程似锦的青年一代心中产生了巨大反响。70年代是青年文化的巩固时期,这时期虽然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但学术界对于青年理论却是争论不休的,并产生了一股把社会阶级而不是青春期当作青年理论基本概念的“新潮”。阶级理论排斥功能主义的理论,这不仅因为功能主义者的  相似文献   

11.
提高和培养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富有现实意义的战略性课题,而且,是青年自身向往未来、向往现代化、完善自我、贡献社会的内在需求。本文试图在分析目前大连市城市青年文化素质的现状基础上,探讨如何使大连市青年的文化素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更加适应或推进整个社会的进步,更加有利于改革和开放事业。  相似文献   

12.
商业发展与青年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流行服饰,流行发式,流行音乐都源于青年,既而被推及全社会。青年文化逐渐成为大众文化的排头兵。青年文化被推至大众文化的先锋,固然有其自身文化特质的因素,但商业的影响不容忽视且作用越来越大,以致改变了青年文化的内涵,弱化了它的反叛性。 一、青年文化内涵 青年文化是现代大工业社会的产物,是“青年在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时由其特殊的行为方式所体现而出的独特的价值判断、人格倾向、审美情趣及思考方式的概括。”帕森斯最先使用了“青年文化”这一概念,他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人共同分享的独立的文化系统。一种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不负责任的青年文化与强调职责、服从和生产劳动的成人观念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从50年代到80年代,美国青年的生活主题一直是“生存”,其基本观点是:当青年一代实现了人生觉醒、完成了受教育阶段,以成人姿态走进社会时,社会运转的主程序、有利位置都巳被中年人占据,如果不进行创造性的奋斗,开辟出新的社会流程、新的职位并加以占据,青年一代就将不得不屈辱地接受上代人强加于己的生活方式,在精神上、物质上成其附庸。因此,现代人一切依靠自己的努力,拓展出独属于自己,不容前代人干涉的生存空间。青年奉“生存”为最高原则,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时至今日,美国青年在世界青年中自立能力最强。但其弊端也日渐表露无疑。青年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减退,丧失爱心,且由于恪守生存信条时的急功近利,对人类文化遗产、最新科学成就都无接受兴趣,个人修  相似文献   

14.
曹迪  吴莹 《青年研究》2023,(1):23-34+94-95
职业康复是促进青年精神障碍者重返社会的有效路径。基于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探讨职业康复与青年精神障碍者再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康复通过学习技能知识、重构职业期待、重塑行为方式和转换自我认同,促进了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但管控性制度逻辑、区隔性污名文化、家庭支持匮乏制约着青年精神障碍者的社会融入。在职业康复过程中,管控性制度逻辑表现出维稳与安全的管控特征;区隔性污名文化体现为青年精神障碍者的自我污名化与社会性排斥;家庭支持匮乏导致家庭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过程。研究为探索本土化的职业康复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十年来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演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价值观与社会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会的资助。中国社会这十年来的变化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最震撼人心的变化又是价值观的演变,其中青年的变化又是最活跃的部分。正如该课题的课题论证报告中所说,对青年的“价值观的演变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方法,进行实际的调查研究,掌握青年一代思想发展的动向,有助于结合实际对人的价值、个人与集体、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内卷"的文化样态来看,"内卷化"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存在状态,表达了青年的社会心态;从"内卷"的外在表征来看,它是当前社会发展的"瓶颈",表现出外部的无意义突破和内部的消耗;从"内卷"的心理投射来看,它是当前社会中非良性的内部竞争,导致了社会的群体焦虑。究其本质,在非良性内部竞争背景下,人们对于"自我异化""自我剥削""自我压榨"的主动选择是导致"内卷化"的根本动力,温和反抗的"佛系青年"、标榜不做异化工具人的"反卷青年"和安于现状的"躺平青年"成为软性选择下的无奈之举。因此,应优化社会环境,理性对待内部竞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媒介素养,有效纾解"内卷化"社会现状,促进人的"自我异化"走向人的本位复归。  相似文献   

17.
伍德斯托克(Woodstocr)位于纽约州北部,1969年夏天,美国首次摇滚狂欢节(以下简称“1969伍德斯托克”在这里举行。45万年轻人参加了这一青年反文化的集会,创造了“嬉皮士”(Hippies)文化的最后辉煌。25年的历史变幻,美国青年文化几番风雨几多演化。80年代,随着“雅皮士”(Yapies)文化的兴起,90年代,美国青年文化“反文化”的精神已经无影无踪。“1994伍德斯托克摇滚狂欢节”(以下简称“1994伍德斯托克”)成了最具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探讨了传统与现代双文化自我构念的的具体内涵,分析了双文化自我构念的代际差异。研究发现,青年人和中老年人被试的自我描述都表现出传统社会取向与现代个人取向并存的双文化自我构念特征;青年人的现代个人取向自我显著强于传统社会取向自我,但中老年人的传统社会与现代个人两种取向的自我构念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中老年人的社会取向自我在"血缘关系"等维度上显著强于青年人;青年人的个人取向自我在"兴趣爱好"等维度上显著强于中老年人。研究结果证实了双文化自我构念的客观现实性,初步验证了文化变迁过程中个体自我构念的代际差异。  相似文献   

19.
恩格思曾精辟地指出,时代的性格就是青年的性格。青年作为新时代的曙光,预示着社会的发展前景,展现着跳动的时代脉搏。一代青年之所以有一代青年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们所处的时代不同。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青年一代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打破了经济生活原有的“平静”,而且也使企业青年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取舍发生了一系列的“冲撞”,只有从这一系列的的“冲撞”入手,具体剖析,才能有效地建立和完善企业青工岗位成才的育人机制。  相似文献   

20.
王梦蝶  张曼 《理论导刊》2023,(3):99-106
网络青年亚文化是在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以青年为主要群体,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的文化形态。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网络青年亚文化历经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弱化、碰撞催化、交融强化等阶段,呈现出主流化转向之态势。基于社会、青年、亚文化自身三重维度,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因于社会发展的切实成就与困境、青年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变迁及文化传播机制与形式的拓展。新时代,推进网络青年亚文化主流化转向的良性发展,需明确青年主体性发展的多元诉求、认可包容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存在发展、引导规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消极因素,以确保网络青年亚文化在主流文化引导下实现理性回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