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公民的个体价值和个人利益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公民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现在需要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就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养成。公民意识的养成是改革过程中思想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条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公民意识不同于人民意识,更不同于臣民意识和奴仆意识,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其基本的理念是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
正确处理利益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社会中,利益是促使人们产生各种社会行为的出发点。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人们对利益追求的无限性必然产生出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因此,正确处理利益矛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建设公平社会的重要前提和建设合作与宽容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民主、善治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注重社会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多方面的工作要做,而注重社会公平是其中的一大关键。因为以机会平等为内容的前提公平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按贡献分配为内容的分配公平能够极大地激发社会的活力,而合理和适度的结果差距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现行户籍制度的利弊及改革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原则是公平正义,其基本要求就是公民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和其他社会权利,而不得"因社会出身、财产或其他身份等而有任何区分"。但是,现行的户籍制度违背了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因此,必须对现行户籍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5.
王帅 《工会博览》2009,(5):30-30
在社会转型时期,基本的制度安排造成了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制度正义主要以权利平等、程序意识、差别原则、政治合法性等基本支撑要素作为其理论架构,是评价制度的重要道德尺度,能够为更好地理解分配问题提供一种基础性视角。对于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多方面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始终要从宏观上处理好十大关系,即经济方面的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政治方面的民主与法制、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文化上的一元与多样、平顺宽容与互信友爱的关系,社会方面的活力与秩序、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传统文化底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和谐思想,蕴含着家庭和睦、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世界和平的大同梦想,它以追求社会和谐为旨归,意在培育中华民族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情怀。充分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为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某种哲学智慧和伦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互动共进决定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广大人民和谐人格塑造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社会主义和谐人格理当包括与胡锦涛同志所阐述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六大特征相适应的具体规定性,即: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知识、能力和价值取向,公平正义观及其实践能力,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诚信友爱的理念和履行,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的“四个尊重”的品行,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超循环理念和价值追求。我们必须也可以按照疏解—升华、内化—外化的路径塑造广大人民的社会主义和谐人格。  相似文献   

9.
和谐虽然是一个古老的概念,然而社会和谐的要求却是在现代社会才具有法律政治意义的。其核心内容是如何为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建立公正性。历来这种公正性之所以缺失,主要在于只从交易的角度去理解平等和正义,即把权利和义务看成一种对称关系,而公正性本应该来自权利和义务的互为包涵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正性不仅以这种互为包涵为合法根据,而且还必将倡导和创建一种德行社会。  相似文献   

10.
黄文奎 《法制博览》2013,(11):122+93
在法制的背景下,以人为本和人格独立,以及平等自由,这是民法所倡导的理念。这种理念的大力弘扬与培养,能够充分的调动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概念的出现远远晚于社会主义思想的出现。社会主义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想日益走向自觉和成熟的阶段。"社会主义"就是具有社会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崇尚公平正义、共建共享、平等、博爱、和谐等价值观,反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主张消除任何形式的剥削、压迫和奴役,关心并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命运共同体的健康运行和发展,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普遍解放和普遍幸福的思想、运动或制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对概念是有区别的。要全面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科学内涵,说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实践五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民生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问题关涉人的生存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和以人为本的向度,深度把握民生问题,强调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社会整体发展与个体发展相一致,充分发挥以人为本的国家社会管理职能,使每个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刑事和解制度,充分尊重加害人与受害人的人权及其主体地位,在不影响普遍公正的前提下化解社会纠纷与冲突,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当今社会,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共同体,民主、公正、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地位不断提升,人权、民主概念深入民心。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原则是刑事和解制度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平等自愿原则、合法原则、司法确认原则和不得妨害国家的司法权原则、以刑事被害人利益保护为导向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和和解宽缓原则。在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方针政策下,刑事和解制度将扮演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一、平等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近几年,学界学人怀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致力于我国社会平等问题的研究,对平等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给予了多层面多视角的解读。有学者指出,走向真正的、全面的社会平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在资本主义最为强盛的时候产生、发展,对广大人民群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它为人民指出了一条走向真正平等的科学之路。而若否定了这一原则,抑或是使人民群众对平等产生了失望,也就否定了社会主义的本真意义,就会失去广…  相似文献   

15.
儿童权利的实现和维护固然有赖于成人社会的努力,但就儿童自身而言,作为一个权利主体,其主体权利意识的觉醒也是维护儿童权利的重要内部力量。儿童权利意识是儿童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以及对他人主张、要求和维护权利的行为及观点的社会评价。一定程度的权利意识有助于维护儿童个人权利,有助于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进行权利意识培养应树立四种理念:从权利救助到权利意识培养与权利救助并重;从外界维护到儿童自护与外界维护并重;从“规训式”教育到儿童主体性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6.
论弱势群体及其权利维护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结构的失衡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宏观社会原因,而社会转型时期的利益分配不公是社会弱势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效地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权利维护,要重新审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增强弱势群体的权利意识和正确的民主意识,积极探索正确解决弱势群体利益问题的科学途径,拓宽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渠道。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道德公平性"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努力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它离不开作为和谐之"灵魂"的社会主义道德的支撑,和谐的道德关系需要维护"道德公平性"。维护"道德公平性"就要做到:实现行使道德权利与履行道德义务的基本对称,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并达到利益和谐,消除个体与社会的对立并使两者保持良性互动。维护"道德公平性"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发展目标和必然要求,而且是它的伦理基础。从操作层面,必须建立一套包括引导、约束、奖惩、补偿四位一体的道德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社会冲突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冲突的凸显期和多发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在承认和正视现实社会冲突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意味着在社会冲突的治理方式上,要走一条非暴力、非对抗的治理道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治理和化解社会冲突的持续过程,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相似文献   

19.
侯嘉贤 《法制博览》2014,(2):149+141
当今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建设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社会发展目标就是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和现代法治化的基本内涵,对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化的必要性和作用进行了概述,介绍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最后对如何通过法治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论当代中国社会中的公民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的公民精神,不能缺少法治意识、参与意识、公平意识、宽容精神以及妥协精神等因素。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野看,公民精神具有社会资本的主要属性,对于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是一个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