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它关于阶级形成、阶级划分、阶级关系、阶级发展的思想,为指导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依然有其内在的价值和强大的生命力,其思想内核和精神实质始终是我们分析阶级问题的重要指导。  相似文献   

2.
共产党的先进性,具体表现为先进的阶级基础、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人阶级的性质地位没有变,但工人阶级队伍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总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3.
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分析理论,正确认识评判人们政治态度的标准,从而根据时代特点调整和确定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新时期党建的重要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七一讲话”、十六大报告从我国社会结构现状出发,对历史唯物主义阶级分析理论和党建理论进行了新发展。  相似文献   

4.
21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进行了更加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拓展研究。这些研究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学术视野。但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对马克思阶级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和适用性缺乏学理性分析。国外相关研究有多元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和重建倾向,缺乏在马克思阶级理论分析框架内补充、细化和发展。鉴于以上问题,在研究马克思阶级理论过程中,应更多地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框架内进行发展和创新,做到民族视野和全球视野相补充,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相统一,坚持和发展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阶级概念的界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划分以及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基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普兰查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对中间阶层的性质、地位和功能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定位。中间阶层属于新小资产阶级,不是工人阶级,但是通过认同工人阶级的立场和工人阶级结为联盟,成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它系统地分析了阶级阶层的产生与消亡,阶级划分的标准以及各阶级的相互关系等。在我国当前阶级阶层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客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阶级阶层理论,坚持它对我国社会分层的指导意义,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协调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鉴新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尝试建构中国城镇阶级结构框架,以期为有关的经验研究提供可操作的分类工具。  相似文献   

8.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把博弈论用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研究,认为阶级的划分是社会成员按照自身财产状况进行理性选择的结果.其中,罗默、赖特提出的阶级分析的一般模型,埃尔斯特提出的阶级定义的"基质-行为"说,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思路,具有方法论创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中,坚持党的阶级基础同坚持党的群众基础是辩证的统一.首先,马克思主义是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论者;其次,中国共产党在实践这种统一过程中,曾有过极为成功的实践.在新世纪,面临新的历史条件,面临新的严峻考验,如何保证这种统一性,是党的建设必须深入研究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一定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10.
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现今西方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由简单向复杂化的历史转型,但这并不意味着阶级已经从社会关系中消失或者说阶级划分已经无关紧要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在阶级划分理论上,从一元标准转向多元标准,以剥削、权力和知识为标准的阶级划分理论,扩展和延异了传统阶级概念的内涵,但其研究方法需加以辨析。在阶级斗争日趋衰落和式微的同时,以争取公民权利和各种生活机会为指向的新社会运动方兴未艾。一些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新的阐发,使阶级斗争理论由宏观经济政治领域转移到微观社会文化领域。  相似文献   

11.
阶级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工人阶级掌握政权后的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对待国内的阶级和阶级分析,仍然是需要探讨的大课题。对此,我们党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和创新。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一系列论述和政策,关于社会基本力量、领导力量、依靠力量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变化的论述都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以“三个代表”为代表的一系列思想观点,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指导思想,从而在社会阶层分析问题上又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陶岳潮 《理论前沿》2003,4(3):23-25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阶级阶层分化加剧,出现了许多新的社会群体。过去不受重视的社会阶层分析,开始受到青睐,而向来为人们所熟悉的阶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日渐淡化。由此引发了人们的种种思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是否“过时”?阶层与阶级是什么关系?阶级分析与阶层分析能否结合又如何结合?等等。作者不揣冒昧,略陈管见,求教大方。一、阶级、阶层关系辩析有的同志认为,阶级分析已经内在地包含了阶层分析,因而没有必要在阶级分析之外另立阶层分析。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3.
现代中国妇女解放话语体系的建构,遵循了同社会主流思想变迁同样的逻辑。当倡导个性解放的五四启蒙思潮面对堆积如山的妇女问题显现出自己的苍白无力时,马克思主义"全盘解决"的思路,为妇女解放话语体系的重构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理论支撑。由此形成的将性别解放融入阶级革命洪流的新的话语体系,既引导妇女解放实践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同时也产生了性别意识、个性意识被长期遮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实际,根据时代特征的新变化,深刻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这一重大问题,为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依据,为党正确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理论解决好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都是通往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两者的关系在《共产党宣言》中进行了双重表达。一方面,在“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一章,马克思、恩格斯以阶级分析方法为中心,认为民族解放从属于阶级解放,不用作为独立的政治运动进行,可以在阶级解放过程实现,提出“工人没有祖国”的著名论断。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以波兰问题为中心进行历史考察,发现英国无产阶级并没主动承担推动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历史任务,波兰等被压迫民族率先实现民族解放是进行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基本前提,在“1892年波兰文版序言”“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提出了民族解放可以独立于阶级解放。阶级解放与民族解放关系的双重表达具有各自的理论适用范围,辩证统一于人类解放的总体逻辑。从人类解放的高度把握双重表达的逻辑关系,有助于把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合理性和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法本质上是阶级利益的体现,是对统治阶级利益的巩固和维护。利益的分化导致法的产生,法的根本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法本质上是对不同时期统治阶级利益的调整,反映着不同历史阶段统治阶级利益的基本追求。认识马克思主义法本质的阶级利益性,对于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断依法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相似文献   

18.
“工人没有祖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彰显无产阶级彻底革命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著名口号。其立论基础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具有相同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正确理解这一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至少可以从资产阶级的国家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西欧工人运动的政治观察,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革命条件,以及民族问题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等4个视角加以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没有祖国”思想仍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9.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一般以为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三过程。阶级“三过程”.虽然高度概括了阶级全过程,但是却对阶级“发展”以前的历史以“发生”一言以蔽之,不能更全面的反映这段历史。阶级“发生”到阶级“发展”是一个相当漫长岁月,根据考古新发现,这中间有个“阶级”的“形成”阶段。而红山文化时期是中华最早的阶级形成阶段。阶级全过程是发生、形成、发展和消亡四个阶段。阶级形成则国家形成,红山文化社会是中华最早的古国。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 ,科学技术始终促进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并导致阶级、阶级结构的产生、发展与演变 ;这一切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结果 ,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则是生产方式矛盾运动的起点和基础。在知识经济变革时期 ,科学技术更加直接地作用于社会生产 ,引发了经济和社会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阶级、阶级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崭新变化。新经济形态的变革并不意味工人阶级历史地位的结束 ,相反 ,正是在这一变革过程中 ,工人阶级逐步转变为知识工人阶级。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同样面临着“转型”问题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为工人阶级的转型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中国工人阶级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自身“转型” ,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