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法律   2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1.
公民社会问题既是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大实践问题。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拓展,社会自治领域日益扩大,现代意义的中国公民社会正悄然兴起。公民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中国的公民社会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建设的目标和趋势是走向和谐——实现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眉山市东坡区广济乡依靠群众参与和监督,共投资100多万元,修通水泥路6330米,条石路3500米,道路质量好,账目清楚,群众满意。  相似文献   
3.
容志  张云翔 《探索》2020,(3):127-141
成功的社区微更新往往是政府与社会共同生产的结果,但现有研究对于这一微观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和生成机理尚语焉不详。通过对三个案例的深入研究发现,社区微更新的整体进程与具体形态受到动力机制和政社互动方式的共同影响,而政府的自我定位和行动策略型塑着动力机制,进而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合作生产。路径差异不仅导致了微更新的效果差别,而且对社会行动网络施加着不同影响。对政府来说,需要更加灵活地选择管理策略,在共同学习、互相协作中推进社区微更新项目及社区的自治和共治。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公民社会必然带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中国的公民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党和政府的主导和推动;需要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的支撑;需要构建以自立、平等、责任、参与、宽容与和谐等核心的价值范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社会、公民精神之间不是简单地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联体现为深层理念和实践操作上的良性互动。当前,通过媒体舆论宣传和实施公民教育,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灌输,培育公民意识,塑造合格的公民社会主体,推进中国特色公民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税收代位权和撤销权,是指欠缴税款的纳税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债权或滥用财产处分权而给国家税收造成损失时,由税务机关依照合同法的规定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欠缴税款纳税人的债权或是请求法院撤销其行为的权利。其理论根源于民法债权债务说,但税收代位权和撤销权又具有公法之债的特点,为避免其被滥用,应当对行使该权利的构成要件、行使方式等有所限制,以保障私法秩序不被公权力随意破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研究在近年来呈复兴之势。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斯特运用方法论个人主义、理性选择理论,从集体行动理论视角,对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阶级定义、阶级意识和阶级斗争)进行了分析的重构,以求奠定马克思阶级理论的微观基础。埃尔斯特对于社会宏观现象背后微观基础的探寻,以及研究方法论的创新,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埃尔斯特泛化了阶级概念,其阶级理论的去政治化无意中为资本主义提供了一种合法化的佐证。而作为工具的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缺陷致使他对马克思的文本和集体行动理论存在某些误读。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已日益成为公众共同生产公共服务的核心要素之一,但信息技术塑造了哪些新型共同生产,并对其公共价值带来何种影响,现有的研究对此尚未予以系统性的解答.论文通过文献综述回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共同生产的有关文献,整理归纳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未来潜在的研究方向.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已经被用于促进公众参与共同生产,从而形成了"公众众包""以政府为平台"和"自动化共同生产"等共同生产的新模式.但围绕信息技术如何影响共同生产的公共价值这一问题,现有的文献还存在明显的争议.许多研究都认可了信息技术具有提高共同生产效率和效益、激活公众参与和赋权,并促进共同生产的包容性和代表性的潜力;但也有研究对这些观点提供了相反的证据.这种矛盾揭示了能否有效使用信息技术来促进共同生产并创造公共价值,不仅取决于技术和数据因素的影响,同样也是组织和公众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目前对这些因素及其相关关系的系统性实证研究仍然有限.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比较在各类信息技术推动下共同生产的多样化运作过程,并评估这些信息技术带来的实际影响;尤其聚焦于我国数字治理的具体情境,深入探究影响这些基于信息技术的共同生产的关键因素,从而推动相关领域的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