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学术腐败ABC     
学术腐败的表现 弄虚作假。这是一种普遍的学术腐败。其表现有将别人的成果说是自己的;谎称自己出版了论著,获取了成果,得到过知名科学家的教育;鼓吹有显赫的学术研究经历和科学研究事实等。抄袭和剽窃。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学术腐败,学术界一般用“天下文章一大抄”来形容抄袭和剽窃的普遍性。署名的背景,即不参与成果形成过程中的任何工作的“作者”。  相似文献   

2.
杨光明 《当代贵州》2011,(26):33-33
他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在抗旱救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为民谋利、英勇献身的精神,充分彰显了一名退伍军人、党员干部敢于战斗、敢于牺牲的英雄本色。  相似文献   

3.
一、权力是把双刃剑,既能为人民谋利而名扬四海,也可为自己谋私而身败名裂。二、家有金山,日食三餐;豪宅万间,夜眠八尺。  相似文献   

4.
手握司法权干预行政权力配置,运用司法权玩转商场,挥霍司法权为自己谋利。天津市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李金宝肆意妄为的背后,是一颗贪婪无比的心;权势滔天的背后,是人民让度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本想借鸡下蛋,孰料血本无归。四川省某银行渠县支行客户经理彭虹喻怂恿他人将1200万元征地款交由其理财谋利,转入自己控制的股票和期货账户“操盘”,造成800余万元巨额损失。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只有时时处处牢记自己的职责,脚踏实地为党工作、为民谋利,才无愧于组织的信任和人民的重托。”把老百姓的事记在心间,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是青州市东夏镇党委书记王寿礼的工作准则。因为,他的心里始终装着老百姓。  相似文献   

7.
<正>在日常生活中,当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到别人时,内心难免愧疚,于是常常会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话来安慰自己。也有人用这句话把自己自私的行为粉饰得冠冕堂皇甚至理所当然。毫无疑问,大多数人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谋利、谋权、谋财的话,上天都会诛灭他。按照这种逻辑,自  相似文献   

8.
崔宜明在3月21日的《解放日报》上撰文指出:从表面上看,学术腐败仅仅属于个人的道德问题,其实大谬。学术腐败可能导致理性公信力的丧失和民族精神的空心化。一个社会有没有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社会有没有公  相似文献   

9.
常年病痛的折磨,长期胼手胝足的劳作,全身心地为民谋利,今年54岁的村支书张金柱因患严重的糖尿病双眼已失去了仅有的光感,可他每天早晨天刚蒙蒙亮就要站在坡上看一眼自己熟悉的山村,  相似文献   

10.
青年干部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历史的责任,青年干部是可塑性比较强的一个群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处在树立、完善的时期,青年领导干部要做到不辱使命,做到真正为民谋利,就必须加强自身作风建设,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1.
经验表明,信访生成的基础动因是国家性变迁与民众自主性增强相互作用。我们可以对信访的生成进行不同类型的区分,即谋利型与维权型信访。谋利型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利益维护型和福利追求型,维权型分为尊严维护型和权利追求型。由于不同类型的信访,其诉求是不一样的,因而治理的难度也存有差异。研究还发现,四种类型的信访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谋利型的信访治理相对容易,而维权型的信访则相对困难。为此,对信访的治理既需要进行信访的制度化吸纳,又要防止谋利型向维权型的信访转化,避免增加治理的难度。  相似文献   

12.
作为宗法农耕社会的政治观念,儒学一方面提出了为民谋利的理性原则,另一方面则继承了传统的君主制度,把为民谋利的权力交给了君主,造成了民众政治主体性的丧失,也不断地改变儒学的现实政治品格。政治主体的丧失,使儒学过分屈从于政治而丧失了活力,同时也因为君主政治的不稳定而引发了对儒学的认同危机。但是,儒学为民谋利的政治目的决定了儒学能够自省,走出危机,儒学又重新被统治者所利用。  相似文献   

13.
正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开国领袖毛泽东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在家风家教方面也堪称一代典范。他给自己定下三条原则: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在亲情与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之间,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全党作出了表率。  相似文献   

14.
工作动态     
《新长征》2007,(6)
领导干部公开承诺"五带头"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图们市市级领导干部公开承诺自身建设做到"五带头":带头遵章守纪,严格约束自己,不干预和插手工程招投标等经济活动,不利用职务权力为自己和他人办事谋利;带头恪尽职守,自觉维护市委的集体领导,增强全局意识和大局  相似文献   

15.
想到这个问题,是读了本刊发表的《逼垮的“英维”》。说的是韩国黄禹锡事件。这已有结论,既是实验作伪,又是论文造假,成了世界级的学术腐败。丑闻为何发生?黄禹锡是不是被他的同胞逼垮的?我不了解韩国国情,不能做出判断,姑妄听之吧。倘若由此推及,我国诸如此类的学术腐败事件,也是被大众逼出来的,则让我坠入迷雾深谷,一派茫然。学术腐败与政治腐败虽发生的领域不同,却没有本质差别,皆为思想蜕变,道德败坏,行为堕落。不存在哪一种腐败可以谅解,可以开脱。但目前的状况是,提到政治腐败,深恶痛绝;提到学术腐败,不以为耻。说政治腐败是大家逼出…  相似文献   

16.
既有关于农民上访行为逻辑的研究中存在维权型上访与谋利型上访二元分立的解释框架。通过对于维权型上访与谋利型上访的比较可以发现,两者实际上存在着共性,即两者均没有充分关注国家发展与变革中,农民的观念与认识是否与之保持一致;把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政策当作国家和农民的共识,作为政府与农民共同接受的原则。将国家与农民之间认知差异性作为农民上访行为逻辑研究的新视角,可以发现,实际上存在着一种既不同于"农民有理、政府无理"的维权型上访,也不同于"农民无理、政府有理"的谋利型上访的上访类型,即以维利为目的的"维利型上访"。此类上访是在国家社会认知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农民对一些政策法规不认同,认为相关政策法规不合理、不公平,损害了自身利益。于是农民为维护自身的生活状态、既有利益的稳定,或者为维护在政策调整之前本应该、本能够得到的利益,用上访的形式与政府抗争。维利型上访的最典型特征就是,由于国家与农民认知的差异性,农民认为自己的诉求是有理的,但因为诉求与政策法规不符,通常会被政府识别为以谋利为目的的无理上访,导致在上访中,农民有理,国家也有理。维权型上访、维利型上访、谋利型上访三者之间在一些条件下可能会发生转换。维利型上访在我国的转型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应与其他类型的上访区别治理。  相似文献   

17.
被监督是一种幸福。有的人觉得,被人监督,不是件好受的事,总想挣脱监督,让自己不受监督。其实,监督是一种关心,一种保护。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用来为大众谋利服务,也可能沦为谋取私利的工具。当一个人有权的时候,最值得担忧的  相似文献   

18.
一位有影响的理论工作者发表的《关于股份制的几个理论问题》(以下简称《股文》)一文,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股份公司,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这种观点,笔者不敢苟同,谨作此文,进行商榷。一、怎样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股份制的论述《股文》引用恩格斯的话:“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并以此为根据作出了如下推论:“由单个资本家为自己谋利,到几个资本家,到一群资本家,到成千上万公众,到几十万公众和  相似文献   

19.
权力腐败,从经济学角度看,它是权力的商品化、资本化和市场化。权力商品化是掌权者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商品,用来进行权物、权钱、权色、权权交易,从而为自己或少数人谋取私利。权力资本化是指权力在社会生产、流通领域中采取资本的形式,获取私利。权力市场化是指掌权者利用公共权力控制的经济和政治资源,对社会资源进行分配,为自己和少数人谋利。  相似文献   

20.
《学习导报》2015,(7):10
当县委书记,要记住自己是中国共产党的县委书记,是党派你在这里当县委书记的;做县委书记就要做焦裕禄式的好书记,心中装着百姓,唯独没有他自己: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我们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为党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来为党分忧、为国干事、为民谋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