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班子和谐,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心愿和追求。但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不可过分求“同”,而应当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2.
求和不求同     
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班子和谐,应是每个领导干部的心愿和追求。但在追求“和”的过程中,不可过分求“同”,而应当努力做到“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3.
李建华 《学习月刊》2011,(20):79-79
近年来.武汉市洪山区珞南街党工委办事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抓经济建设,促和谐发展,不断推进街道又好又快发展”的思路.抓班子、带队伍.以和谐班子建设带动和谐机关建设:抓基层、打基础。以强化服务职能促进和谐街道建设。  相似文献   

4.
董励华 《党课》2008,(2):53-55
如何构建和谐领导班子,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作为“一把手”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要解决好这一课题,“一把手”必须正确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5.
荀子“明分”思想与儒家“和而不同”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分”是荀子哲学的内在逻辑,并从天道观、正名主义方法论、人性论和社会历史观等方面探讨了荀学“明分”的特征,进而指出,“明分”最终还是指向和谐的,即“明分”的精神最终指向“和”。儒家哲学的根本精神是“和而不同”,荀子的“明分”和孟子的“求合”代表了“和而不同”的两条路向,中国文化的主流是过度亲和“和谐”,而忽视了对“分”的强调,今后儒学的发展应该注意“明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十六字”方针,是加强党委班子建设特别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同时也是加强“一班人”团结的行为准则。“十六字”方针的有效贯彻,“一班人”团结是基础,而要达到良好的团结局面,就要坚持“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理念。这一新理念的基本思想与“和而不同”的三重内涵有着高度契合性“。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包括“:不同”是基础,彰显事物的多样性;“和”是目标,追求事物的整体性;从“不同”中“求”“和”,探寻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这三重内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把“和而不同”思想的内在精华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髓融通起来,尊重文明多样性、坚持以和为贵、发扬斗争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8.
聚人心,促团结,打造和谐氛围,是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的关键。作为“班长”,党委书记需要如何讲求团结艺术,提高团结本领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四心”入手。一、用“事业心”凝聚人心只有建立在共同事业基础上的团结,才是真正的团结,才是牢不可破的团结。因此,党委书记要善于用“事业心”统一思想促团结,凝聚人心拢班子。一是用党的事业来“拢”——带领大家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建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把精力倾注在想大局、谋大计、成大事上,把荣辱得失融入党的事业中;二是用单位建设来“拢”——用相互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制约关系,引导大家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为单位建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用个人进步来“拢”——用“好班子,出干部;散班子,误干部;差班子,害干部”的朴素道理,激励大家讲团结,促和谐。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基层党组织要担负起“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增强农村“两委”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以为,农村“两委”班子的干部交叉任职则是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实行农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制度,必须认真处理好扩大民主与依法办事的关系。实行农村“两委”干部交叉任职,意在使农村基层干部忠诚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0.
“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好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和谐的图景。《礼记.礼运》中也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亲、孤、独、废、疾者皆有所莽。”孔子曾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康有为在《大同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1.
和谐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认为, “和”是万事万物生存发展的重要条件。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儒家文化把“和”与“同”相区别,认为“和”是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并非无原则的妥协,而“同”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如,同流合污。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  相似文献   

12.
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进了班子还要进圈子,进班子不进圈子等于没进班子,进了圈子不进班子等于进了班子。简单说,就是“做官”要懂得融入所谓的小“圈子”。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十分看重“人情”,做什么事情往往把“人情关系”放到重要位置,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在干部队伍中,看重“人情关系”的现象也有一定市场。  相似文献   

13.
“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之一,今天它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同时又面临矛盾凸显问题的解决。“和而不同”的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和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融燕 《求实》2006,(Z2):261-262
高等学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高等教育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重大而崭新的课题,需要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给出无愧于时代和历史的答卷。一、构建和谐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谐精神可以归结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因此,和谐不是指完全统一,而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教育,主要是指教育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构建和谐教育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1.…  相似文献   

15.
表达权更是构建五彩斑斓和谐社会的前提,和谐的前提是和而不同,人们无权表达,何以知和而不同?因此倡导表达权正是和谐理念合乎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和而不同”: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虞崇胜 《唯实》2004,4(1):32-35
中华政治文明的精核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从一定意义上讲 ,把握了“和而不同”的精神实质 ,就是把握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政治文明精髓。“和而不同” ,意思是说要承认差异 (不同 ) ,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也就是说 ,“和”是目的 ;但“和”的前提是“不同” ,是多样性的存在 ;没有“不同” ,没有多样性 ,就无所谓“和”。“和而不同”堪称人类文明特别是政治文明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一、提高班子团结的质量,必须坚持按原则办事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领导班子的团结,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的团结。”如果失去原则,党委班子团结的质量也就无从谈起。强调班子团结,始终不能离开原则性的约束和指导,一是要靠原则把关定向。党委班子研究工作、作出决定,必须按原则办事,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遇到红灯绕着走”,更不能以“集体决定”对抗原则,用土政策替代上级规定。二是靠原则统一思想。由于班子成员思想基础、阅历经验、认识水平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等原因,在讨论问题、形成决议时往往会出现…  相似文献   

18.
班子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五冶集团公司党委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班子成员的思想建设是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公司党委围绕思想建设这个主题,从20l0年开始,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实施了一项创新性工作:“四好”信息库建设,对班子成员进行全方位的思想动态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四好”班子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潘富恩 《学习论坛》2005,21(12):60-62
“吕学”是南宋时期浙东地区,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的学说思想,它有着“中原文献之传”的家学和家风。它留意复杂的自然现象“天之文”和社会现象“人之文”,对传统儒家“和而不同”的思想作了辩证的理解和诠释。认为天地万物乃“各得其所”与互为“兼容”、和谐发展、共生共存。人际交往上主张“泛观广接”求同存异,反对“道不同不相知”的观点,力求达到互解互谅,和平共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海南州银监分局全力构建“和谐分局”,全体干部职工在党委一班人的带动下,以构建“和谐班子”推动“和谐分局”建设,坚持做到思想常见面、感情常交流、工作常研究、意见常沟通,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工作讲配合、生活讲关心、事业讲奉献,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结奋斗局面,分局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全面增强,各项工作蒸蒸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