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内外勾结共同犯罪案件的定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共同实施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案件的定性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中对共同犯罪案件定性的棘手问题。由于我国刑法典没有规定不同身份主体实施共同犯罪案件根据什么原则定性,实践中和理论上存在不同主张:有人认为,应当按照主犯犯罪的基本特征定罪;也有人认为,应当对有特定身份者和无此身份者分别定罪。目前司法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上述第一种主张,即以主犯犯罪的基本特征来决定。其主要根据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该解答规定:“…  相似文献   

2.
对部分共同的犯罪行为该如何定性?司法实践中对此处理并不一致,具有类似情形的案件有的以共同犯罪起诉,但各被告人之间起诉罪名又并不一致,存在以共同犯罪定性,又以不同罪名评价的矛盾做法;有的就并未定性为共同犯罪,根据各被告人的具体行为确定罪名。而刑法学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中对此也存在  相似文献   

3.
目前,在我国刑法理论上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内外勾结进行贪污盗窃或者受贿之类的共同犯罪,即有特定身份者与无特定身份者共同实施,要求具有特定身份才能够构成某种犯罪的案件,如何定性,主张不一。笔者仅陈管见,以供商榷。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该按照主犯犯罪的基本特征认定犯罪性质。其法律依据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1985年7月18日)中的解释,即“内外勾结进行贪污或者盗窃活动的共同犯罪(包括一般共同犯罪和集团犯罪),应按其共同犯罪的基本特征定性”,也就是说由主犯的犯罪特征决定共同犯罪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内外勾结共同犯罪案件的定性李记华,孙玉荣关于一般主体与特殊主体共同实施特殊主体构成的犯罪案件的定性问题,一直是司法实践中对共同犯罪案件定性的棘手问题。由于我国刑法典没有规定不同身份主体实施共同犯罪案件根据什么原则定性,实践中和理论上存在不同主张。有人...  相似文献   

5.
<正> 1984年11月“两高”作的《关于当前办理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第四条第三项规定:“对于共同盗窃犯,应按照个人参与盗窃和分赃数额,及其在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法分别处罚。对主犯依法从重处罚。”这一规定,明确了对于共同犯罪如何处罚的问题,但是对于共同盗窃犯罪的定罪标准讲得不够  相似文献   

6.
检察机关如何纠正公安机关的定性错误?编辑同志:检察机关对公安机关呈捕的案件,改变定性并在送达公安机关的文书中载明后,公安机关仍按呈捕时认定的罪名移送起诉。对于这种情况,检察机关应怎样解决?内蒙鄂杨俭鄂杨俭同志:根据法律规定,起诉权由检察机关行使,即对...  相似文献   

7.
我国理论学术和立法、司法中对当前我国黑社会性质犯罪的部分问题定性和实践存在不足,本文拟从黑社会性质犯罪的新情况、案件罪名、犯罪特征、法律打击机制缺陷、相关法律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8.
在处理共同犯罪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常常会碰到另案处理的问题。所谓另案处理,是指在处理共同犯罪案件中,由于法律规定或由于个别共犯成员自身的其他原因,必须把个别共犯成员从案件中分离出去,做独立案件处理的情形。另案处理,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从立法上可以析出其精神。一般地讲,有两种情况适于另案处理。一种情况是,法律虽然没有明示另案处理,但是必须做另案处理  相似文献   

9.
韩凤然 《河北法学》2006,24(11):143-146
目前国外对法院变更指控罪名问题研究已较成熟,英美法国家以法院不能变更指控罪名为原则,以变更指控罪名为例外.而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定,法院依职权审判,在事实审判上需要受制于起诉指控的范围,而在法律适用和罪名确定上法院可以自主行动.我国在该问题上虽已有法律规定,但太笼统,简单,面对一些实际问题该法律规定似嫌无能为力.法院应该享有变更指控罪名权,只是要在法院行使该权力时给予必要的规范.法院对指控事实的认定和检察院并无二致,只是在罪名认定上有分歧时可以直接在判决书中将指控罪名加以变更,该变更必须未对被告人辩护权造成实质影响且对其有利;如果指控罪名不当,法院如欲变更会恶化被告人的处境,不宜直接变更,须与检察机关协商后按照一定的程序加以变更.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郑州市担保机构规范整顿工作开展后.全市检察机关已办理非法集资案件数十起.在此过程中遇到罪名认定、共同犯罪、单位犯罪、犯罪数额、追诉人员范围等法律适用上的共性疑难问题。现将有关问题搜集整理并结合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刑法学原理以及办案实践提出浅见,以期对办理同类案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某法院就地公开审判了一起被控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的共同犯罪案件。在法庭审理过程中,由于时近中午,当法庭调查结束后,审判长即宣布暂时休庭,下午继续开庭。然而,在下午继续开庭进行辩论前,有人另行宣布先进行法制宣传。主讲人结合本案应定性为故意杀人等问题进行了法制宣传。对此,群众议论纷纷,并对此提出质疑。我认为人民法院应严格按照诉讼程序开庭审理案件,依照“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正确判决案件,这本身就是很好的法制宣传,不必要在审理过程中再插进一段法制宣传。  相似文献   

12.
在司法实践中 ,常常遇到共同犯罪的刑事责任承担问题 ,虽然关于共同犯罪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 ,法条规定也比较清晰 ,但司法实务中对几种常见的共同犯罪形态的刑事责任以及共犯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仍有一些分歧。本文就几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观点。一、共同犯罪的概念和责任规定共同犯罪是一常见的犯罪形态。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对共同犯罪中各犯的刑事责任承担 ,即定罪、量刑问题 ,法学理论界与司法界历来颇有争议 ,影响了法律的正确实施。 1 979年刑法典颁布后 ,关于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刑事责任范围问题 ,理论界曾出现了三种观点 :…  相似文献   

13.
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与偷税人相互勾结偷逃税款案件的定性,理论界及司法实务部门都有争议,焦点集中在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偷税罪的罪名选择与共犯认定问题上,从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罪与偷税罪的本质来看,二者属于对合性必要共犯.在具有对合关系的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税款行为与偷税行为之间,不能运用共同犯罪的一般原理加以认定,而应当按照行为所符合的特定犯罪构成要件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法律很早就有共同犯罪的规定,较完整的概念如晋张斐“律表”所云:“唱首先言谓之造意,二人对议谓之谋、三人谓之群,制众建计谓之率.”《唐律疏议》也说:“共犯罪者,谓二人以上共犯.”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古代法律中的共同犯罪划分为不同的形式:〈一〉一人就能单独实行的任意共同犯罪和必须有数人才能实行的必要共同犯罪.前者如盗窃罪,后者如谋反、谋大逆等罪名;〈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有通谋的共同犯罪.如秦律规定的:“夫盗三百钱,告妻,妻与共饮食之.何以论妻?非前谋也,当为收;其前谋,同罪”;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关于在侦查共同犯罪案件过程中 ,发现不应对其中某一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时 ,对该犯罪嫌疑人可否撤销案件问题 ,实践中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 ,对该犯罪嫌疑人应当作撤案处理 ;另一种观点认为 ,对该犯罪嫌疑人不能撤案 ,理由是该犯罪嫌疑人和其他犯罪嫌疑人共同作案 ,属同一案件 ,如撤销该犯罪嫌疑人的案件则意味着撤销整个共同犯罪案件 ,此时只能作不起诉处理。请问 :这种情况究竟应如何处理 ?安徽省临泉县人民检察院卫东卫东同志 :撤案是与立案相对的诉讼程序。刑事诉讼法规定 ,公安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自诉范围的规定粗疏且紊乱,实践中问题重重。在法定的三类自诉案件中,第一类的"圈"划得过宽,第二类的"圈"边界不明,第三类的内容存在矛盾,等等。需要对现行立法关于自诉圈的规定进行合理重构:调整第一类自诉案件范围,适当缩减第二类自诉案件罪名,以及通过制度变革,解决"公诉转自诉"制度近乎形同虚设的问题,强化适用效果;同时取消现行《刑事诉讼法》第204条关于犯罪客体的限定,避免出现共同犯罪案件中既有公诉又有自诉的尴尬局面。  相似文献   

17.
赌博类犯罪较为复杂,有些罪名如开设赌场罪与赌博罪的聚众赌博行为如何区分,法律和司法解释均无明确界定。为依法准确、及时打击犯罪,加强配合与协调,有必要研讨在办理赌博案件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对赌博类案件办案标准、个案定性及量刑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完善军地共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工作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军地共同犯罪案件应由军、地两方侦查机关分别立案、侦查,各方对自己管辖一方的人员采取强制措施,还是以一方立案侦查为主,另一方配合,立案方对双方人员均可采取措施?目前缺乏具体规定,导致实践中执法不规范。对此,应建立移交案件通知制度和立案报送制度,加强对军地共同犯罪案件立案、侦查工作的监督。  相似文献   

19.
如何确定共同盗窃案件中各共犯的罪责,司法界和法学理论界有不同的认识。对此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984年《关于当前盗窃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规定,“对于共同盗窃犯,应按照个人参与盗窃和分赃数额,及其在犯罪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法分别处罚。”但究意如何分别处  相似文献   

20.
污染环境罪为《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的罪名。由于这一罪名在司法实践中应用得还很少,以至于理论与实践中对该罪的“主观方面”多有争议,甚至直接影响对“共同犯罪”的认定。在金匡良和张素芬污染环境案的判决生效后,作者对案件中涉及的能否认定自首、环境污染的共同犯罪和环境污染的持续性问题做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