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全面的科学的历史的观点看待宗教的本质、根源、功能和社会作用,是当今中国共产党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要求。如何认识宗教、对待宗教,不同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者都给出了答案。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的本质是人们的头脑对支配自己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幻想的反映;宗教起因于人类社会的矛  相似文献   

2.
吴晓蓉 《人民论坛》2010,(9):254-255
梁漱溟"道德代宗教"说认为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生活能够给人以情志方面的安慰勖勉,因而具有宗教的作用。这种作用在西方社会是由宗教承担的,而在中国是由道德承担的。但"道德代宗教"对于解决当今道德、宗教理论中的一些重大难题时,显现出其局限性,梁漱溟的理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3.
武彬 《前沿》2012,(21):190-193
佛、道宣讲的善恶报应渗透于社会伦理生活,唤起了更多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但从唐代传奇来看,佛、道宣讲的宗教伦理,与世俗的伦理、道德,并不完全契合或互补.唐代传奇中,常可见到与普遍认同的伦理判断相悖的神的赏罚.盖因宗教宣讲的伦理道德虽来源于世俗的道德及律法,甚至以其为自身道德观的主体,但宗教的本质又决定了其在教众化俗的同时,亦致力于对神权的信仰保障并以之为首要的善行,故世俗的律法、道德在与“神意”相遇时,皆屈于神的权威.在无视道德伦理中以报应彰显天理导人遵循道德伦理,体现了宗教道德的绝对性,但这也正迎合了俗众以更简易的方式向神寻求依托的内心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各个民族既有自己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等创造,又有各自的社会习俗、宗教信仰、道德准则等传统,而宗教信仰是迄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被尊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其宗教信仰也出现了非常复杂的情况。然而,根据社会调查和翻阅历史资料来看,在许多少数民族中间,原始宗教观念尚作为历史遗存和变异了的宗教意识形态,活生生地保留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原始宗教观念既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共同生理素质、道德形式、社会风俗、生活方式,又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维活动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具有什么特点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5.
道德的最一般的基础和根源在于人和人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为这一关系决定 ,任何时代人们的伦理价值取向都是多元的 ,善恶始终并存于人类社会历史之中 ,社会的伦理价值导向是一元的 ,存在着一般的道德原则 ,而且这个原则一定是善而不是恶的 ;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人与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状况不一样 ,因此 ,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差异 ,也因此道德建设是必要的 ,并且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统战资讯     
[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不是"鸦片论"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石和核心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再三讲到的,宗教是支配人们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幻想的反映,是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颠倒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态度就是社会革命论,认为宗教的根源在社会,因此把对宗教的批判引向对社会的改造,即改变社会,实行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7.
道德脆弱的根源何在──儒家宗法伦理与犹太宗教伦理比较中国社会科学院周国黎道德滑坡问题是人们当前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在研究其原因时,认识却各不相同,有的说是“文化大革命”,有的说是“市场经济”。我则认为,这类社会历史的变化,只是构成了对道德的历史冲击...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大而长远。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宗教是荒诞的,它是人们同自然、同社会各种关系虚幻的、歪曲的、颠倒的反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宗教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说明,揭露其本质,指出它的根源,具体分析它的起源、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过程与规律,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方面的研究往往需要对原始宗教进行科学的考察。现今世界上拥有众多信徒的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世界性宗教,但是对于形成这些宗教之前,产生在极为漫长的原始社会里的原始宗教,可能显得陌生或不太容易为人们所了解。在考察当代宗教时,倘若不具备有关原始宗教的知识,我们就不可能取得对宗教的历史概念和科学认识。原始宗教是原始社会中人们精神活动的产物,曾经是各氏族、部落集团全体成员恪守的信仰,也是原始人类世界观的主要内  相似文献   

9.
宗教和人权的冲突使人类陷入纠缠不清的道德困境,也因此成为重大的国际伦理问题.事实上,宗教只不过是人的创造物,宗教的普遍性价值形式正是人的普遍性价值形式.由于人权是人人应当享有的普遍性道德权利,因此人权就是宗教的价值基准:任何践踏人权的教义和宗教行为都是恶,任何尊重人权、保障人权的宗教行为都是善.这就是宗教领域的人权的基本要求,其底线伦理是:人人应当享有祛除苦难的权利.它具体展开为尊重平等的伦理精神,并把这种伦理精神一以贯之地融入商谈理解的基本程序之中,切实依靠以伦理责任为要义的法律制度,以有效保障其具体实践和应用.  相似文献   

10.
行政道德是职业道德在政府系统中的特殊表现,是包含政治学、管理学和社会学内容于一体的特殊职业道德.行政道德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即公务员)行使公共权力,从事公务活动过程中,通过内化的信念和善恶标准,理性地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行为规范.行政道德的构成要素包括行政道德的意识、关系和活动三个方面.行政道德在整个社会道德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对于社会道德起着示范、导向和楷模作用.行政道德原则是行政道德的核心和精髓,反映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是行政管理的终极价值取向.构建行政道德对于改变机关作风、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遏制腐败现象都具有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十分重要课题。作为领导干部,学一点宗教知识,对于研究、处理各种复杂情况和问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大局,确保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学一点宗教知识,有助于科学认识宗教这一社会现象。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赖以存在的主要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灭,但宗教赖以存在的其他一些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依然存在。我国现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力、科技文化教育的高度发达以及社会主义民主的充分建立仍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由于我国…  相似文献   

12.
几近将毕生精力都用在伦理学研究的江万秀认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可以不信仰宗教,但不能没有敬畏之心。当下中国道德建设上存在的一个深层痼疾,即社会转型期敬畏之心的普遍缺失。人要有所遵循,必要有所敬畏。否则,言行必将失范,社会和谐发展也难以维系。那么,当前中国人的敬畏之心如何培育?中国的信仰之路到底在哪?  相似文献   

13.
宗教因素尤其是基督教的影响,是西方近代法律体系得以形成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可视为研究西方法律传统形成与发展的切入点.对中国来说,宗教对法律的影响表现得不甚突出,但对道德问题的解说则构成理解中国法律传统的知识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和宗教是分别作为中西方法律的超理性背景而存在的,并成为支撑中西方法律存续的大前提.而在当下,两种因素都面临着危机或是挑战,致使法律陷入危险的局面.此时再次讨论信仰问题,或许是必要而紧迫的.  相似文献   

14.
新媒介技术之伦理张力——以网络传播等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蔚 《理论月刊》2010,(6):135-138
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问题,如人际疏离、道德冷漠、隐私威胁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等。引发这些新的伦理威胁的根源当然包含新媒介技术自身的特点,但更多的是作为技术主体的人自身的问题,如何建立新媒介时代的新道德,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本文认为,媒介的终极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和社会,新的媒介道德必须能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法律、道德和宗教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我国传统社会中长期形成的工具主义思想观念对法律、道德和宗教等有着深刻的影响,其中的工具主义倾向被过分张扬,其结果是:手段与目的被割裂,法律信仰、道德自主性与主体性被忽视,等等。这种根深蒂固的工具主义思想不利于深入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正确地处理法律、道德、宗教之间的关系,法律对于道德和宗教要适当介入,促使道德与宗教中体现的善与正义的资源能有效渗入社会之中,从而促成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人能更全面地生存与发展提供基础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现代人道德困境之源考量——基于道德的支撑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华忠 《求索》2011,(2):137-138,203
现代人道德困境成为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内在的,又有外在的,但从根源上看是道德的支撑缺失。中西传统道德发展的内在机理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尽管二者发展路径不同,但各有其相应的道德的支撑。而现代中国社会道德困境之源正是由于缺乏道德的支撑,因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然要对道德的支撑进行追问与反思。  相似文献   

17.
所谓道德价值导向,是指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调节不同阶级、等级、阶层、集团以及个人之间间的利益关系而作出的道德价值选择,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反映。它通过政治、法律、哲学、艺术、宗教以及习俗、礼仪等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对道德价值观进行规范和调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中如何发挥宗教优良道德传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面向21世纪提出的治理国家战略思想.宗教优良道德传统作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一种道德因素,有不少与社会主义道德相通之处.我们在对信教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同时,应注意引导他们充分发扬宗教优良道德传统,为"以德治国"战略作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要坚持党的宗教政策,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就向我们提出了正确处理好宗教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一、正确处理好宗教问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它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过程,有它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些根源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宗教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宗教问题也就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不可回避的课题。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也就是说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可避免地要与…  相似文献   

20.
贫富与欲望     
《政协天地》2010,(12):51-51
著名作家莫言在第二届“东亚文学论坛”上,作了题为《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的演讲。他认为富贵是文学中考验君子的试金石。贫富与欲望,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也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