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了甘肃地区伯氏疏螺旋体和国际标准株B31的鞭毛基因,发现甘肃不同宿主的2株伯氏疏螺旋体的鞭毛基因是一致的,属同一型螺旋体,而与B31株明显不同,证明甘肃地区分离株与B31株在鞭毛基因上不属同一型螺旋体。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鹤岗市萝北县、哈尔滨市通河县全沟硬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情况,在获得25只全沟硬蜱细菌组学数据的基础上,通过PCR扩增16S r RNA和fla基因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扩增glt A和r Omp A基因检测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结果显示,伯氏疏螺旋体的阳性率为20.0%(5/25),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阳性率为68.0%(17/25)。另外,伯氏疏螺旋体阳性样品均显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这两种病原的混合感染率为20.0%(5/25)。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6S r RNA基因与伽氏疏螺旋体Nov405菌株的相似性为99.65%,fla基因与伽氏疏螺旋体SZ菌株的相似性为99.73%;glt A和r Omp A基因与塔拉塞维奇立克次体暂定株(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的相似性均为100%。结果表明,斑点热群立克次体(Candidatus Rickettsia tarasevichiae)和伯氏疏螺旋体广义种在全沟硬蜱中广泛存在,这两种病原的混合感染增加了蜱传人兽共患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使用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31菌株全菌抗原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牛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该方法能够特异性地检出牛伯氏疏螺旋体感染阳性血清,当血清稀释到1∶800时仍可检出莱姆病阳性。分别用本研究建立的ELISA以及IFA对200份已知样本的血清及300份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对已知样本检测的符合率为100%,对临床样品检测的符合率为81.8%。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用于牛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的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4.
自我国黑龙江省尚志市野外采集的蜱体内分离出1株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并对其进行了形态观察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利用BSK H分离培养法,经暗视野显微镜和姬姆萨染色观察,菌体呈螺旋状。根据已报道的伯氏疏螺旋体16S rRN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结合参考文献设计的外膜蛋白A(OspA)基因引物经PCR扩增并测序,与GenBank中的各种伯氏疏螺旋体基因型建立系统发生树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的伽氏疏螺旋体(Borrelia garinii)DK27(X85193)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可达99.5%;OspA基因核苷酸序列与报道的Borrelia gariniiKhab(AY502600)有较高的同源性,为93.6%。根据序列分析结果,认为该分离株属于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命名为SZ,该菌株16SrRNA基因和OspA基因核酸序列已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HM007279和HM007278)。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在柳园地区的户养鸡群中,发现流行一种以黄疸,下痢为特征的败血性急性传染病。其发病突然,死亡率高。经细菌学检验,病原为鸡疏螺旋体。据《兽医微生物学》(吉林农业大学编)记载:由鸡疏螺旋体所致的家禽螺旋体病,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而柳园地处北方。属干旱荒漠区,自然条件与热带迥异,也流行本病,说明其在自然界的存在是非常广泛的。另外,本病的流行方式特殊,呈跳跃式,又好象呈散发状态,往往易被人们忽视,误认为是食物中毒或其它一般疾病,虽然每次发病死亡数量不大,但经多次反复后,其损失也是相当严重的。特将本病的流行及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了甘肃祁连山北麓森林革蜱体内分离出伯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森林革蜱寄生宿主牦牛;从样地采集的不同类型样本108组接种培养分离,分离出一株伯氏螺旋体,用多克隆和单克隆鉴别试验及扫描电镜观察。伯氏螺旋体,疏螺旋7~10枚,两端渐细的狭长型菌,直径0.2~0.4μm,长度15~30μm,螺距2~2.4μm,每端7~15根鞭毛;G菌,吉姆隆染色阳性;暗视野镜下可见菌体扭屈、翻转卷曲、前移后退等独特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7.
鸡疏状螺旋体(Borr.gallinarcm)同义名鹅疏状螺旋体(Borr.anserina),以蜱、虱为传染媒介,可引起禽类的疏状螺旋体病。1983年5月,新疆石河子市沙门子有一家饲养了14只周岁来航鸡,在不到20天内,有7只鸡先后发病,其中6只均在血液涂片中查到典型疏状螺旋体(1只未检查),结合临床症状和治疗情况,确诊为鸡疏状螺旋体病。经对135团四个鸡场抽查100只鸡的结果,亦发现1只鸡血内有疏状螺旋体。  相似文献   

8.
家禽螺旋体病乔颜良,高学运孙爱玉(济南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250014)(山东省安丘畜牧兽医中心)家禽螺旋体病是由鹅疏螺旋体所致的一种禽类败血性传染病,最初于1891年在前苏联外高加索地区的鸡群发现,接着迅速在世界各地发现此病。我们课题组1983年首次...  相似文献   

9.
使用培养的狭义伯氏疏螺旋体B31菌株制备可溶性抗原,建立羊莱姆病血清抗体的间接ELISA诊断方法。应用伯氏疏螺旋体阴性、阳性血清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根据所建立的方法对从甘肃省甘南地区采集的450份羊血清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羊莱姆病的阳性检出率和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0.1%和90.0%,与羊霉形体、布鲁氏菌、弓形虫以及羊无浆体、巴贝斯虫、泰勒虫等常见蜱传播病原的阳性血清之间没有交叉反应。甘肃省甘南地区夏河县、临潭县和卓尼县羊莱姆病的感染率分别为3.3%、6.1%和4.1%,甘南地区的平均感染率为5.1%。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能够用于羊莱姆病的血清学诊断,甘南地区可能存在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10.
莱姆病(Lyme Disease)又称蜱性螺旋体病、蜱性红斑、移行性红斑和环形红斑。1974年夏天,美国东北部康涅狄格州莱姆镇(Lyme)的一群儿童患有一种类似风湿性关节炎的疾病,在对12000人的检查中发现39例儿童和12例成人患有此病。自此,以发病地镇名命名为莱姆病,由当时耶鲁大学医学院的A.C.Steere作了首次描述。1982年Brugdofer博士从达敏硬碑(Ix-odes dammini)中分离到一种疏螺旋体并进一步证实其为莱姆病的病原体。1984年将此病原体命名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  相似文献   

11.
动物莱姆病的卫生检疫崔言顺(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271018)莱姆病(Lymedisease)是一种新近发现的人兽共患病,能感染牛、羊、犬、马等多种动物。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burgdorferi,Bb),通常以硬蜱为传播...  相似文献   

12.
以伯氏疏螺旋体SZ(B.garinii)、BO23(B.afzelii)、B31(B.burgdorferi sensu stricto)菌株的外膜蛋白OspC基因为靶基因,将PCR扩增出的目的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重组质粒进行表达,表达的蛋白用MagneGSTTMProtein Purification System纯化,之后用此3株菌株免疫羊制备的阳性血清做Western-blot,检测该重组蛋白。证明这3个基因型菌株的重组OspC具有抗原性及交叉反应性。本研究表达的重组蛋白OspC(SZ菌株)为建立羊体内伯氏疏螺旋体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1986年我们在乌鞘岭原天祝县城附近购买了数头试验牛,有黄牛和牦牛。在试验前的健康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牛体温高于正常牛只(39.5℃左右),血液稀薄,红细胞数低于正常值,而白细胞数却偏高。后经姬姆萨染色的血液涂片检查,发现这些牛只都带有泰勒疏螺旋体(Borrelia thei-leri)。泰勒疏螺旋体寄生于血液中,其形态线状、细长、弯曲,有的弯曲如波浪状,有的呈螺旋状,有的似卷发状。在涂片中观察到的大多数是单个的,有时可见到两条或数条搅在一起。长短相差悬殊,根据对100条螺旋体的量度,其大小范围为5~25μm,平均为11.66μm(自然长度)。弯曲数为2~22(个),平均为10.1(个)。波峰之间的距离为16.7~3.5μm,平均为2.27μm。  相似文献   

14.
耕牛伊氏锥虫病的诊治耕牛伊氏锥虫病在剑川县沙溪乡流行较广,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该病每年7月初开始流行,8月中旬至9月上旬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至10月基本平息。1982年发病情况:沙坪25头,甸头49头,四联7头,寺登15头,东南7头,共计103头...  相似文献   

15.
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的诊治1996年9~10月,邯郸地区10多个鸡场的鸡,相继发生以内脏器官和肌肉组织广泛性出血为特征的疾病,经临床症状、病理剖检观察和病原检查,结合流行特点及治疗试验,确诊为鸡卡氏住白细胞虫病。流行情况及特点经确诊的10个发病鸡场,发...  相似文献   

16.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流行性疾病。我国一些地方也有发生流行,南方诸省尤为普遍。而且种类繁多,群型复杂。 为了便于进行流行病学的调查和菌株群、型的鉴定,我们根据Maner钩端螺旋体波摩那血清学特性一文关于参考菌株因子分析的介绍,首先选择了在猪中广泛流行的波摩那群钩体进行了群、型单因子血清的试制。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1月,虎林市某养猪场的220头仔猪,发生了以粘液性出血性下痢为特征的传染病,发病67头,发病率为30%,死亡31头,死亡率为15%。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细菌学检查等诊断为猪痢疾密螺旋体病。1发病情况该场饲养20多头母猪,...  相似文献   

18.
猪痢疾密螺旋体污染猪场的净化郭金海陈友银(福建省清流监狱畜牧场365303)徐其昌(福建省三明市兽医站)闽新畜牧场为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的规模化猪场。1993年9~10月全场猪群流行过一种以粘液性和出血性下痢为主的肠道疾病,发病2760头,死亡39...  相似文献   

19.
动物的屠宰检疫是控制疫病流行,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措施。甘肃省天水市食品公司所属2个肉联厂,每年屠宰猪8万头左右,在屠宰检疫中发现的疫病主要有猪瘟、猪巴氏杆菌病、猪丹毒、猪钩端螺旋体病、猪囊尾蚴病、猪旋毛虫病和住肉孢子虫病等。现根据天水市1985~19...  相似文献   

20.
钩端螺旋体病是人兽共患的传染病。浙江省于1971~1973年间分离钩体菌株279株,其中黄疸出血群262株,其它菌群17株,黄疸出血群占总数的93.7%,是浙江省主要流行菌株之一。作者应用黄疸出血群赖型56601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56601)活菌免疫BALB/C小鼠,取脾细胞与FO细胞融合,获得10个抗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