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个人或社会公共利益需求、党和政府的执政需求、网络社会走向成熟发展的技术和环境推动等角度辨析了网络反腐的驱动因素;从网络舆论压力或网络公共权力的合法性、有效性和公正性,以及网络反腐中的公众无序参与等分析了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困境;提出了构建公众参与网络反腐的模式,其要点包括:完善立法、形成监督体系,提升政府回应能力,加强监管保证网络媒体客观公正,完善技术平台,强化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社会发展面临着多元复合的风险境遇,这对政府的社会风险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治理手段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制度层面,社会风险治理要健全风险分配机制、建立风险文化培育机制、完善风险沟通机制;在政府组织行为管理层面,社会风险治理要建立风险源头预防机制、构建协作治理机制、完善政府权力运作机制;在公众层面,社会风险治理要建立和完善公众责任机制、居民自治机制。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对中国公众参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新媒体的概念界定及其对公众参与的影响;论述当前公众参与面临的现实困境: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地方政府的消极应对、媒体公器私用的腐败、公众素养的缺陷,以及制度化参与渠道的欠缺无不阻碍着公众参与实质性影响的发挥;提出了新媒体时代完善中国公众参与的对策:必须借助于各方的共同努力,政府要从转变治理思路做起,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建立制度化参与渠道,媒体和公众则需加强自律,共同推动新媒体环境下公众参与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4.
范海玉  申静 《人民论坛》2013,(23):40-41
传统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在农村地区面临着困境,引入公众参与制度是一种有益尝试。通过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提升公众参与能力,拓宽参与渠道;培育食品行业协会,实现参与组织化等方式,可以有效弥补现有监管体制的不足,从而构建新型政府与公众合作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5.
正治理雾霾,不仅仅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更需要公众、企业和全社会"联防联控"。为保证有效落实《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建议构建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机制。首先,应建立动力机制——政府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低碳消费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多方联动的良性局面。第一,可通过财政激励、税收、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政策实现最低成本的低碳城市发展。建议政府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  相似文献   

6.
黄德林  郝发辉 《理论月刊》2007,1(12):125-127
环境保护的制度安排主要是在三个领域中构建:政府行政强制、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主要依靠政府行政强制的传统思维方式在有些国家的某些方面已经有些过时,并且受到了有关学者的批评,而市场调节和公众参与则是国际上的前沿领域,因此,应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其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湖泊和人们生活的密切性,在湖泊保护中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就尤为重要,效果也会更加明显。我国法律对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法规不完善,在湖泊保护方面的公众参与机制的法规就更加的少,很难发挥公众参与的作用,因此,我们就更加要努力建立与完善我国公众参与湖泊保护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型政府决策模式体现为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决策过程的互动性、决策实施的自觉性及决策反馈的有效性等特点。当前还存在着政府信息公开不够、公众理性参与不足、公众参与渠道不畅及效果有限等问题。结合现有公众参与的制度,以政务公开机制、民意表达机制和舆论传动机制为基础,构建公众参与型政府决策模式应加强开放性政府建设、提升公众参与能力、疏通公众参与途径及完善参与反馈机制,并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迅速壮大,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的结构性问题日益突出,导致环境压力倍增,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要妥善解决环境风险冲突,必须转变政府的执政理念,完善公众等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监督程序,推动环境风险评估机制的完善,提高公众环境保护素质,通过"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的方式,构建一整套环境风险沟通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在深化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加强与完善公众参与治理机制是必然要求,环保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广泛参与。然而,当前我国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如现有法律规定不完善,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重视不够等。充分认识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阐述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意义,并提出完善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法治路径,如保障公民环境权、推动公众参与环境治理;转变政府执政观念,为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搭建平台;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实现公众有效参与等。  相似文献   

10.
郑丽娜  路瑶 《人民论坛》2015,(8):235-237
城市建设需要公众参与。生态城建设道路上由于专家评价机制的缺陷导致政府管理职能出现异化,环境维权也存在主体资格缺位问题,同时,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并行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公众参与形式和内容个性化区域化等都是实现公众参与、政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丁竹 《人民论坛》2014,(11):93-95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进入生态文明建设视野。求解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要确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树立整体、谐调的稳定观;建立环境法规政策驱动机制、企业环保投资效益推动机制和公众绿色消费引导机制;并在执行、资金、科技及应急上作有效保障,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  相似文献   

12.
丁竹 《人民论坛》2014,(4):93-95
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频发,农村生态保护和环境防治进入生态文明建设视野.求解农村环境群体性事件,要确立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树立整体、谐调的稳定观;建立环境法规政策驱动机制、企业环保投资效益推动机制和公众绿色消费引导机制;并在执行、资金、科技及应急上作有效保障,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定.  相似文献   

13.
环境管理一元体制,增加了政府负担,限制了公众参与环保,不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管理二元体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和环境法治的具体体现,要彻底改变目前环境管理的被动局面,必须积极建立和完善民间法、完善民间环保组织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4.
环境管理一元体制,增加了政府负担,限制了公众参与环保,不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环境管理二元体制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必然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和环境法治的具体体现,要彻底改变目前环境管理的被动局面,必须积极建立和完善民间法、完善民间环保组织制度、鼓励民间资本投入环保、建立和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5.
构建"三元协同"即"公众参与、专家论证与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关键是界定清楚相关公众、确定论证专家以及明确政府决定的方式方法。要真正建立起"三元协同"行政决策机制,还必须健全和规范行政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机制嵌入行政决策过程,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制度化的决策程序,大力推进"智库"建设,畅通公众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16.
理顺监管体制是落实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绿色发展的监管体制不等同于环境监管体制,其在内涵和外延上都大于后者。本文从主体、客体和手段三个角度考察绿色发展监管体制的构建要素,并提出如下定义。绿色发展的监管体制是指政府、企业和公众为实现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源头、过程和结果对国土空间、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监督和管理而形成的规范体系。完整准确理解绿色发展的监管体制,有助于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两型社会"价值体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实行制度创新,而法制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法制化的重要路径。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中,法制创新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评价作用、保障促进作用和社会整合作用。应坚持以法制创新为先导,进一步完善环境资源法制建设,加快立法步伐;创新执法体制,建立环境资源监管执法的长效机制;完善环保信息公开机制与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全社会的环境资源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18.
理性、有序的公众参与,既关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团结,也关系着环境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整体来看,当前我国的公众环境参与仍存在"应然"与"实然"之间的极大落差。各种形式的环境冲突事件,表明了公众环境参与的极端重要性,也展现了公众在环境参与中面临着的知识、利益和交往等维度的限制和困境,亟待完善。作为一种以民主为资源的治理形式,协商民主具有化解这些困境的理论规范和实践资源,其核心在于实现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环境协商民主。为此,要构建广泛、多层的环境协商平台、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公开机制、促进政府与社会协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引导和培育环境社会组织及构建环境协商结果的反馈机制,促进公众环境参与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苏州市网络问政中政府与公众参与现状的调查研究和数据统计,分析了目前网络问政在公众参与渠道、公众参与意识、公众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政府回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文化、环境、制度和效果等方面剖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网络问政公众参与机制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试析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则,亦是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相关立法及具体制度构建的不完善,导致了公众参与环评制度在我国的执行效果一直不理想。为提高该制度的有效性,可从提高参与环评的公众的能力、扩展公众参与环评的对象、完善参与的方式、建立对公众信息的反馈机制、完善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