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星星 《传承》2010,(12):104-105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他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至关重要的手段。高校德育应当自觉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建设,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贡献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培养新型生态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内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他们树立生态文明意识的至关重要的手段.高校德育应当自觉把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内容体系,加强高校生态道德教育建设,为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时贡献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培养新型生态建设人才.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9,(1)
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及其素养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加快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培育有助于实现美丽中国奋斗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通过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形式、建设美丽校园、开展生态教育实践、加强制度约束规范等途径,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阵地,生态文明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价值,并从素质、意识、知识、技能、教学体系、实践、网络、校园文化、机制和管理等十个方面明确提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具体路径,以期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5.
苏美岩 《传承》2011,(9):46-48
研究采用无记名、随机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绍兴高校在校大学生做了关于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知、对生态文明的参与度、对生态文明的现状和满意度、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共四个方面的调查。调查表明,绍兴市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和重要性认识程度很高,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生态文明的具体措施也积极支持,但对我国的生态文明现状表现出了忧虑。与此同时,针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的参与存在非经常化、非主动化的态势等问题,也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的生态自觉程度将直接影响全社会公民的生态意识,从而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态文明建设。大学生也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应培育自觉的生态责任意识,养成自觉的生态保护行为,完善自觉的生态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7.
《传承》2015,(9)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明确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之一,这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思政课中生态教育的目的是给大学生普及一般的、基础的生态知识,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厘清高校思政课生态教育的内容是培育大学生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创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二者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学生创业需要考虑的宏观背景,大学生创业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和经济支持。实现大学生创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对接,能够促进二者的共同发展。因此,必须要确立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调整专项政策,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大学生创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促共进。  相似文献   

9.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缘起于学者们对全球化背景下生态危机问题的关注,它以其特有的问题意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生态问题、观察社会历史现象。在整体主义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以整体、多元、开放、发展的生态思维方式来处理现实问题,为我们看待和尝试解决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提供了参考。以此反观当前我国的生态问题以及全社会对生态文明的呼唤,我们看到,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重任的大学生的生态价值观现状令人堪忧。在当代背景下,生态价值观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很有必要向生态化转向,指导大学生将生态意识转化为生态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引领他们担负起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相似文献   

10.
覃元理  阎建明  荀启明 《前沿》2013,(3):173-175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崭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时代迫切需要人们实现生活方式的变革,即由非生态的生活方式向生态生活方式的转型。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包括健康的生活习惯、科学的消费方式、全面的生活追求和合理的闲暇安排等基本内容。建设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时期推进大学生生态生活方式建设,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1.
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要遵循"人类—社会—自然"的生态思维方式,利用"外显—渗透—协同"的系统糅合方法,普及"意识—规范—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实现"思维—方法—内容"的三重耦合,让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大学生思想。  相似文献   

12.
实施"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完成新时代文化建设任务,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是加强文化建设,向文化强国迈进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落脚点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为此,必须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融入和贯穿文化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和事业,发展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法学、生态文艺学等,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生态价值观念、生态思维和生态生产的创造力,使我国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3.
王杏玲 《理论月刊》2010,(10):182-184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人民以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基础。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生态精神的支撑、导引。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是当代大学生。因而,着力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生态精神培养,便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那么,什么是生态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又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精神的培养,则是本文所试图要探讨的。  相似文献   

14.
高泳佳  侯子峰 《传承》2014,(4):110-111
在对浙江省湖州市高校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生能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但其认知水平和生态环保知识仍未达到我国科学发展观战略实施的要求。基于调查分析,在高校中全面开设生态环保课程的同时,加强家校合作,深化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意识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5,(5)
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念的树立和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生态文明教育,明确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界定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统一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6.
《传承》2016,(2)
面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环境,借助网络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很有必要。高校要通过走形式多样、点面配合、专业化和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着力搭建生态文明教育的网络平台,同时要强化教师自身生态文明意识,努力提高教师运用网络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6,(2)
建设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实现美丽中国的现实需求。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文明现状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不容乐观。基于此,以黄淮学院为例展开调研,可知提高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途径主要有构建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在通识教育的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18.
张微  董玉宽 《前沿》2013,(8):100-102
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五位一体"国家建设布局中,由此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被提升到新的高度。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是加强公民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体现,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正五指山市在2017年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打造旅游主导产业,做精做强热带山地高效农业,坚决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双臝。扎实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扎实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双创"促文明,用"双创"推动全市各项工作水平的提升。广泛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主动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全市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京郊十三陵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镇党委负责人有一句话,"环境建设实际是精神文明,关键在提高老百姓的环境意识。"这是十三陵人的共识。这一共识包含着有三层含义:首先,共识揭示了环境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内在联系。环境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任务,而生态文明同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