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理论上,毛泽东倡导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发扬三大作风,用建设民主政权和坚持"两个务必"防治腐败,为中国共产党发展成马克思主义政党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其重要来源。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具体体现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权、建立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诸多领域。毛泽东政治和谐思想对于当前化解和处理各方面矛盾、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民族团结、全面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等有着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转变之时,毛泽东深刻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将之视为党的性质和宗旨的历史体现、视为保持和发扬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的内在需要,从而以"两个务必"作为党执掌全国政权和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基础,作为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必由之路,对当前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同志的政治观杜冰在领导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漫长实践中,马克思、列宁、毛泽东都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列宁的政治观是对马克思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同样,毛泽东的政治观是对列宁政治观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作为当代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多党合作理论的产生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基础,吸取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教训,是毛泽东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多党合作理论包括关于和大资产阶级政党合作的思想、关于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思想以及在革命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三三制政权的理论和实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党合作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巩固了统一战线,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我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同时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6.
"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李文林式"这三种革命根据地模式,在基本内容上是完全一致的,但在斗争策略和发展策略方面则有所区别。"朱德毛泽东式"和"方志敏式",同属于固定区域公开割据形式。"朱德毛泽东式"是靠正规的人民军队做骨干创造的。"方志敏式"是依靠农民武装起义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创建正式红军来巩固革命根据地,它的发展主要是靠组织地方的武装起义。"李文林式"是采取游击秘密割据形式,它是小规模游击战争和小块游击根据地时期使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7.
刘良 《党的文献》2001,(6):34-38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时 ,即曾提出建立苏维埃政权的政治纲领。大革命失败后 ,毛泽东首先提出以农村根据地和强大的红军力量为依托 ,建立苏维埃政权 ,走以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建立苏维埃政权目标的实现 ,以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绝非“左”倾路线的产物 ,而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发展的进程和客观需要而提出、并不断创造条件建立起来的 ,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一国胜利论"继承了"同时胜利论"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共同胜利的观点,发展了"同时胜利论"中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共同胜利的途径和方式,即无产阶级可以通过政权革命完成这个阶段性任务。"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继承了"一国胜利论"关于无产阶级取得政权革命的理论,发展了"一国胜利论",从"城市中心论"发展为"农村中心论",丰富了"一国胜利论"取得的条件,不仅指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还论证了国内无产阶级主客观力量的成熟,也是获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任弼时1947年11月12日关于解放区政权和新富农政策问题给毛泽东的信手迹任弼时1947年11月12日关于解放区政权和新富农政策问题给毛泽东的信手迹...  相似文献   

10.
"文革"期间,学习和宣传毛泽东诗词被当作贯彻"最高指示"的政治任务,传播毛泽东诗词被视为"忠于毛主席"的神圣行为。毛泽东诗词借助于毛泽东本人的人格魅力、政治影响力和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通过广播、出版、音乐、表演、绘画、书法、邮票和手抄等各种形式,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6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人民政协与共和国一起也走过了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伟大的业绩.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相似文献   

12.
霞飞 《党史博览》2005,(2):50-53
革命委员会,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产生的我国的政权机关。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那么,它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之前就设想了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革的方案。北京大学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贴出后,毛泽东曾设想仿照巴黎公社的形式对国家政权机关进行改造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亲自领导了新的国家政权的创建,对新创建的人民政权,是很满意的。他多次同外国客人和我国民主党派负责人谈到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作用和新政权中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认为它是和国民党政权有本质区别的,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权。但到后…  相似文献   

13.
《党的文献》2012,(2):110
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江苏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拟于2012年9月在江苏南通联合召开"毛泽东诗词与中国诗歌的发展道路"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第12届年会。  相似文献   

14.
倪建中 《世纪桥》2005,(6):60-61
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的前夕,党所领导的新中国政权,将首都定在哪里,无不牵动上上下下、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历史发展的必然北京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统一全国的作用,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所考虑定都的历史背景。毛泽东熟悉中国的历史,熟悉北京的历史,从历史的作用来看,定都北京无疑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葛彬 《求实》2000,32(6):7-9
毛泽东的妇女观,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一系列科学观点,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通过对中国实际考察后得出来的。一九二七年,毛泽东在湖南进行了三十二天的调查后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对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的中国妇女解放进行了最初的、总体的概括和把握,文中指出,中国妇女受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的四重压迫,而政权压迫是其支柱,中国妇女解放的道路,应该首先通过政治斗争推翻地主政权,才能逐步解除族权、神权和夫权的束缚。这一概括,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对中国妇女解放进行的宏观把握,是毛…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是较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人之一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首次相见是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的思想。年轻的邓小平从心底赞成毛泽东的这个思想。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明确宣布,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 1931年11月7日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政权的第一次“开国大典”。共和国的主席是毛泽东。但这只是在全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预演。 18年后,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为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  相似文献   

18.
《党的建设》2010,(5):61-61
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共中央特派员,受命从武汉前往湖南组织和领导秋收暴动。毛泽东在到达湖南以后,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央在关于暴动的旗帜、暴动起来以后的土地政策和政权性质、是否以军事力量夺取政权以及起义区域与范围的选择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说起才溪,人们都知道那是一块革命圣地,是中央苏区著名的模范区,是福建省的第一模范区。有闻名遐迩、誉满全国的"九军十八师"。同样让才溪人感到光荣和自豪的是毛泽东曾三次亲临才溪指导革命并写下了彪炳史册农村调查——《才溪乡调查》。在才溪溪畔耸立的光荣亭,毛泽东手书的亭名"光荣亭"三个字仍金光闪闪,照耀着才溪人民前进的道路。毛泽东自从他第一次来才溪直至解放后始终没忘记"才溪"这个地方,关心着才溪的建设和发展,这无疑是毛泽东对闽西革命老区人民的关怀和期望。  相似文献   

20.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的执政为民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玉福 《理论学刊》2004,1(1):18-21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国家政权,毛泽东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主席,高度重视这个新型国家政权的建设,他强调苏维埃是民众自己的政权,它完全依靠于民众;苏维埃政府的政策是为了·民众利益的政策,它的实施应使民众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苏维埃的工作人员应树立新的工作作风,成为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人民公仆。毛泽东阐述的这些思想,对于当前和今后国家政权的建设与巩固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