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价值论视阈,研究文化自信对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凸显举国战“疫”的民族道德底蕴,侧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文化自信夯实了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石;二是从基本导向上,文化自信彰显出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三是从现实诉求上,文化自信拓展着道德建设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2.
从价值论视阈,研究文化自信对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的积极作用,凸显举国战“疫”的民族道德底蕴,侧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文化自信夯实了道德建设的价值基石;二是从基本导向上,文化自信彰显出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三是从现实诉求上,文化自信拓展着道德建设的价值实践。  相似文献   

3.
受传统文化消极影响,中国现代法治化进程中出现“泛德化”倾向。中国传统道德成为中国法治化培育环境中的“温情杀手”,传统道德的残余使中国法治化进展大打折扣,法律的价值和权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确立,因此,清楚“泛德化”对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影响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道德进步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一个社会的政治使命,同时也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在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现代社会生活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对和谐社会建设和道德进步提出了全新要求。道德的进步,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创立伦理规范。道德冲突的消解和转化,必然为社会和谐奠定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探讨我国道德建设方法和途径时,不要机械地理解和运用唯物论原理,要跳出纯粹的单一的经济—环境—道德分析模式,深入到道德的内在本质、功能及其产生的条件中去探寻答案。在社会组织、制度层面上,完善、健全法制体系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道德制度化是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趋势。在行为主体层面上,确立和发展价值理性,从深层次上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从强迫状态走向自由状态。法制的完善、健全和道德主体价值理性的确立、发展,这些将从根本上促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在探讨我国道德建设方法和途径时,不要机械地理解和运用唯物论原理,要跳出纯粹的单一的经济-环境-道德分析模式,深入到道德的内在本质、功能及其产生的条件中去探寻答案.在社会组织、制度层面上,完善、健全法制体系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道德制度化是道德建设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趋势.在行为主体层面上,确立和发展价值理性,从深层次上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从强迫状态走向自由状态.法制的完善、健全和道德主体价值理性的确立、发展,这些将从根本上促进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7.
王哲  王萍 《世纪桥》2011,(11):129-131
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现实背景下,公民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便成为城市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常州通过开展"道德讲堂"建设,逐步形成了"唱道德歌曲、诵道德诗篇、讲道德故事、发道德短信、上道德课堂、行道德善举"的道德文化建设新模式。常州"道德讲堂"的实践模式对破解城市文明建设瓶颈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8.
中华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要求我们在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要正视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面临的新挑战 ,对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加以继承、丰富和发展 ,构建起符合中华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的道德体系和道德文化 ,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杨家卿 《唯实》2003,2(11):66-68
当前 ,在领导干部道德建设中存在着道德建设内容模糊 ,道德评价失范 ,价值取向紊乱 ,道德控制机制弱化 ,道德教育扭曲变形等问题。加强领导干部道德建设要从明确道德规范 ,强化监督机制 ,推进道德法律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小康社会与我国中产阶级的道德责任观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小康社会的最终形成和社会转型的实现,我国未来社会的主流阶层———中产阶级将迅速发展、壮大,他们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他们的道德责任观和道德取向也会改变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历史进程。鉴于此,文章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产阶级在社会转型中要承担的道德责任,从而为中产阶级的社会定位寻找道德上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在新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奋斗目标,代表了正确的前进方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必须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显得尤其迫切。二者的结合使“法治”与“德治”均具有新的内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最终形成体制化、扩展化、积极化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开放的、积极向上的尊重法律权威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同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八荣八耻”提高了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可操作性,并从法律、道德和信念三个层面对公民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规范。它的适时提出,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迫切需要,为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双重约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和法律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调控力量,二者在社会生活中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作为道德提倡的行为有可能转化为法律要求,而作为法律要求的行为也有可能成为一种道德责任,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已成为必然趋势。道德法律化是善法产生并存在的过程,而法律道德化则意欲将法律内化为更高的道德权利和道德义务。引导二者合理发展会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制度规范。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同志的“以德治国“思想是对国内外治国经验的科学总结,体现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继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在治国方略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社会学角度看,国民的基本道德素质状况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明水平和社会控制能力;治国的根本在于“治人“,在于通过道德调控,使国民成为具有自觉道德规范意识的文明人;道德约束是社会运行的有效控制力;道德缺失,必然导致国家控制力的减弱;道德精神是一个民族发展自我的内在文化力,是社会进步的公共财富;德法并举是社会进步的整合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统一构成了完备的治国体系;在社会管理系统中,法治与德治的差别在于,一个是外在立法,一个是内在立法.两大规范体系的统一,共同实现对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对中国古代“礼法结合“治国思想的批判继承.法治社会下的“以德治国“思想继承了传统“德治“思想的精髓,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对邓小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践行和发展,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论"以德治国"的双重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包括行德政而治国和施德教而化民两个内涵.前者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后者是指用新型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教育全体社会成员做社会主义新人.以德治国重在教化,要对党员干部进行道德教育,同时也要坚持对人民进行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军事道德思想形成于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后 ,在领导社会主义国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党的三代领导极大地发展了这一思想。一、确立了军事道德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把军事道德纳入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范畴 ,突出了军事道德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二、丰富了战争与和平的道德观。在“和”与“战”的标准上突出了国家、民族利益 ;在“和”与“战”的价值选择上 ,突出了“以和抑战” ;在对待战争的态度上 ,突出了战争对社会主义建设危害的认识 ,表达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党的慎战思想。三、深化了对人与武器关系的道德认识。明确指出了在“人与武器”关系中的“人”是有道德的人 ;提出要用军事道德作为武器装备现代化的道德保证。四、完善了军事道德的原则与规范。  相似文献   

19.
论人类社会治理模式的历史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社会经历了神治、人治和法治三种治理模式.在共产主义社会,德治将成为社会的主要治理模式.在这四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人类逐步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奴役走向解放.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日益得到彰显,人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尊严和人格得到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20.
实行依法治馆、依德治馆是市场经济对图书馆提出的客观要求.图书馆法治的硬环境与德治的软环境其作用是相互交叉的,它们有其内在的一致性及功能上的互补性,应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