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人口在10万以下的较小民族之一。保护鄂伦春民族文化遗产、整合民族和地区旅游资源,以加速鄂伦春自治旗旅游业的发展,是发展民族经济的重要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鄂伦春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消失殆尽的严峻现实。加大财力投入、整理保护项目、营造保护氛围等举措对于进一步做好鄂伦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史料是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基本素材,是研究者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然而,由于研究者的立场和预设观点不同等原因,中国当代史料运用中出现了因伪造史料、篡改史料、裁减史料而产生的伪史料问题;口述史料中也存在由于口述者情感立场、记忆失误和知识局限等造成的错误史料问题;还有学者在史料解读中做不到客观准确,不尊重史料,以偏概全,得出片面观点。针对伪史料、误史料问题,必须开展相应的史料鉴别工作——辨伪、正误,并以正确的原则和立场来解读史料,使史料的主观解读尽可能接近客观历史事实,尽可能准确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1996年1月23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她将载入鄂伦春民族的史册。这一天,这个从森林中走出,世代以游猎为生,定居还不到四十年的民族,庄严向全社会宣布:刀枪入库,马放耕田.彻底告别猎业。拉开了转变生产方式的序幕.奏响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民族进步的序曲。‘“鄂伦春”直译为汉语便是“山岭上的人们”,鄂伦春猎人世代游猎于广阔而富饶的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直到20世纪50年代,鄂伦春猎民仍然住着“刹住柱”,穿着袍皮装,骑着措马,扛着猎枪,以古老的方式在深山密林里游猎和生活。“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有55个民族,2008年末,少数民族人口533.6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36.47万人.区内有以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为主体成立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有以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满、回、朝鲜、俄罗斯为主体成立的19个民族乡(苏木).  相似文献   

6.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里打呀打不尽……”这首五十年代从大兴安岭崇山峻岭传遍祖国大江南北的民歌,描绘赞美的就是我们勇敢剽悍的鄂伦春民族。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党的民族政策犹如大兴安岭茂密森林中投下的一缕阳光,温暖了这个曾经饱尝艰辛与困苦的弱小民族。如今,弹指间走过半个世纪风雨历程的鄂伦春民族跃下马,放下枪,躬耕沃野,以积极的心态和崭新的风貌跨进新世纪,步入一个依靠科技求民族强盛的新时代,跻身于先进民族行列。鄂伦春民族是一个勤…  相似文献   

7.
“高高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面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马,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这首50年代从大兴安岭崇山密林中传来的民歌让世人认识了勇敢瞟悍的鄂伦春民族。半个世纪过去了,鄂伦春人一改歌声中所描述的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跨下马,放下枪,躬耕沃野,融入现代文明。 1999年,是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也是鄂伦春民族实施禁猎后的第三个年头。这一年,鄂伦春人用自己的双手生产出5800吨粮食,人均收入2400元,步入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炼狱之痛 只有民族的,才是最珍贵的、枪声,曾是鄂伦春民族的生命。 终于有一天,世世代代以狩猎为生的鄂伦春人陷入了迷茫。林子越来越稀,野物越来越少,猎枪没了用武之地。生态失衡,鄂伦春人的生存也随之陷入了危机。 打不到猎物,生存怎么办?猎民们仍然伴着日出日落逡巡于山林中,但每次都是徒劳而归。他们怀抱着猎枪,开始思忖寻找新的生存之路。 党和政府从考虑鄂伦春民族的生存,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出发,1996年1月23日,颁布实施了《关于禁止猎捕野生动物的布告》,号召猎民弃猎从耕,发展多种经营,走一条全新的生活之路. 一时间,鄂伦春民族震惊了、禁猎就意味着放下猎枪。没了枪,鄂...  相似文献   

8.
《当代贵州》2011,(21):66-66
[中国56个民族简介] 鄂伦春族鄂伦春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伦春自治旗、扎兰屯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以及黑龙江省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伊春市嘉荫县等地。鄂伦春族人口数约为一万人。“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岭上的人”;二是“使用驯鹿的人”。这一名称于清初始见,新中国成立后称为鄂伦春族。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一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相似文献   

9.
任岩 《理论研究》2003,(3):44-45
本文从回顾鄂伦春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正视发展现状出发,提出在本地区形成“学习型社会”、提高人的素质和民族素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鄂伦春族是一个人数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  相似文献   

11.
王震回乡     
黄禹康 《党史纵横》2010,(8):19-23,18
在浏阳市档案馆和王震纪念馆,保存着自1959年至1985年王震将军先后8次回到故乡——湖南省浏阳县马战大队调查研究的档案史料。这些珍贵的史料无不向人们展现着老将军注重倾听基层意见,坚持深入调查研究,身体力行心系民生的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的风范。  相似文献   

12.
《奋斗》2017,(14)
正鄂伦春人每到年节或吉日,家家户户都要在自家门前燃起篝火,并焚香跪拜祷告,以求火神保佑平安;饭前还要向火塘洒酒抛肉,以示供奉。长此以往,形成了一种世代传承的民间习俗——古伦木沓节。"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祭祀火神。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伦木沓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3.
孙一丹 《世纪桥》2013,(11):72-73
剪皮艺术是在鄂伦春族游猎历史进程中,由鄂伦春妇女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手工艺术形式,是游猎文化在艺术上的集中体现。本文主要从剪皮艺术的制作工艺、剪皮艺术的主要创作题材(人物形象、神话故事、动物形象、装饰图案)和剪皮工艺在生活中的应用(儿童皮质玩偶、皮艺装饰、“额勒敦”装饰图案)这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鄂伦春族是一个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因此,剪皮艺术至于鄂伦春民族,不仅是图案艺术,更是表达民族审美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 如何研究历史,如何使观点和史料达到完美的统一,如何“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本然,又实事求是地讲出历史的所以然”(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70年》题记),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明先生为本刊撰写的文章“论观点和史料的统一——‘实事求是’与史学研究”对此作了回答,本刊特予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党史月刊》2008,(6):53-53
近日,由中共清流县委党史研究室主编、清流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等单位协编的《红色印痕——清流苏区重要革命遗址遗迹巡礼》一书出版。该书以翔实的史料、图文并  相似文献   

16.
本文写在中国共产党党员——国际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俞秀松诞辰120周年之际。俞秀松"个人档案"是研究其生平,及其完成中国共产党所委派工作情况的主要史料来源。这些史料覆盖俞秀松在中国和莫斯科共产主义大学的领导工作。透过这些史料,不仅能对他本人的活动进行全面描述,而且中国和苏联的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统一战线、联共(布)的党内斗争等,也有可能通过这位活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眼睛客观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实践》2018,(12)
正"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呀一匹烈马,一呀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上世纪50年代,一曲《鄂伦春小唱》唱遍大江南北。改革开放40年,鄂伦春自治旗猎民村建起了文化活动室、卫生室、便民超市和小广场,安装了路灯,硬化了路面,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猎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一匹烈马一杆枪"的狩猎生活成为鄂伦春人永远的回忆。如今,在祖国北疆呼伦贝尔市,多民  相似文献   

18.
<正>据笔者迄今为止所看到的史料,中共广东区委监委是中共第一个地方纪律检查机构,也是中共最早的纪律检查机构。笔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编写大革命时期中共广东地方组织史资料时起,曾查阅有关史料,最近配合广东省纪委摄制电视文献片《木棉花开——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地方纪律检查机构中共广东区委监察委员会诞生历程》,再次查阅史料。根据有关历史文件、有关当事人的回忆资料,并结合历史背景进行分析考证,可以认定该监委成立的时间应在1925年2  相似文献   

19.
1962年5月,周总理来辽宁视察。在沈期间,有两件小事与史料有关,特刊出,以告后人。——编者  相似文献   

20.
《当代贵州》2011,(16):66-66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族自治旗、陈巴尔虎旗、扎兰屯市、阿荣旗、根河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和黑龙江省讷河市等地,人口少而分布广,多与蒙古、达斡尔、汉、鄂伦春等民族交错杂居。鄂温克族人口数约为三万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