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小康》2008,(5)
针对证监会的"午夜新政",市场参与方热议颇多,有认为是救市的姿态,也有学者认为是救市已晚,更有悲观者称,救市政策治标不治本,"中长期看是利空"。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本轮股市剧烈震荡过程中的救市政策,坊间已经有了太多的梳理和总结,细节为普通民众所熟悉。随着行情企稳,讨论不可避免地向"救市政策如何退出"转移。救市进行到后半程,我们需要从应急状态剥离出来,考虑些更为长远的事情。首先是系统适应性问题。政策都是内生于制度环境下的,所以讲究因地制宜。从全球范围看,金融市场巨幅波动时期政府介入确属正常,但具体操作千差万别。金融危机期间美国主要通过联储出台一些保障流动性的临时机制  相似文献   

3.
胡幽径 《小康》2008,(5):48-51
针对证监会的“午夜新政”,市场参与方热议颇多,有认为是救市的姿态,也有学者认为是救市已晚,更有悲观者称,救市政策治标不治本,“中长期看是利空”。  相似文献   

4.
冷山 《现代领导》2008,(12):7-7
近期,面对增长预期减弱的经济走势和交易日益萎缩的房地产市场,从中西部地区到东部沿海,从二、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处处都是地方政府忙碌的房地产“救市”身影。在迅速蔓延的“救市”中.地方政府希望通过采取税费减免、住房公积金贷款等优惠措施,促使楼市“回暖”。然而.这些已经出台的救市政策执行效果并不理想.各地房市依旧低迷,地方政府所期望出现的房市“春天”远未出现。  相似文献   

5.
<正>泛滥的救市,如同泛滥的宠溺,只会加重市场不道德倾向,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救市,一个炙手可热的词汇,正深入经济生活之中。美国狂刮金融风暴,救市;中国股市下跌、房市萎缩,救市;全球经济面临危险,救市……轰轰烈烈的救市浪潮中,从来不乏反对者的理性声音。只是,也许是"大音希声"、"曲高和寡",或者  相似文献   

6.
《今日中国(中文版)》2008,57(11):F0003-F0003
美国国会众议院10月3日投票通过修改过的金融救援计划,布什总统随即将之签署生效,标志着美国政府终于迈出救市第一步。这无疑是布什政府应对当前金融危机所下的一剂“猛药”。  相似文献   

7.
受国内紧缩政策和美国次贷危机一再扩散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在2007年10月份以后,呈现逐波走低、由繁荣进入调整的变化走势,商品房价量齐跌的局面使房地产面临严峻的考验。2008年11月9日,中央政府出台了十大措施,准备投资4万亿人民币用于民生、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教育、生态等方面的建设,这些都旨在扩大内需。虽然对于政府该不该对房地产进行救市引起激烈讨论,但笔者认为十大政策在维护民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对房地产市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李磊 《两岸关系》2008,(9):32-33
中国股市自去年10月以来波动幅度日益加大,相比于去年10月的最高点6124点,目前股票市场的最大跌幅接近60%,90%以上的投资者处于亏损状态,2/3以上的流通股股东的损失超过大盘的下跌幅度。面对中国股市如此大的波动,救市方案再次被市场热议。而在多个方案之中,建立强有力的平准基金成为市场的最新热点。  相似文献   

9.
<正>如果在房价总体上还处于不断上涨的情形下"救市",那只能是帮开发商多赚钱,让购房者多掏钱。"楼市正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搞不好就是第二个股市。"在上周六某房地产论坛上,经济学家赵晓对于目前中国楼市给出最悲观的看法,他认为如果断供处理不得当的话,将会向二线城市延伸。不过,救市派目前势单力孤,更多学者相信深圳断供现象只是个别案例,房地产调控不能半途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内,是难以消除这场广泛而深刻的金融危机的,这次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西方市场经济的局限性西方各国联手救市没有能阻止股市的继续下滑。从10月5日到11日一周之内股票价格又暴跌了20%以上,10月11日,布什在白宫宣布:在领导应对这场危机的过程中,美国可发挥特殊的作用,美国政府会继续利用可供我们使用的一切手段解决这场危机。在当今情况下,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楼市面临三大困惑:奥运后我国会不会发生像股市一样的暴跌;就目前楼市存在的问题看,会不会威胁到金融系统的安全;楼市适度调整要不要政府出来救市.本文尝试对其逐一做出解答.  相似文献   

12.
中国食糖产业现在面临着内忧外患的状况。国际原糖连续四年增产,ICE原糖期货价格跌至产糖大国巴西成本价附近。中国原糖期货相比2011年价格已经跌了2000多元,各制糖企业、广大蔗民纷纷"喊亏"。于是,限制原糖进口、提高国家收储数量的呼声又应然而起。这实质上又是在呼喊动用计划手段救市,只不过这次救的是"糖市"。救市在特定条件下具有合理性,如美国就对许多农产品实施了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3.
《创造》2012,(8):32-33
据报道,已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各自"稳增长"的地方政策,其中,长沙抛出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而有消息称,贵州更将于8月份公布总额高达3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国家统计局8月9日率先公布的7月宏观数据中,CPI涨幅1.8%,两年半来首破2%,与此前市场预计一致。而同时,PPI(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则超出了之前市场-2.5%的预期。  相似文献   

14.
陈雨露 《小康》2009,(2):11-11
各国政府的救市政策并没有真正缓解次贷问题引发的本轮全球金融危机。预计中期内国际金融市场还将持续动荡,由实体经济衰退带来的工业贷款、个人信用贷款违约率上升,可能引发第二波的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5.
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恰恰是他们指责11年前香港特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1997年夏,由泰铢贬值引发的亚洲金融危机,造成日本、韩国,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货币纷纷贬值,其外汇储备大量流失,股市、房市价格暴跌,使亚洲经济陷入衰退。时隔1年,2007年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风暴席卷了全球。  相似文献   

16.
对于股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有关方面首先应该予以认真的检讨,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救市不救市的问题,也才能在今后降低投资者的风险。  相似文献   

17.
随着美国政府万亿美元救市政策的推行,美国政府通过收购金融不良资产和注资措施的实施,金融危机已逐步平稳。我国在推出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后,经济下滑趋势开始扭转。然而,此次经济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全球过程,必将在更大范围、更加深远地影响我国经济,进而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宏观经济提出挑战。为此,及时调整政府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以系统思维和全面政策调整进一步稳定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当代政府在后金融海啸时代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风波正在从第一阶段——问题凸现的危机爆发期(直接参与次贷业务及其关联的金融创新活动的美欧金融机构开始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的坏账问题)转入第二阶段——“多米诺骨牌效应”带来的全球危机传染阶段(在这一阶段,流动性紧张和金融机构全面“惜贷”行为和外资撤离新兴市场的特征十分明显)。但是,目前还远远没有进入第三阶段——市场平稳和实体经济修复阶段(在这一阶段,刺激内需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到来之时,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救市之举.刺激经济的政策使中国经济出现了有别于多数发达国家U型复苏的V型反弹,其背后有四个特定因素的支撑.但这种扩张性经济政策也使得中国经济不得不付出结构调整进度放缓、资产泡沫形成、通胀压力上升、资源配置效率下降的代价.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形势总体是乐观的.同时依然面临着来自投资、消费、出口领域的深层次挑战.中国经济需要逐步退出刺激政策,以结构提升为第一发展要务.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凸显了政府的作用。危机一来,人们强烈要求政府救市、救企、救人,政府俨然成了救世主。这不难理解,因为政府是国家唯一有全面法定权力的机构:可以印钞票、发国债,可以制订政策,可以进行干预、管理等。正是有了这些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