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晋  钱俊 《当代建设》2003,(1):30-30
虎头山,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境内。最近,笔者一行有幸到大寨去参观旅游,本以为能看到当年修建的层层梯田,没想到车到虎头山下,映入我产眼帘的却是另一番景象,虎头山已彻底改变了面貌。漫山遍野的常绿落叶树,花红叶绿,果实累累。一幅生态园林的优美画卷好似人间仙境,这就是当年大寨人战天斗地的虎头山吗?自古以来,当人类进入大规模改造自然的时候,“人定胜天”的思想必将日益膨胀起来,在这种思想的趋给下,人类做出许多违背客观规律的事来,大寨改造虎头山即是一例。当年,大寨人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  相似文献   

2.
吴坚 《今日浙江》2006,(20):44-45
就中国来说,从来没有一个“朝代”让乡村和城市走的这么近,也从来没有一个时代,能够让这些农民一脚踩在田垅,另一脚可踏入工业经济和资本市场……9月13日,60岁的“铁姑娘”郭凤莲出现在浙江东阳市花园村。同来的,还有华西、小岗、南街、滕头、东冠等中国名村的掌门人。和肩扛镐头、身穿土布棉袄的早年印象迥异的是,这位大寨的当家人,平和沉稳、温文尔雅,投足举手间有着成熟企业家的风范。但在谈到大寨的新变时,郭凤莲敞亮的晋中口音立时就有了当年奋战虎头山时的激越。她说“,大寨曾经创造过奇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大寨人还要继续…  相似文献   

3.
中国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寨虎头山的“铁姑娘”郭凤莲曾经与村民一起创造了一段风光红火的神话,让“全国学大寨”的格言家喻户晓。如今,这位昔日穷山村里的农家女、再不是两手长满老茧的“铁姑娘”,而是“大寨”牌企业的“董事长”。时隔多年之后,几经风雨又见彩虹,郭凤莲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围绕“三农”问题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郭凤莲说:“我是农民中的人大代表,我要为农民说说他们要说的心里话。”  相似文献   

4.
你若在八、九十年代或近期去过大寨,你就会看到大寨的虎头山上耸立着“郭沫若同志纪念碑“。当你默立在这座纪念碑跟前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你是否在考虑,郭沫若的出生地——四川乐山沙湾镇,虽邻近农村,但他一生的行踪甚少与农民相涉,身后怎么在山西大寨这样一个山村立起他的纪念碑啊!要知究竟,先得了解郭沫若的临终安排。那是1978年4、5月间,86岁高龄的郭老正在病危之中。这时,他对夫人于立群和身边几个子女嘱咐道:“我死后不要保留骨灰,把骨灰撒到大寨,肥田。“6月12日,这位文坛泰斗走完了他86个春秋的人生之旅。国家给他举行高规格的追悼会之后,即按照他的遗嘱,将他的骨灰于6月下旬撒到大寨的层层梯田里。不久,虎头山上出现了一道人文景观:大寨人为中国文坛泰斗郭沫若  相似文献   

5.
虽已是寒冬,大寨虎头山却松柏青青,站在山上眺望,层层梯田尽收眼底,座座厂房星罗棋布,隐隐传来的隆隆机器声和商贩的叫卖啥喝声,划破了冬日的静寂。大寨,这个昔日以粮为纲的偏僻黄土高原的小山村,如今已走上了农工商并举的发展之路。村里不仅有了村办企业,还有了中外合资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联营企业;不仅本村的壮劳力在企业里都有了自己的岗位,还吸引了不少邻村甚至外省的“打工仔”、‘有工妹”。大寨是中国太行山区一个有着五百多人口的小山村,这个村庄曾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搬山填沟造平原,成为中国发展山区农业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拂去了罩在大寨这片黄土地上的神秘面纱,代之以茵茵新绿、满园春色……。慕名前来参观、访问者络绎不绝,凡来访者,大多都要去探望大寨创业的老功臣宋立英同志。老宋已是68岁的年纪了,但她对待客人是那样的真诚,那样的热心,一定要带他们上虎头山看一看。“还是那副朴实的打扮,还是那副喜人的笑容”,这是无数重访者对老宋的印象。她面目清秀,饱经风霜,银丝根根透露着创业的艰辛,平静谆厚中蕴藏着农家的灵气;快人快语,言谈随和,衣着简洁而朴素,举止敏捷而干练,让人感到纯朴和可敬。她不知多少次色匆匆地…  相似文献   

7.
《精神文明导刊》2006,(6):30-31
大寨是位于中国中部山区的一个小村庄。现在的人口只有520人,面积1.88平方公里。40年前,在中国没有人不知道大寨。由于大寨地处贫瘠,而且经常发生洪灾,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大寨人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粮食高产。于是从1964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了“农业学大寨”的口号,之后15年的时间里,大寨一直成为中国农村的榜样。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出现了很大变化,许多农村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大寨,大寨开始被人遗忘。除了年龄大点的外,中国改革开放后出生的这些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大寨。  相似文献   

8.
“农业要靠大寨精神,靠自力更生,要多出几个大寨,多出几个陈永贵”1964年3月28日,毛主席到南方视察,专列在河北邯郸车站停了一段时间,主席在那里听取陶鲁布和林铁、刘子厚等人汇报山西和河北的工作。当陶鲁笳把早已准备好的大寨及陈永贵的情况向毛主席汇报时,主席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插话。当汇报到陈永贵提出一个很好的口号,叫作“参加生产,领导生产”时,毛主席插话说:“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纸上谈兵不行,你不参加打仗,怎么会指挥战争呢?”陶鲁布继续汇报说,1963年11月省委向全省农村、城市各级党组织发出了向大寨人民…  相似文献   

9.
大寨的新生     
大寨曾经是中国人心中的“圣地”。经过改革开放大潮的洗礼,大寨已经走出历史,再次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1999年4月18日 ,福建省保安学校的全体师生在校团委的组织下 ,向虎头山进军进行拉练活动。清晨 ,天阴沉沉的 ,同学们身着迷彩服 ,肩负胯包水壶 ,向虎头山方向进军。虎头山 ,这座雄伟高峻的大山 ,是三明全市最高的山峰 ,离保安学校来回整整30多公里 ,但同学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个个精神抖擞 ,踏着整齐的步伐 ,喊着嘹亮的口号 ,跨过沙溪河 ,穿过市中心 ,沿着弯曲的山路 ,整整经过了3个多小时 ,来到虎头山脚下。抬头一望 ,是烟是雾 ,辨识不清 ,只见灰朦朦的一片 ,把老大一座高山裹了一个严实 ,再加上昨…  相似文献   

11.
沧源佤族自治县岩帅镇岩帅大寨,原先是拉祜族居住的地方,佤语称“永缅”,意即拉祜寨。那么,现在为何称岩帅大寨呢?据了解,源于一段有趣的历史。根据佤族老人讲述,今天岩帅大寨的佤族,是在300多年前,迫于纠纷、械斗,在首领岩甩的带领下,从永丁大部落向北迁徙到今天岩帅大寨的东南山坡上安营扎寨。现在叫岩帅,是因为佤语“岩”是老大的意思,老大不能甩丢,故更名为岩帅。他们从永丁大部落迁徙到此时的寨名叫“永更倍”,意为“竹鼠寨”,因为他们刚到此地住下,岩帅便派人首次出去狩猎,准备用猎获物作为建新寨立部落仪式的供…  相似文献   

12.
读者表达     
第4期封面故事《突破,始于1978》,颇具匠心,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文章采写和版面编辑,可圈可点之处颇多。在角度选取上,从中国农村改革开放的发源地之一“小岗村”入手,陆续解剖了华西村、大寨、大邱庄等各个历史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大寨行     
1998年9月11日,由呼市台联部分会长、理事、对台办领导组成的赴异地台联学习考察组在中共呼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台联会长王怀志的带领下,来到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参观学习。我们的车驶进昔阳县,顿时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那就是马上要见到大寨了。大寨这两个字在今天40岁以上的人们心中是非常熟悉和亲切的,当年毛主席号召“农业学大寨”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家喻户晓,陈永贵的名字也和大寨一样在人们心中深深地扎了根。几经风雨的大寨如今是个什么样,人们都很想知道。记得在我十几岁的时候,听父亲讲过大寨,那…  相似文献   

14.
外国专家在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纪之交,处在撤地设市转折之 中的晋中即将掀开崭新的一页。在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季节,中国外文局《今日中国》、《人民中国》、《人民画报》等杂志社和外文出版社、中国文学社的6名外国籍专家组成采访团专程赶赴晋中采访。从6月5日到8日,短短的4天,晋中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迷人的景观,以及充满生机的企业和乡村,都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大寨精神了不起” 18个国家元首、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名国际友人曾访问过这里——大寨,作为晋中在国内外最具知名度的地区,备受外国专家的关注。魅力永存的大寨,…  相似文献   

15.
大寨梯田退耕还林曾长期遵循“以粮为纲”思想的大寨村,如今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昔日的“海绵田”已经有一半以上退耕还林。六七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靠修造“海绵田”,玉米亩产由100公斤提高到600公斤,从而成为中国农业的榜样。但那种单纯追求粮食产量的观念已经过时了。近年来,大寨将自然坡度在30度以下的坡地全部退耕还林,提出以林养土、以林蓄水、改善生态环境的思路。目前大寨栽植了200亩银杏、红甘露桃,200亩红枣和风景林,退耕还林面积占到了大寨耕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目前,林木面积已超过2500亩。在生态环境改善后,大寨…  相似文献   

16.
大连海军政治学院第一政工教研室章德峰和彭建箐同志在《五十年的思索》一文中全面讴歌了共和国50年来在各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揭示了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这里摘要发表的是他们文章的第十部分。50年来,中国人民身上焕发出的不朽精神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有忠于党和人民、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有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与穷山恶水作斗争、在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惊人业绩的“大寨精神”;有在帝国主义对我封锁、苏联背信弃义的岁月里,发出“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克服困难、艰苦…  相似文献   

17.
在仙人山下的竹楼里,在南捧河畔的课堂上,在镇康县德昂族群众的心坎中闪烁着一束红色的烛光。德昂群众称她是德昂山寨的好“达姆攀”(即好教师),她就是镇康县唯一的德昂族女教师姚凤兰。她是德昂山寨的第一代文化人1966年,德昂族聚居的大寨办起了小学,经教师的耐心动员,11岁的姚凤兰随同另外10多名德昂族儿童从10多里外的哈里下寨来到大寨小学就读。从此德昂山寨有了第一所公办民族小学。30名入学少年成了德昂族第一代文化人。姚凤兰是德昂山寨第一批入学的女学生。1970年,姚凤兰读完小学四年级,因家庭困难,无经济能力继续升学,…  相似文献   

18.
风雨虎头山     
赵天祥 《人权》2002,(5):34-43
精心装扮过的虎头山亭亭如华盖,屹立于大寨身后,圆睁一双虎眼,最权威地见证着大寨村辉煌的过去、曲折的经历和繁荣的今天。 一、初显锋芒 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中华民族,好不容易熬过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大劫,刚从东瀛人手中争回到一点起码的 生命权,岂料,自家的“委员长”又要通过一场全面内战统统没收。国人仅仅在小鬼子战败之际喘了口气,却又不得不重新回到战乱灾荒中苦苦求生。 这个深山沟里小村寨的三二百号人,比起大多数同胞,似乎幸运些。由于这是当年共产党八路军老根据地的边沿地带,日军直接向新生的人民政权缴械后,老蒋的“国军”便有些不屑于此。这样,大寨村所处的昔阳县,基本是一步到位——抗战胜利和翻身解放同步实现。 “一举两得”的昔阳人民,支前、送粮、抬担架、补  相似文献   

19.
江南子 《现代领导》2004,(10):39-40
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年代,“庄稼专家”陈永贵从大寨走进中南海,毛泽东把他作为“新鲜血液”注入中国政坛,并将他逐步推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之高位。他的发迹史打着深刻的时代烙印,但他的飞黄腾达并没有改变他传统农民真诚纯朴的性格。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07,(6):26-27
2006年4月开始.我们就农民眼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进行了历时半年多的调查。此次调查以江苏华西、安徽小岗、山西大寨、天津大邱庄、陕西南泥湾、广东水藤(顺德)、河北西铺、山东东尉(邹平)、河南南街和七里营等10个在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的“名村”.以及这些“名村”附近作为对照的10个普通村为典型样本.采取问卷和访谈等形式。本报告是对940份有效问卷和156个深度访谈的归纳和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