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兆钧  洗锦华 《前沿》2009,(4):10-12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但是深化了人类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时代价值。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真谛在于:它是一种价值取向,即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力、为了人和塑造人;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分析、思考和解决一切问题时,既要坚持运用历史的尺度,又要确立并运用人的尺度,要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命运确立起终极关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来研究科学发展观,其体现的是社会发展理念的人本关怀:它体现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及人类的共同进步的同一;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揭示了社会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进步为尺度。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的哲学阐释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哲学角度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加以阐释,认为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的统一,就是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生存、发展和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尊重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不但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一要尊重人,培育平等意识。尊重人就要重视人的尊严、人格、劳动成果。尊重是一种双向行为,不会尊重别人的人,实际上也无法得到尊重。人们在相互尊重的  相似文献   

4.
何谓人道主义,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定义的问题。要想更深入、透彻、相对准确地定义一种思潮,必须回溯历史,到其发展源头之处看其最初的意义,才能穿透其历史演变中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纷繁多彩的各种形态,找出其贯穿始终的精神实质。人道主义即用某种理念,根据某种价值取向,以某种方式尊重、教化和塑造人,以达到成为真正的人的目的的社会思潮。而这一思潮的精神实质包含两个主要的方面:"成为什么样的人"和"如何成为人"。  相似文献   

5.
和谐人及其特性探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映胜 《前沿》2010,(3):31-34
人是社会的本体基础,研究社会必然研究社会主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通过对社会客体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更需要对社会主体——人的改造和优化,以便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主观条件。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集个体和谐、人际和谐与类和谐的统一体。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的要求,和谐人具备自身的一些特性。本文从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三个视角分析和谐人的特性,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时代取向,同时也从社会主体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庞卫国 《湖湘论坛》2004,17(2):28-31
中国共产党确定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从对客体属性、功能的判断来看,人是历史的主体、基础、目的和动力;从对主体需要的解读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需要就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及其实现;从客体属性转化为主体需要的现实可能性来看,当代社会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国共产党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其利益取向完全符合社会普遍利益,所以"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确定是合理的,科学的.  相似文献   

7.
唯物史观作为开创性的社会历史观,不仅提出了系统的社会历史宏观解释框架,还确认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即确定了人的发展作为唯物史观基本价值维度的地位。同时,以人为本和唯物史观的终极目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之最根本的观点是群众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也就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原则,这一原则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与围绕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和解放人的精神而展开。  相似文献   

9.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包括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体力、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格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程度的全面提高与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个人的进步与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特征,深刻把握人的全面发展的取向,努力构建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绿色发展理念是党中央紧密联系我国发展实际、适应未来发展方式转变而提出的新理念,这一理念标志着传统发展价值的转变,拥有深刻的价值内涵。绿色发展,体现了发展思路模式的转变,体现了物与人统一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内涵。为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应尊重客观规律和调动全民积极性,突出发展主体和发展客体的渠道选择。  相似文献   

11.
档案工作者肩负着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不负历史的重责和人民的托付,是塑造档案人价值取向的客观要求。档案人的价值取向,就是档案工作者关于价值的一定的信念、主张、态度,它对人的行为取向和评价原则有着重要作用,是基于档案事业的发展和档案工作的开展产生形成的个人内在的思想动因、生活态度和以践行工作职责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的总和。我国正处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面临着改革的不断深化所引起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面临着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这些都对人们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这种大社会背景下,档案工作者应抱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价值取向?这个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2.
社会发展模式是人为了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选择实行的方式、方法、道路的统一体。主体应遵循一定原则,作出科学、合理的选择。社会发展模式与人的需要互为依托、共同进退,与经济模式、政治、文化模式双向互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保证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颁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预防犯罪工作条例》全面贯彻了以人为本思想,充分体现了预防工作关于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实现和维护官兵利益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在预防工作中更好地贯彻这一要求.就是要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把官兵的良好愿望和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减少矛盾纠纷和不安定因素.提高预防工作质量,促进内部和谐稳定,确保部队科学、安全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它渗透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切实关注和改善民生,理顺新形势下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尊重人的合理利益与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松州》2007,(4)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如何引导人教育人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是企业必不可少的生命线、向心力。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随着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多样化,职工的活动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立足于中国与世界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立足于对人类历史与共产党执政历史的哲学认知与反思,立足于生产力发展与人的发展两个维度的密切结合。尊重全体人民的主体地住,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把握利益关系协调的重要性,以法治的手段正确处理社会矛盾,是实现社会和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与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继红 《前进》2009,(5):50-5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而无论是从理想目标还是从实践过程来说,都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因素,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其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人的主体价值得到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人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把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对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映中,在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日趋突出的理解中,尤其是在对片面追  相似文献   

19.
李力 《当代广西》2008,(23):43-43
民心工程也是民生工程,就是要让老百姓得实惠、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施民心工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离开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一切发展终将失去目标。  相似文献   

20.
先进文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新英 《长白学刊》2006,(4):102-104
人的发展以文化的方式进行,文化建设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先进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不断创新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