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无直接利益冲突”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它与我们正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北道而驰。通过建立理性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完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开放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廉洁高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公共服务的共享保障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时,由于无直接利益者的加入而产生的一种继发性冲突。它实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需求上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明显带有群体对抗的色彩。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首先为《嘹望》周刊所揭示。2006年,《嘹望》记者在对粤、沪、苏、浙等发达地区进行社会矛盾调查时发现,“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记者把这一现象称为“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现象,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潜在威胁,“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是不良社会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优化社会心理是预防和减少“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4.
非直接利益冲突与社会心理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现象,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潜在威胁,“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是不良社会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优化社会心理是预防和减少“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无直接利益冲突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矛盾的一种新形式,它与我们正努力构建的和谐社会背道而驰。通过建立理性健康的心理调适机制、完善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公平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开放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廉洁高效的政府责任机制、公共服务的共享保障机制,可以从根本上防范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刚 《唯实》2009,(10):83-8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中国社会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矛盾,多由突发事件引起,矛头指向权力与利益集团,其根源仍在于现实利益问题。“无直接利益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是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途径,这是由社会建设的基本职能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发挥社会建设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中的关键作用,需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以改革社会体制为推动力,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突破口,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以完善社会管理为途径,维护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整合社会价值为载体,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社会冲突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但是。一些地区的社会矛盾事件中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的苗头.不少参与群体事件的群众,本身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而是因曾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不满情绪而借机宣泄.这引起专家、党政干部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8.
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社会矛盾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这类矛盾能否有效化解,新闻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及其所起的导向作用很关键。因此,新闻媒体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坚持实事求是,还受众以真相;坚持共同理想,紧紧凝聚群众;坚持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全社会的和谐局面。  相似文献   

9.
摘要:“无直接利益冲突”自提出以来,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实务部门的广泛热议和关注.研究中也出现了“非直接利益冲突”、“半直接利益冲突”、“社会泄愤事件”等说法,它们共同形成了此类冲突研究中的一组相似性的家族概念.从总体上来说,学术界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变迁和基层政府管理的视角对这种冲突现象的各种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就已有的文献而言,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追因研究上,而追果研究路径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征、成因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当前正处在发展黄金期和矛盾凸显期,有些社会矛盾以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矛盾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具有极大的潜在危险性。无直接利益冲突的产生有其经济、体制、社会及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因此,深入分析其特征和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就成为一项紧迫性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1.
孙玉杰 《学习论坛》2010,26(2):67-72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之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始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人民内部矛盾主要表现为利益矛盾,由利益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中,同时出现了由非当事人参与其中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面对新形势,我们党开始研究新的社会矛盾问题。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认识的探索和理论创新,为今天我们认识和处理包括“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在内的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2.
《新长征》2008,(1):33-33
孙玉杰在2007年第11期《学习论坛》杂志上撰文指出:“无直接利益冲突”矛盾是当前社会矛盾中的一个新的苗头,一些参与群体性事件的群众,自己并没有直接的利益拆求,  相似文献   

13.
《天津支部生活》2007,(1):63-63
王传发最近在《云南行政学院学报》上撰文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和完善社会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维护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和完善顺畅的社会流动机制;二是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三是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四是有效的社会预警和应急机制。新的社会流动管理体制,应打破“分割式”的静态管理模式。逐步转变为适应社会流动需要的动态管理模式。当前,我国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和矛盾多发期,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化,利益矛盾日渐明朗化。  相似文献   

14.
玉峰  晓理 《党课》2008,(8):57-5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各种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经常发生,且许多事件基本没有预兆,突然发生。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发生矛盾转移、矛盾激发与扩大,甚至引发危机,不但影响安定团结,破坏和谐社会建设,而且会造成极其不良的社会影响,使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改革成果毁于一旦。因此,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同志在2007年第三期《求是》上撰文指出,“在一  相似文献   

16.
“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以其具有累积性、动态性与非线性等特点,成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新类型,并对社会稳定构成直接挑战。我国领导干部应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群体性事件已经取得若干基本经验,同时,还面临着若干挑战。  相似文献   

17.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管理的滞后。在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背景下,关注无直接利益冲突这一社会矛盾的新形式,对于推动我国的民主化进程、维护社会的长期稳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正视这一客观事实,理性对待、冷静处置、积极预防无直接利益冲突,对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理论文萃》2007,(1):15-24
十六届六中全会刚刚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决定和部署,主流媒体《嘹望》新闻周刊就在2006年10月17日刊出记者钟玉明、郭奔胜的《我国出现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调查报告,对我国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予以揭露和探讨,其用意显然是要在舆论层面与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互动。此文发表之后,诸多媒体便纷纷从不同的视角对“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进行热评深议,这一社会现象也随之进人人们的视野,并引起了各方人士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9.
无直接利益冲突折射干部信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期,利益格局的调整正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人们的精神与心灵,“无直接利益冲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它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新表现。从性质上看它是一种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官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且具有利益集团冲突的性质,它严重损害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折射出当前部分领导干部的信任危机。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彻底根除无直接利益冲突滋生的土壤,重塑领导干部诚信形象,实现官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20.
袁振龙 《新视野》2012,(4):67-70
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能力主要包括社会安全情报信息的收集、流通、筛选、整理、分析、判断、预警、保障等能力。针对当前社会安全事件应急预警工作面临的推进难、操作难、预警难等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加强建设:健全社会安全情报信息的网络、细化社会矛盾风险排查化解的网络、完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应急预警工作机制、健全应急预警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