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全新的执政理念,其理论源头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本主义思潮,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以这一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并将进一步展现出新的走向,即从政府权力中心走向公民权利中心,从经济增长主导走向社会发展主导,从社会价值本位走向个体价值本位。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即强调入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社会发展是人的发展和为了人的发展,社会和谐是人们追求自由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分析和批判了阶级对立的旧社会对人的束缚和压抑,科学地阐明了未来社会中人的发展规律和前景,为人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方法论基础。以人为本的理念,创造性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价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4.
哲学思想蕴涵着对和谐社会的理想诉求,然而,以往的哲学往往脱离社会现实,将人和理性抽象出来,在远离社会历史现实的“空中楼阁”中人为地建构主客二分的统一性,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的自由解放为终极关怀,将人视为社会历史中生成的人,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和谐社会的终极目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生活世界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原则的三重视角来解读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思想对现时代社会批判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所指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改造现存生活,实现自由发展的世界。它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现实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通过揭示人和生活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6.
“双和”即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对内“构建和谐社会”、对外共建“和谐世界”,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翼”,形成了“一体两翼”的理论架构。“双和”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相契合,但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中长期未能得到映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双和”创造基本条件的过程,也就是“双和”逐步获得映现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双和”已实现从理念到模式的升华,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这一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土壤之中,深深打上了中国民族特色的烙印;成长于党的改革开放探索过程之中,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孕育于时代挑战的背景之中,是对挑战进行主动回应的产物;着眼于社会发展的长远未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长期和根本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的过程之中,“和谐社会”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社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的不和谐现象,这与社会学的产生在背景上具有相似之处。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典型地代表了西方社会学家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和认识,了解社会团结理论与“和谐社会”理论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我们对“和谐社会”内涵的把握,涂尔干对两类社会团结的界分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和谐社会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张才国 《理论探索》2007,23(1):18-20
“物化”似乎是市场经济和现代工业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它的不断膨胀和物化关系的普遍化,严重侵蚀着社会机体的健康,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绊脚石。因此,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克服和超越物化的羁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一个指导今天中国社会发展的应用性理论。不依靠科学发展观,就无法在“和谐社会”理论建设中准确分析并透视一个国家、民族在构建和谐社会时所面临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不能对社会实践有指导性。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的理论为今天“和谐社会”理论内涵的确立提供一个科学模式。应用性理论应当具备五个方面的科学要素,“和谐社会”的理论科学性设立要以此为检验的框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关于和谐社会理念的先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关注人的需要,并寻求满足人的需要的现实途径,是马克思一生从事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目的和归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从哲学层面讲,和谐社会包含三个视阈,即人自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马克思在其需要理论中分析了人、自然和社会的实践活动的辩证关系,这实质上是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提醒我们要从需要的角度去了解人、社会和自然的本质,而和谐社会的理念恰是人、自然和社会在实践领域中的一次综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