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楹联,原指挂或贴在堂屋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后泛指对联。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既为文人  相似文献   

2.
春联闲话     
华易 《今日海南》2006,(1):47-47
春联亦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因是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抒发美好愿望。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相似文献   

3.
夜贴对联     
过新年,贴对联,这是中华民族的老传统了.有一年,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连贴了三次对联都被喜欢他的字的人偷着揭走了.……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一种由内容相关、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协调的对偶句组成的实用文体,它借助汉字的字形和语音特点进行创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的民族艺术形式。因其写作上讲究上下句相对,所以又叫“对子”,因人们习惯将其张贴于堂前楹柱上,故又称“楹联”、“楹贴”。对联可以用来描写自然、反映社会生活、表现  相似文献   

5.
明朝一县官.依仗朝里有人.为非作歹.贪赃枉法,而且奸污妇女.好色如命。可他却标榜自己清正廉明.严冬在衙门口贴了副对联:  相似文献   

6.
《台声》2017,(4)
<正>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贴春联,是中国民间庆祝春节的第一件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表达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好愿望。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中华民族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大红春联烘托出了浓浓的节日气氛,是用民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勤劳善良的人们就对那些贪官污吏和好逸恶劳之徒深为痛恨,常用各种形式加以嘲讽和抨击,对联就是其中一种。现摘录几幅,以警世人,以飨读者。解放前,各地有许多土地庙,庙门多贴有对联,有一幅是这样写的:黄酒白酒都不论,公鸡母鸡只要肥。这幅对联虽然贴在土地庙门上,但已把当地的保甲乡绅敲诈勒索百姓的丑恶行径刻画得淋漓尽致。过去,一些人不靠劳动致富,好逸恶劳,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讲迷信、求鬼神,经常到财神庙去顶礼膜拜.以求发财,于是,有人在财神庙门前写了这样一幅对联: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  相似文献   

8.
春联小史     
<正>春节来临,千家万户在门上或大门两边贴上大红的、写着吉祥联语的对联,以烘托新年的气氛,这也是古代遗风。战国时,中原百姓在门旁挂"桃梗"堪称春联之  相似文献   

9.
《政策》2013,(8):64-64
在新建的农舍门上悬挂精制的对联,如今已成为恩施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州170多个行政村的1.9万农户和村公共场所,共悬挂2.1万多副固定式对联。前不久,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蒋有泉、郭省非、方留聚等一行到建始县、恩施市、鹤峰县、宣恩县考察,参观了16个乡镇51个行政村,目睹恩施州农村这一盛况,高兴地称赞是"盛开在鄂西南山区璀璨的楹联之花"。贴(挂)对联在我国已有近2000年历史,尤其  相似文献   

10.
闹春     
“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回大地,欣欣向荣的浙江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除夕,不管是繁华都市还是古色古香的街巷里,家家户户大门上都贴上了大红对联和门神,而大门上边,则挂上一对对大红灯笼。午后,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便开始从街巷里的一户户人家传来,它在告诉街坊们,谁家的年夜饭又开席了。子夜,新年的钟声还未敲响,守岁的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点燃了鞭炮,街市沸腾。  相似文献   

11.
中国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在我国广为传播,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对联是根据汉字的一些特性构成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每字都只有一个音节,且一般均能单独表示一个概念:它不实行词的连写,原先行文采用竖排方式书写,这些正是对联得以产生的必要条件。而其他民族的拼音连写文字,是无法构成对联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联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了。  相似文献   

12.
过去滴水贵如油的广西贫困石山地区,如今发生了巨变,几乎家家户户用上清洁的饮用水,摆脱了千百年来饮水难的困扰。各族群众象当年获得第一次解放那样兴高彩烈,载歌载舞庆祝这一胜利。很多农户在自家大门上贴上醒目的对联“饮水困难不再难,群众饮水喜洋洋”。最近,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同胞到贫困地区考察扶贫工作时,目睹星罗棋布、澄澈如镜的一座座家庭水柜,从水管里喷出的一股股清泉,犹如镶嵌在石山地区的一颗颗明珠,个个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竖起大姆指,赞不绝口地说,这是一个人间奇迹,壮乡儿女真了不起。地处热带、亚热带的广…  相似文献   

13.
对联种种     
<正>春联:是对联中使用最广的一种节日用联,多数是悬挂或粘贴在大门两边。春联,有的地方又叫"春帖子"、"门贴"、"门对"、"对联"、"挥春"等。婚联:即结婚用联,多含有祝福新人幸福、白头偕老等意。寿联:祝寿的对联。多含长命百岁、赞颂德行等。自作寿联的,也有对自己一生作总结或对人寿、康宁等进行描述。贺喜联:因亲朋有喜事而赠送之联,多有恭贺、祝愿之意。  相似文献   

14.
迎春话福     
每逢新春佳节,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家家户户都喜欢在屋门、柜桌、门楣、水缸、粮囤上贴上大小不一的红“福”字,祈盼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生活美满。许多人家干脆把“福”字倒着贴,取其谐音为“福到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方广大农村流行一句谚语:“有鱼有肉不是年,贴上年画才算年.”我们在山东省潍县看到,万千农家,门上贴的是门画,门画两边配以对联,门楣贴横批,门楣下沿悬垂刻纸挂廉;堂屋正中挂着四条屏或中堂画,两侧墙壁和东西厢房也贴满年画.年历画贴在灶房炉壁上,“小横批”贴在坑头上,“牛仔”贴在马车上,“栏门画”贴在猪圈门上……家家户户,里里外外,到处都是鲜艳夺目的年画,如同画展. 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我国民间年画具有优良的艺术传统.山东省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孙立荣所长对年画颇有研究.他说,我国木版刻印年画源远流长.最早人们在过年时挂些象征性的东西,以示吉祥.魏晋南北朝(二二○——五八九年)发展成为图绘的桃符.唐代(六一八——九○七年)以后,随着雕版印刷的出现,木刻年画随之产生.至明代(一三六八——一六四四年)则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种民间年画遍布全国大部份地  相似文献   

16.
新年的幸福     
钟芳 《广东民政》2011,(12):9-9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的脚步已越来越近了。新年是红彤彤、喜盈盈的快乐日子,人们载歌载舞欢度新年,都喜欢在自家门前贴上一个大大的“福”,还特意把福字倒过来贴,以此来祈愿新年“福”到。“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这是《说文解字》中对福的解释,意思是说,只要事事顺利就是有福。  相似文献   

17.
古书上记载着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说的是郑板桥在当县令吋,经常微服私访。有一年春节,他看到一户人家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是:“南北”。郑板桥看后微微一笑,令差役取来白米和衣物送去。主人叩头谢恩。有人问其缘由。郑板桥说:“这户人家缺一(衣)  相似文献   

18.
论对联     
一何谓对联?查阅辞书,要么语焉不详,要么干脆不收这个词儿。翻看关于对联的著作,也没有给这个词严格下定义的。那么,何谓对联?我们认为,对联是由上下两个字数相等、对仗、平仄对立的句子组成的意义完整的文学形式。字数相等,这是对联这种文学形式的最起码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嵌字春联     
每逢岁时节令,人们常常在门户厅堂贴出新联,其中大年初一所贴的,称为春联。春联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大量写作的实践,从内容到形式,好像都有了一定的不成文的法式。连所用的词语,似乎也有一定的范围。历史上形成的春联主要作法之一是嵌字法,就是把本年或结合本年与上一年的干支、属相(地支、生肖)、公元数字(近年开始流行)等,嵌入对联中。嵌本年度干支的,如: 己怀思上达; 巳位定中央。(己巳年) 庚呼丰产岁; 午曜正中天。(庚午年)  相似文献   

20.
对联艺术是我国独创的融诗词格律和书法艺术于一身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它形成于五代,盛行于明代,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它是人民大众最喜闻乐见,最富有生命力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从目前情况看,对联的写作特别是对联写作教学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不少青少年对对联了解甚少,更不要说撰写了。两个文明建设强烈呼唤着弘扬对联这种民族文化传统,广大群众期盼着占领对联写作这一重要阵地,教育部门尤其是高等学校要重视对联写作教学,使对联写作人才和精品得到更多涌现,更好地完成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