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0年来,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经历了一个从“人治”到“法治”。从“动乱无序”到“有法可依”,从“保守僵化”到“民主开放”的过程,逐步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2.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充分表明我党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举国上下,法治,正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但法治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新名词,百年前的中国,法治就是学术界、政治界的热门话题。回顾历史,从 1840年鸦片战争到今天依法治国,从康有为的维新变法、孙中山的民主共和,到毛泽东的人民民主、邓小平的加强法制,中国法治道路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历程。 一、变法图强:百年法治梦未圆   不可否认,我们今天所说的法治理论源于西方。   遗憾的是,追求公正的西方法治理论,是随着殖民扩张的…  相似文献   

3.
《民主与法制》2013,(13):26-27
要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和到位 回顾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如何实现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和到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始终是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民主是一种“国体”,是一种政治文明的实质;法治则是它的“政体”,是一种政治文明的形式。二者之间具有合理的而且足唯一合理的对应属性。  相似文献   

4.
《民主与法制》2013,(20):24-25
1.要把民主放在法治框架内 我研究了一些国家的法治之路,在它们的建设过程中都有一个非常强有力的、集权的政府。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成熟的法治国家,健全的法治是在完全的民主基础上建立的,恰恰是那些非常民主的国家法治乱七八糟,  相似文献   

5.
《民主与法制》2013,(21):24-25
1.法治不能有赤字 民生可以有民主的赤字,有不完美的民主,但足法治不能有赤字,法治发展上要斤斤计较。不是说民主不重要,但是民主要在法治基础上发展。我们的法治之路一定要有党的领导,如果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集中统一的领导,法治同家将很难建成。所以,一要坚定地支持法治,  相似文献   

6.
<正>这是一本帮你解读民主政治的杂志。这是一艘承载法治思想的航船,它驶向未来。《人民政坛》创刊于1992年,是福建省人大常委会主管主办,公开出版发行的,以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法治为己任的时政类杂志,发行量已达8万册。杂志秉持"权威性、准确性、指导性、可读性"的办刊方针,和"个性鲜明、特色具备、富有品牌效应"的定位,积极传播民主法治理念,  相似文献   

7.
叶慧  胥红 《今日浙江》2012,(16):50-51
法治建设,根在基层。夯实“法治浙江”的基层基础,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注和践行的重点。1998年,我省在宁波开始试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之后,全省各地陆续开展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有676个村(社区)被授予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称号,其中有50个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8.
法治建设,根在基层。夯实“法治浙江”的基层基础,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关注和践行的重点。1998年,我省在宁波开始试行“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之后,全省各地陆续开展了“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截至目前,有676个村(社区)被授予省级“民主法治村(社区)”称号,其中有50个村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9.
许建跃 《今日浙江》2009,(13):54-54
“法治精神”是十七大报告在民主法治建设上的一个新提法。法治精神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纽带,它融会贯通于立法、执法、司法等法治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0.
未来十年将是中国民主和法治重要的发展期。这是礼会发展的大势所决定的。这个过程应是渐进的,甚至会出现曲折.但总的方向是肯定的。具体来说,司法改革是目前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阳春三月,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人大代表们深情回顾过去一年刻写在中国民主法治建设道路上一个个坚实的足印;严格盘点法、检两院公正司法的点点滴滴:激情审议关涉老百姓立足之本的物权法草案、打造平等竞争环境的企业所得税法草案;舒心畅谈深入人心的民主意识、日益增强的法治力量,一股清新之风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即将来临,这一历史重大事件对于现代中国的民主、法治、宪政道路究竟有何影响?对于这一问题的探问,足以反思现实、启示未来。  相似文献   

13.
论民主法治     
民主法治是政治文明的主题和标志.民主的要义是主权在民,法治的要义是依法治理.单一的民主或单一的法治都不完美,民主和法治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今后是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法治进程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时期,要把握好民主前行的方向和思路;要完善现有的民主制度;要加强党和政府的民主建设;要为民主的发展和实现创造条件;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法治水平;要让民主和法治共生共长、共同作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民主法治双管齐下,用以监督制约公共权力.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现代民主法治思想的先行者,他的法治思想吸取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法治思想,并在考试权、监督权等方面做出了重大改进,不仅对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影响深远,而且也是中国人权法治观念的一次伟大启蒙。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构建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与法治具有内在的联系,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的第一个基本特征,表明了法治对于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具体说来,法律本身就是追求社会和谐的产物,和谐社会的性质包含着对于法治的要求,和谐社会的每一个特征都包含着对于法治的需要。(一)  相似文献   

16.
《公民导刊》2012,(1):50
民主法治重庆建设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是共产党执政的基石之一。2011年底,新年即将来临之际,重庆市委三届十次全委会召开,专题研究民主法治建设,出台了《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有关问题的决定》,简称"民主  相似文献   

17.
刘彦彬 《人大建设》2009,(11):35-35
20年前,我从一个偏僻的乡镇借调到柘城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时,还是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这些年,我在人大不仅学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逐步成长为民主法治建设中的一名尖兵。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首都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绩。1949年3月,北京市人民法院成立;1955年形成了北京市高、中级和基层人民法院格局。作为国家审判机关.六十年来,首都法院体验了民主与法治建设不断成熟与完善.见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弘扬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中国"的正式提出使得我国法治改革不再停留在国家和政府层面,而拓展到社会之中,提倡建设"法治社会"。"法治社会"建设将法治改革落位到社会层面,使得社会个体获得应有的尊重,这是一种法治的回归。单靠自上而下的模式已经难以实现法治中国,因此需要借助一种批判竞争式民主的理念改革——协商性民主,从而建立一种基于平等、公开的博弈平台,实现公民真正的当家作主,推行属于广大民众的法治社会,并在"法治中国"的建设中得以贯彻。  相似文献   

20.
肖旻  ;陈卫平 《求索》2008,(9):61-63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理念。民主法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因为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