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袁浩 《同舟共进》2012,(12):37-37
四川某地副乡长戴彬参加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结果女嘉宾24盏灯全灭。节目播出后,戴彬一时成了热点人物。  相似文献   

2.
《非诚勿扰》节目中嘉宾的平均年龄不足24岁,是当代中国80后青年形象鲜有的一次集中展示.本文通过对《非诚勿扰》节目中典型语言文本的解析,揭示其背后所隐藏的80后独特的个性和观念,解读80后群体与媒体互动之间形成的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3.
江苏卫视的大型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凭借精良的节目制作和全新的婚恋交友模式,得到了观众和网友的广泛关注。作为一名人力资源工作者,笔者从中看到的则是一幕幕真实的招聘面试场景,“非诚勿扰”的舞台恰如企业招聘工作的一个“样板间”,由此及彼,笔者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4.
改版之前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非主流价值观曾一度充斥荧屏,成为展现青年多元价值冲突碰撞的平台. 《非诚勿扰》的改版,体现了主流媒体的自律并承担起维护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责任.但是,行政干预并非电视制作的惟一合法形式,社会应探索更多的约束机制,为青年价值观的构建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  相似文献   

5.
苏枫 《小康》2010,(8):86-88
此前犀利麻辣的《非诚勿扰》,如今更像个低眉顺眼的姑娘。除有“党校教授”加入外,从筛选嘉宾到现场录制,节目组对每个环节都谨慎打造。  相似文献   

6.
诗尧  臣子 《民主与法制》2013,(24):44-46
2010年8月1日,在江苏卫视播出的《非诚勿扰》外来务工人员专场第三场的节目上,男嘉宾阳刚凭借酷似“王宝强”的相貌,成功牵手,自此便有了“重庆王宝强”的绰号。但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2012年10月,他会因为侵占公司财产被成都高新区警方通缉。并于2013年落网。他步步为营、绞尽脑汁、机关算尽,终究没逃过重庆九龙坡警方的天罗地网。  相似文献   

7.
四川某地副乡长戴彬参加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结果女嘉宾24盏灯全灭。节目播出后,戴彬一时成了热点人物。这位副乡长的个人条件我看还是不错的,小伙子长得挺精神,是公务员,且是乡镇领导,能说会道,兴趣爱好广泛。但为什么最后24位美女全部投了反对票呢?我觉得社会上有些事情是复杂的,往往一事多因,以下原因值得我们思索。  相似文献   

8.
秦广明 《前沿》2014,(23):224-225
2010年,冯小刚的贺岁电影《非诚勿扰2》面世,继续刮起了贺岁片的大风。而在《非诚勿扰2》当中,出现了许多隐性广告。冯小刚导演是中国较早在影视作品当中插入隐性广告的人。从影片当中看来,插入隐形广告实行电影和广告相结合是一个不错的尝试。本文将通过对《非诚勿扰2》中的广告插入进行探讨,分析广告对电影作品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十来年前《玫瑰之约》开辟相亲节目风靡一时,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前不久带来的冲击更猛烈。近段时间,国家广电总局连续下发两则通知要求相亲节目进行整改,将此节目推上了舆论的顶点。到底是什么让一个看似普通的相亲类节目引起了如此高的关注?而它所引发的话题又折射出我们当前社会价值观处于一个怎样的境地,传播者应承担怎样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七夕夜,高雄机场旁。俊男美女,你问我答,你来我往,联袂演出一场月夜篝火傍的相亲活动。这不是大陆“非诚勿扰”移师高雄,这是2013海峡两常七夕牵手会的压轴好戏!  相似文献   

11.
电视相亲:消费社会的婚恋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知道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有多火,看看活跃在同名百度贴吧里100多万粉丝就能略知一二;如果还不够,再听听6月6号节目主持人孟非开场白,“排队报名参加非诚勿扰的男女观众,到上周已经有十六七万人”。  相似文献   

12.
《职来职往》:电视求职非诚勿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屿 《小康》2011,(5):96-99
相似的舞台布局与节目流程,同样的"主持人控场+嘉宾点评"的搭配,《职来职往》有太多《非诚勿扰》的影子。只是舞台上的求婚者变成求职者,24位女嘉宾变成18位行业达人,主持人由孟非变成了李响  相似文献   

13.
<正>非诚勿扰:浮躁文化下的蛋江苏卫视的相亲节目《非诚勿扰》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飚涨,然而"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该节目播出以来一直争议不断,"马诺"、"拜金女"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新闻关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非诚勿扰》的内容分析,描述目前婚姻价值观中关于择偶理想中优秀男友的标准。处于青年期、能够进行良好的印象管理是具有吸引力的最初标准,职业所代表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男性气质成为一种决定性的因素。在玫瑰与面包的竞争中,面包在女性的选择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社会关系的麦当劳化和男权制的社会体系的维系是这些标准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江苏电视台热播的《非诚勿扰》栏目入手,以对栏目的分析,剖析后现代主义在大众文化中的渗透;通过对审丑历史的简单梳理,明晰后现代语境下审丑行为在不断地嬗变,并获得全新的特点;通过引入“审丑经济学”这一说法,点明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媒体对于审丑行为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苏枫 《小康》2010,(7):68-69
《小康》:你觉得《非诚勿扰》为什么火了?孟非:一个节目的成功,有很多必然因素,也有很多偶然因素。特别的成功,可能就是叠加的偶然因素特别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节目制作确实很精良。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非诚勿扰》引起的有关青年价值观、婚恋观的热议出发,对文化反哺现象进行分析.认为,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与青年话语权的获得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而且这种反哺现象的出现具有一种必然性,是多种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由于青年人自身社会阅历等的缺失,也造成这种反哺现象具有一种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陶涛 《政策》2008,(9):39-40
制播分离,是指除涉及新闻时政类节目不纳入制播分离外,将其他专业频道的节目制作和播出分开运营。这是近年来湖北省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省广电总台)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广电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省广电总台在新体制基础上,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宣部2008年《宣传信息清样》第五期刊发文章,专门介绍了省广电总台制播分离的改革模式。  相似文献   

19.
《小康》:你觉得《非诚勿扰》为什么火了?孟非:一个节目的成功,有很多必然因素,也有很多偶然因素。特别的成功,可能就是叠加的偶然因素特别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节目制作确实很精良。  相似文献   

20.
《非诚勿扰》与新相亲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电视相亲节目走红,尤以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引人注目,其收视率超过了"超女"和"快男",同时也因出现"宝马女"、"富二代"而备受各界质疑,成为各媒体、观众大张挞伐的对象,有关管理部门也提出批评.但是节目没有断然停播,而只是整改,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