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现象研究述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急剧变迁,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日益凸现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本文总结了十五年来国内对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状况,探讨了青少年"反向社会化"与"文化反哺"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提出了在今后的研究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化反哺:生发动因与社会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反哺是在急速的社会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它标志着人类社会原本由父及子的文化传承模式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或代际"颠覆"。造就文化反哺的动因包括社会变迁的提速、同辈群体的影响和大众传播的普及,而文化反哺最重要的社会意义则在于它改变了文化或文明传承的方向,或者说造就了一种全新的文化传承方式。如果说文化反哺现象从共时态角度说算是"只此一地",那么从历时态角度说则堪称"只此一次"。这两大特征赋予包括"文化反哺"在内的中国人民的社会心理嬗变即我们所说的"中国体验"以独特的社会价值,也使当代中国目前仍在延续的这场转型有可能避免沦为单纯的财富增长或GDP堆积。  相似文献   

3.
袁旭东 《人民论坛》2012,(11):154-155
文化传承与价值传承是人类社会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种社会活动。传统的文化传承是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文化反哺现象的出现和发展,传统的价值传承受到了巨大冲击,文化导师与价值导师相分离甚至错位。该文在反思传统价值传承方式的基础上,从文化反哺的视角探讨了价值传承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4.
文化反哺即反向社会化是当前进城农民工家庭中正在发生的一场划时代革命。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达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更深层的在于它意味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承模式的革新。本文主要针对当前农民工家庭中“文化反哺”现象研究的“缺席”,通过对进城农民工的个案访谈和调查研究,分析了农民工家庭中文化反哺的基本内容和社会成因。  相似文献   

5.
党西民 《求索》2008,(2):106-108
视觉文化的大量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就此涌现出各种关于视觉文化现象的观点。视觉文化不是一个视觉时代的文化,而是一种新的知识型。这种知识型有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种话语秩序,“图像转向”正是这种新知识型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大众文化以更为明显的消费性和娱乐性的姿态出现,在青年中出现了一种亚审美现象,青年的生活学习、社会文化心理由此受到了深刻影响.对亚审美这种现象,我们必须从美学的角度予以分析和把握,才能揭示出其产生、流行的原因,寻求解决或正确导向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网络语言是新时期青年反哺的新形式.网络语言的青年文化反哺功能已经在虚拟和现实世界凸现出来.推动网络语言发展与青年文化反哺的良性互动,既需要前辈人对网络语言的认知、接纳,尤其是要自觉融入到青年中,又要正确引导网络语言,防止网络语言暴力.  相似文献   

8.
正整个海南岛,目前似乎成了国内"候鸟"过冬首选地,具有鲜明区域性和季节性的人员迁徙流动越来越频繁,规模越来越大。不同地域间文化的冲突,也时有出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质还是文化融合的老问题。不同地域文化之间的融合,从来不会"温良恭俭让",每一种文化都具有顽强地表现自己和排斥他种文化的特性。在当前,不同地域文化的冲撞则集中体现在对社会  相似文献   

9.
《公安研究》2012,(10):93-94
高崇在《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处于转型的农村社区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农村青年对新媒体的使用日益呈现出“后喻文化”特征明显、与虚拟空间的交往多于家庭内的交往、单向交往多于双向交往等特征。农村青年的代际交往出现了文化反哺、核心家庭下的代际交往质量受到影响、农村青年的家庭责任意识日益弱化等现象。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6,(7)
正少小离家老大回,源于故乡的纽带;不在家里享清福,源于党员的情怀;带领乡亲奔小康,源于干部的担当,可喜的是,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的现象正在全国各地悄然出现近来,退休官员变身新乡贤的可喜现象在全国各地悄然出现,虽然在整体退休官员中的占比十分有限,但这种精英反哺的星星之火效应却在持续放大,因为,退休官员的归乡既不完全等同于古代士人、游子的"落叶归根",也不完全等同于一般退休干部的颐养天年,而是注入了以乡贤文化助力新农村发展的  相似文献   

11.
王晶 《长白学刊》2004,(5):111-112
信仰,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和文化现象,不是凭空就有的,也不是通过遗传获得的,而是经过后天的文化实践形成的.这种文化实践,既包括从文化传统中吸取的文化资源,也包括置身于其中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国农民传统文化信仰的形成,正是中国农民所面临的环境、所从事的生产生活实践的结果.土与乡,这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为农民的精神活动提供了一种文化框架.正是在与土地、与乡村的交往实践中,中国农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精神信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旦媒约之言成为普遍现象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规范,受这种文化规范的人们通常不再思考为什么产生这种文化,而仅仅"无意识"地遵从这种文化.婚姻中的礼金流动的最终接受者是新郎新娘,反映了对新生家庭的支持,可以说这种支持就是目的.一项具体的法律文化研究分为两个步骤描述和解释,解释就是要阐释所描述的法律文化现象背后的理由.  相似文献   

13.
青年反文化现象是青年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突出现象.在当前,青年反文化既有行为方式上的表现,又有政治思想意识、价值观念上的表现.青年反文化现象的产生,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年自身都有责任.遵循青年文化发展的规律,正确引导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关心青年的切身利益,是减少青年反文化现象出现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择偶,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择偶观和择偶标准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发展程度.滇中z村的彝族女性择偶标准无疑遵循着从"同类匹配"理论到"资源交换"理论轨迹方向的转变.而正是由于这种转变,带来了其他婚姻习俗和社会文化的变迁,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量大龄未婚男性的出现和激增.  相似文献   

15.
刘忠 《青年论坛》2002,(2):105-106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阅读武侠小说已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武侠小说在大学校园中的存在已是不争之实.当然,出现这种"阅读热"和"研究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武侠小说本身的理想性,以及大学生对健康人性的渴望与呼唤无疑是主要的.  相似文献   

16.
基层权力"家族化"是中国政治生态的一个毒瘤,近年来,这一现象正爆发性、多发性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如果任由这种现象蔓延,中国就可能会形成一种权力家族化和地方权力黑社会化的状况,而它的产生既与传统政治文化的负面影响息息相关,又与我们国家既有的体制性障碍密不可分,厘清这些根源对于制定相关消解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论道德反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默  莫军成 《理论月刊》2008,(3):181-183
本文对道德反哺的概念进行阐述与分析.道德反哺包含两层意思,第一,作为道德教育理念与模式,它是指下一代人向上一代人施加道德影响或者进行道德教育的活动.第二,作为社会公益活动,它是指个人或者社会群体出自报恩的目的,回馈自然、他人和社会的活动.两种意义上的道德反哺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先秦诸子争论的焦点,在争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孔子的义利对立论、墨家的义利同一论和<易传>中的义利统一论,从而使他们的思想呈现出辩证发展的轨迹.思想的这种辩证发展轨迹仅仅是一种文化现象,在这种现象背后则需要一种历史结构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姓氏的主要职能是界定社会公认血缘,规约通婚范畴。除了这一主要职能外,姓氏还有其它一些社会功能,比如确认社会地位等等。由于姓氏的社会功能不止一种,因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中,有关的各功能,随着社会的演进,必然出现发展速度参差不齐的现象,以致于发生姓氏发挥各种主要功能时难以同时兼顾的局面。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又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不能靠人为的特别是部分人的意志随意调整。这种文化运作中出现的内在矛盾致使姓氏自身的演化速度往往滞后于实际的社会总体演化速度。要使姓氏调适于变化了的社会  相似文献   

20.
徐莉莉 《小康》2012,(8):94
"社会道德的提升和发展完全靠灌输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了,一定要内化为一种自觉、一种文化现象,只有通过道德的自觉才能够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信仰和道德操守"《小康》: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清现象"多年来受到广泛关注,您认为这种现象为什么会出现在德清而不是其他地方?张晓强:这种现象出现在德清,不仅在于民风淳朴,追溯当地整个历史脉络来看,它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态势,首先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积淀作为支撑。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德清在物质和精神之间找到了平衡,从而能够协调发展。"德清现象"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源于当地百姓对社会道德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