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日,浙江高级法院纠正了一个错案,再审宣判两个关了近10年的被告人张辉、张高平叔侄无罪。两人因涉及2003年的一起"强奸致死案",而分别被判死缓和15年徒刑。多年后,经司法机关DNA混合物比对发现,可能的真凶,已于2005年因涉及另一起具有相似事实的命案,被枪决。在这起冤案平反之后,网上掀起了关于"迟到正  相似文献   

2.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3,(21):10-13
近年来。我国司法领域出现多起社会影响广泛的冤假错案。最近媒体陆续披露的就有浙江张高平叔侄杀人案、河南李怀亮案、福建福清纪委爆炸案等。仅在河南,2010年“赵作海案”发生后,又相继出现“时建锋天价进费案”“智障人吕天喜抢劫案”“眼花法官”等几起错案。  相似文献   

3.
今年两会刚过,一起本该是普通案件的宣判却引起了所有法律人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与反思。连同近年来爆出的余祥林、赵作海、杜培武等案件,这起被称为“张高平叔侄案”。再一次吸引了国人的目光,也让国人对冤假错案的预防与纠正给予了更多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本文节选自《刑事冤错案件法律监督探究——兼析张高平、张辉叔侄错案刑事申诉的司法障碍》一文,作者是新疆石河子市检察院系统的胡延军、张飚。正是在张飚检察官的帮助下,张高平、张辉叔侄的冤案才得以平反。本文从分析张高平、张辉叔侄的冤案形成及纠错平冤的艰难过程人手,解剖一只麻雀,试图从中寻找司法纠错平冤的制度性障碍,和刑事错案法律监督的处置机制改革取向。本刊刊发此文,期侍它对其他冤案的平反能起到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刑事案件的错案防控与纠错机制,体现国家的人权保护状态、刑事司法水平,国家的法治文明状态以及司法权与其他国家权力的宪法关系.本文以张高平叔侄案为契机,分析我国刑事错案产生的原因,在阐明转变执法理念的前提下,重点就法官独立司法、行为监督和责任追究的平衡和机制的构建上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6.
赵晨熙 《创造》2014,(1):34-35
正5起冤案,14名当事人,为了种种莫须有的"罪名",他们至少都度过了十年以上的冤狱生涯,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痛苦。2013年,他们沉冤得洗,重获自由。安徽的张高平、张辉;浙江的田伟冬、陈建阳;河南的李怀亮;福建的吴昌龙;安徽的于英生……这些看似相互间并无交集的人,因为一个名词被联系在了一起——"冤假错案"。2013年3月26日,因杭州"强奸致死案"被判死缓和15年徒刑并已服刑近10载的张辉、张高平在浙江省  相似文献   

7.
笔者认为,县级人大常委会对同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实施个案监督,既不失职又不越权,需注意把握四个“度”。一、把握监督案件的量“度”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实施个案监督的“个案”,是指有证据说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在办理具体案件过程中违法,通过司法纠错机制没能及时纠正,而通过各种案源渠道投报到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纠错的案件。人大常委会对司法机关实施个案监督,是有多少错案就监督纠正多少,还是选择几个社会影响较大,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错案进行监督?现在比较普遍的说法是:人大常委会对“两院”实施个案监督,只能…  相似文献   

8.
2000年12月27日,黄石市中级人民法院向该市人大常委会递交了一份专题报告。报告称市人大常委会交由市中院督办的5起重点案件已纠正或执行。这只是黄石市人大依法开展司法监督工作,督促司法机关纠正错案的一个侧面。2000年,黄石市人大法制委员会收到信访、申诉等案件128件,接到群众上访223人次,其中重点督  相似文献   

9.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3,(13):22-24
货车司机张高平没想到,他和侄儿张辉从老家安徽歙县到上海370多公里的路,竟然走了将近十年才到家。这十年,张高平叔侄的命运就像过山车,他们所经历的生死轮回,宛若一幕奇幻的法治大戏,跌宕起伏。  相似文献   

10.
2013年秋天,湖南卫视的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不仅让五位爸爸和五位萌娃成了全民热议的焦点,更使“去哪儿”这样直白而简洁的词汇也成了热门词汇。于是,就有了2014年央视春晚上充满感染力的歌手自弹自唱《时间都去哪儿了》以及至今尚未确认下落的MH370“飞机去哪儿了?”同样,在2013年年初张高平叔侄案被平反以来,越来越多的冤假错案被依法纠正。于是,社会各界不免有了这样的疑惑:“公平正义去哪儿了?”  相似文献   

11.
10年冤案后的反思 为了争取自由,他们坚持了整整10年。他们叔侄两人是一起冤案的当事人,叔叔叫张高平,侄子叫张辉,安徽歙县人。10年前,在强奸杀人的罪名之下,两个人锒铛入狱。10年之后,法院宣判他们无罪,在无罪判决书上签字之后,  相似文献   

12.
最近,因为浙江张高平叔侄案与河南李怀亮一案的宣判,让国人对冤假错案给予了更深切的关注。尤其是最高法院常务副院长沈德咏同志关于《我们应当如何防范冤假错案》一文在人民法院报刊发后.更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其中,绝大多数观点对文中所述观点表示支持,令人鼓舞,使人振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市人大常委会强化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监督,按照抓典型,讲效果的要求,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那些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影响大的案件,依法进行监督。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依法监督原则;不直接办案原则;事后监督原则;集体行使职权原则。把纠正错案,督促和支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作为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监督的目的,通过有效的监督,促进了司法机关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加强了执法队伍的建设,发挥了人大的作用。从2000年1月至2002年4月,对案件实施监督共计37件。我市人大对司法机关办理案件实施…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25日,河南平顶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无罪判决,让被羁押12年的李怀亮重新获得了自由。与佘祥林、赵作海、张高平等“冤案”不同的是,该案被害人并未“生还”,“真凶”也未出现,这种情况下的无罪判决,极具现实参酌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健 《民主与法制》2013,(21):21-22
近日来,浙江张氏叔侄冤案、萧山五青年冤案、福清纪委爆炸冤案的相继曝光,弓I发媒体和学界对错案以及司法公信力话题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6.
近些年来,国内冤案得以昭雪的途径无非有二:一是被动式纠错,二是主动式纠错。 被动式纠错,往往是迫于舆论压力,但是更为直接的则是“亡者归来”“真凶现身”。比如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呼格吉勒图案等。主动式纠错,往往是凤毛麟角。最近安徽一位退休的检察官“自己举报自己办错案”换来案件的再审。  相似文献   

17.
<正>从前些年的佘祥林案、赵作海案,到最近的呼格吉勒图案,这些冤假错案不仅给当事人及其家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也使我国司法机关的公信力降到了历史最低点。冤案、错案的发生固然有其主观与客观的各种原因,但作为查办案件的司法机关也难辞其咎。为此,我们不仅要着眼个案的纠正,更应反思我国当下司法职权运  相似文献   

18.
警惕“法治割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羽 《人大建设》2004,(3):23-24
近年来,法院执行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了司法工作中的痼疾,这里除了行政的地方保护之外。司法的地方保护和部门保护现象也日益严重,一些地方形成了“法治割据”的局面、“法治割据”的实质,就是司法权力地方化。这种现象严重损害了中央的权威和国家法律的尊严,据调查,相当多的法院认为,凡是跨区域的案件委托外地执行的。一般都很难执结。有的地方政府为保护本地企业,甚至规定本地法院不能受理本地欠外地债务的案件,也不能协助外地法院执行本地财产。据浙江省绍兴市中级法院对近几年辖区内一批久拖不决的执行案件的分析,发现这些案件基本上涉及村民委员会、乡镇政府、其他行政机关或与其有关的企业,其中涉及乡镇政府和其他行政机关的占到近一半。司法权力地方化现象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高度警惕,一旦让“法治割据”形成气候,我国日益完善的法制建设将前功尽弃,各地的司法机关就会“诸侯割据”,烽烟四起,安定团结的局面将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朱振辉  丁国峰 《求索》2013,(3):168-171
录囚制度是中国古代皇帝以及上级司法机关官员通过直接讯问已经判决而尚未执行之囚徒,检查各级司法机关决狱情况,发现并平反冤狱,纠正错案或督办久系未决案件,核验法官办案效果与效率的一种特殊诉讼制度。录囚制产生于西汉时期,唐代正式成为定制,是一种颇具人文关怀的刑事司法制度,体现了中国古代封建法制日趋成熟的特色之一,并蕴含着公平正义的法治基本理念。它作为古代社会公权力对私权的救济制度,纠正执法偏差,拯救无辜,匡扶正义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中国古代录囚制度对当今刑事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法律纠错程序制度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成为打造现代政府的必由之路,成为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方向;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努力让人民群众从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成为司法机关孜孜以求的庄严目标; 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国家治理的一切活动都将并入法治的轨道运行,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成为所有社会成员必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