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物权合意不等于物权合同,物权合意可以成为物权行为的一部分,而物权合同在逻辑上则没有存在的空间.物权行为普遍存在,是与债权行为相对应的概念.摒弃物权合同的概念,采纳大物权行为的概念,可以有效解决物权行为理论解决的问题,同时避免其带来的弊端,有利于民法体系的完整.  相似文献   

2.
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分离而相互独立,物权行为的无因性、物权变动的形式主义是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基本原则,三者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苏紫衡 《学理论》2013,(14):126-127
萨维尼的物权行为理论是基于交付为其经典情形,对其理论具体内容应当进行修正。我国民法理论上应当承认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应当对于德国法上的物权行为理论进行扬弃,应当在承认分离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物权行为理论,但是对于无因原则,应当进行慎重考虑。并在此基础上重构民法总论中的法律行为部分,从而构建整个民法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朱旭东  钟金仟 《学理论》2012,(28):112-113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对于明确权利归属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吸收了德国物权行为理论的部分内容,尤其区分了物权行为和债权行为,但在物权无因性和物权形式主义方面并无采纳,实为遗憾之处。立足现行《物权法》的有关规定,剖析物权行为理论,得出物权行为理论对我国高速发展的市物经济提供了便捷有力的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5.
自然法理论与罗马法学相结合,使罗马法优越于同时代其他国家的法律;自然法观念促使人们发出对法典化的呼唤,著名的《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得以诞生;自然法是国际法的基础或渊源。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3)
随着《民法总则》的颁行和民法典的编纂进程,民事法律体系化问题成为学者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根据立法者原意,《民法总则》通过第128条特别链接条款,将"消费者"概念纳入了民事法律体系,进而确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民事特别法地位。但这一立法举措是否合乎民事法律体系化的要求,却存有疑问。本文以公、私法的划分为切入点,通过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定性,以及与德国经验的对比论述,探讨了将"消费者"概念纳入《民法总则》这一立法的不足。因此,为了民事法律体系化的逻辑自洽,未来民法典应不再保留"消费者"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自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民法典有两个显著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多国民法典整体上都做了修订和调整.例如荷兰、瑞士、德国等等.男外一个变化是民法典的起草,目前我国正在积极投入民法典的制定当中,此外为世人所关注的就是欧盟的统一民法典项目的运行.在侵权法的统一方面,1992年奥地利学者考茨欧成立了"欧洲侵权行为法小组",其小组成员来自欧盟各个成员国,致力于未来的欧洲侵权法的建设.在此过程中,由于各国的历史文化各不相同,在统一侵权法的道路上必将存有冲突矛盾,特别是在损害与损害赔偿这一问题上有不同的见解.主要从损害赔偿法的基本理论、立法、司法三个方面对损害赔偿的核心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
现行立法上的“土地使用权”一词。在概念上存在多义。实务中遇到“土地使用权”一词时。首先应区别具体的土地使用权是物权性质还是债权性质。  相似文献   

9.
居住权制度的适用范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阅春 《理论探索》2007,(4):139-142
居住权是非所有人利用所有人房屋的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制度,其适用范围一直是物权法制定过程中的争议焦点。在我国现行条件下,居住权制度不仅在传统领域仍有其适用的空间,在一些新型领域还有进一步扩张的可能。在未来民法典物权编的立法设计中,可以考虑引入居住权并将居住权的适用范围延伸至保留居住权的买卖、合资建房和分时度假酒店等新型领域中,为房屋所有权人保障其所有权的归属和实现财产的充分利用提供更多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杨明洁 《学理论》2013,(16):117-118
我国《侵权责任法》有关侵权行为一般条款的设计既不同于《德国民法典》也不同于《法国民法典》,可以说,我国侵权行为一般条款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过错与违法性的关系不明晰,权力和利益如何区分以及应否扩大保护的客体等都需要进一步说明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