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乡音》2007,(1)
石家庄市政协: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冷冷清清。现在人们看病时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找教授专家,进三甲医院就诊。这不但造成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同时又付出较高的诊疗费。因此,应加强社区医院建设,让老百姓树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观念。具体建议如下:1.建立双向转诊制。“双向转诊”是建立以大医院为中心向小医院辐射的制度,即由一家大医院向周边几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辐射。社区医院为大医院输送疑难杂症及危重病人,大医院为社区医院输送的病人提供绿色通道。一些病人在大医院进行治疗后,再转回社区医院进行后期康复治疗。大医…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实现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诊模式,是当前深化医改的重点和难点。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的要求。基层卫生人员是实现分级诊疗的主力军在国家医疗体制改革大政方针导向下,随着分级诊疗的落实,社区(乡镇)卫生人员是我国最基层的公立公益性医院医疗卫生队伍的主力军,担负  相似文献   

3.
杨佩 《协商论坛》2016,(11):14-17
“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理想就医格局,是社会对分级诊疗的期待.然而,舍近求远、“全国人民上协和”的情况依然每天上演.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本是解“痛”良方,转化为具体操作层面,被寄予厚望的分级诊疗制度却在推广中遭遇诸多难点痛点,迟迟“分”不开来.  相似文献   

4.
敖虎山 《北京观察》2017,(12):44-45
<正>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建议以医疗保险制度为杠杆健全医疗分诊制度,通过医保支付来调整和引导,提高医疗服务的效率,真正使老百姓小病不出社区,大病转诊有序,健康指导常态化,达到医改政策的惠民目的。分级诊疗是为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就医秩序而提出的。分级诊疗制度,包括了基层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等就医流程及制度的建立。此举既可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小医院"门可罗雀"的现状,也能解决"小病"要看大专家,而真正需到大医院看大专家的病人却挂不上号的"看病难"问题。  相似文献   

5.
《协商论坛》2014,(10):64-64
10月底开始,浙江省将分批启动分级诊疗试点,通过医保差别化支付、设定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转诊程序等手段,引导、推动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形成“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痛到大医院”的分级诊疗体系,缓解“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姚克 《前进论坛》2014,(4):60-61
<正>早在2006年卫生部就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双向转诊制度",鼓励社区医院实行"首诊制",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及时转诊",然而截至2013年底,除青海、北京、青岛等部分省市区推行分级诊疗外,全国范围内的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还未真正得到确立,且面临实施难的困境。以浙江为例,截至2012年,全省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30267个,医疗服务网络日趋完善。县级以上大医院病床使用率基本在100%左右,但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仅在30%左右,甚至更低;社区首  相似文献   

7.
孙静 《现代领导》2008,(6):18-19
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着作之一《黄帝内经》就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防病养生谋略,这也是如今我国卫生界遵循的“预防为主”战略思想。而作为社会公共卫生网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是“治未病”的践行者。“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将成为未来我国城市居民看病的主要模式。目前,全国六千三百多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万余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活跃在城市各个社区,成为城市卫生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政府在2006年9月召开的北京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城乡二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卫生服务格局.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很多小病的诊治以及一些大病的康复可以说能够在社区医院完成,但社区医院能否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放心的基本医疗服务,是社区居民十分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朱夫 《群众》2013,(3):I0043-I0043
镇江市在推进医改工作中,突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从集团化破题,以三甲医院为核心、以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组建了康复、江滨两大医疗集团。集团坚持医院、社区管理一体化改革,明确以集团为统一决策管理机制,调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和服务结构,完善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既增强了医疗服务统筹性,也建立形成了引导优质资源下沉社区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1.
正在探索人民健康的道路上,淄博市借鉴学习"第一书记"做法,选派优秀年轻医生到基层担任"第一村医",深入基层开展健康服务工作。"第一村医"工作开展了三大方面的探索和努力。第一,以全面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健康战略抓手。针对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医疗卫生人才缺乏、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淄博市建立卫生人才向下流动通道、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和患者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大医院普通门诊患者下沉,进而推动基层医疗卫生  相似文献   

12.
正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等分级诊疗制度是医改的重点,基层首诊和双向转诊制度是实现分级诊疗的核心。要通过基层首诊将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下沉至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由医疗保险和相关监督机制进行约束和激励,促进双向转诊的有效运转,形成各级医疗机构各司其职的分级诊疗体系。目前,成都市基层医疗机构并未发挥合理分流患者的功能,大医院人满为患,单向上转的现象依然突出。一、我市实施分级诊疗的障碍(一)医保政策分流引导作用差  相似文献   

13.
杨茸森 《前进论坛》2013,(12):48-4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为增进人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传统的医疗模式是患者生病了去医院治疗,尤其是大的三甲医院找著名专家治疗成为了时尚,这样的结果造成了知名的大医院人满为患,小的社区医院门可罗雀,形成了所谓的“倒三角”模式,这样会大量浪费社会资源。很多慢性疾病应该在社区基层解决,疑难疾病再层层转诊的做法就会非常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建立完善的家庭医生制度是落实这一理念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14.
赵寰 《前进论坛》2013,(7):59-59
当前我国实行按行政区划设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资源配置方式,一般城市分市、区(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的三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模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接收的患者进行双向转诊,但是目前在转诊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市级大型医院向区(街道)、社区医院转诊不顺畅,病人看病向大医院集中,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群众看病非常困难;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部分医疗卫生资源白白浪费。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已开展了四年多,从整体效果来看,社区卫生机构还没有起到“家门口医院”的实际作用。城镇居民习惯小病小灾跑药店,大病大痛去大医院,这往往造成了“大庙吃不下,小庙吃不着”的现象,认为“小庙没有大菩萨,看病还得到三甲”,这也是当前新医改所针对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顽症的主要根源之一,以及由此产生的“过度诊断”、“小病大治”等问题诱因。社区卫生服务“地理上很近、心理上很远”。  相似文献   

16.
正最近浙江启动新医改分级诊疗制度试点。分级诊疗,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报销比例的杠杆,引导社区居民"首诊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从杭州市卫生局获悉,江干区分级诊疗改革已实施4年,创新开展的直通大医院"精确转诊"、创立影像远程诊疗中心、定向组建"慢性病社区管理体系"等工作,均为全国首创。据第三方测评结果显示,江干区群  相似文献   

17.
邓利方 《岭南学刊》2010,(4):115-1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发展逐步由伦理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取得了很多成就,但也突出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社区卫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看病难,但由于人才瓶颈、信息、双向转诊等因素的制约,社区卫生遭遇到群众的信任危机。与此同时公立大医院却面临着人才、设备等资源不同程度的浪费。医疗服务需求有效下沉机制研究以新医改方案为指导,寻求如何将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完美结合,从而使闲置的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  相似文献   

18.
“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症结在于:我国没有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疾病风险没有分摊给社会大多数成员,没有真正实行“一人有难大家帮”的机制。如何落实总理的指示,逐步解决群众医疗卫生问题。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在城镇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将所有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实行社区首诊制度,恢复过去我国在医疗保障方面的成功经验:建设城、乡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实行划区、分级、分工医疗制度,以医院为中心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即每所医院都开展地段保健、指导基层,逐步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才上医院的城镇医…  相似文献   

19.
基本药物制度是否可以缓解当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我认为对此不宜估计过高。虽然我国医院医疗服务的供给水平、技术装备、药品等均已接近发达国家,但按这种服务供给水平保障全民,却是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难以承受的。群众最担心的不是小伤小病,  相似文献   

20.
新政     
<正>北京首个"骨科医联体"诞生北京积水潭医院骨科医联体4月27日在北京成立,将为区县疑难骨科病患预约就诊打造"绿色通道"。这是北京市组建的首个以学科为载体"医联体"。"医联体"是一种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医疗模式,改变"大医院看不上病、小医院看不好病"的状况,能够部分缓解大病小病都挤到三甲医院的困境。骨科医联体成立后,北京积水潭医院初定为成员医院预留每日出诊骨科专家号源各一个,保证医联体成员医院首诊遇到疑难病症时可直接进行预约挂号,为患者就医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