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继年初全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之后,根据民政部、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以“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旋即在全国农村普遍开展起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对于扩大基层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落实依法治国方略、保障农民当家作主、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依法管理、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无疑具有积极作用。而“民主法制示范村”创建活动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效途径。如何保  相似文献   

2.
《中国司法》2003,(2):4-4
(本刊讯)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四五”普法规划和民政部、司法部近日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总结交流近些年来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成绩和经验,进一步推进新时期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民政部、司法部于1月10日联合召开全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电视电话会议。 司法部部长张福森、民政部副部长李学举出席会议并讲话。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广东省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四民主两公开”这条主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基层的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基层的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一、打牢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线、抓好农村基层普法依法治理的思想基础近年来,广东农村基层的民主法制建设,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广东的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从根本上加强农村基层的民主法制建设?带着这个问题,省有关领导和主管部门认真分析形势,深深感到,广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山东省法学会组织召开的“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进行了综述,即:农村民主法制(治)建设理论的重要性;农村民主法制(治)建设的定位问题;农村民主法制(治)建设需处理的几对矛盾;加强农村民主法制(治)建设的具体措施研究;关于农村民主法制(治)的其它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凤湘  海莹 《政法论丛》2000,(2):45-46
一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在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进一步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摆正和突出农村党组织在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组织基础、政权基础和群众基础 ,保证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落实 ,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在我国广大的农村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 ,要推…  相似文献   

6.
近期,宁波市市、县两级人大常委会举行主任读书会。会议要求市、县、乡3级人大结合各自特点,把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作为当前的重要任务,列人重要议事日程。市人大常委会要拓宽立法领域,把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立法,放到与经济立法同等位置,并加紧制定地...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广东省根据新形势下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四民主两公开"这条主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认真抓好基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使基层的民主法制建设得到了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基层的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我们某层司法行  相似文献   

9.
扩大基层民主,深化依法治理,是维护当前农村社会稳定,密切干群关系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任务:“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实行村民自治,健全农村社会主义法制。”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则把这一党的政策变为国家和人民的意志。为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要加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必须要有能够适应农村新形势需要的具体举措,以新的载体来反映和推动,使原本抽象、务虚的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具体、生动和务实,容易为农民群众所理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2003,(1):32-33
党的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我市通过16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和实施依法治村,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尤其是近年来在全市农村组织开展的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并摸索出一些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从政治学的角度来说,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协商机制的建设是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对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发挥农村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农民的参政质量,增进村民和基层政府的互动,构建和谐的党政关系,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农村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柯楠 《法学杂志》2012,(5):88-91
我国的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曾有过辉煌,也遭遇过挫折。建立农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是人权事业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实现农业现代化、解决农民因病返贫、缩小城乡居民健康差距的需要。近几年,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推行,为我们制定《农民医疗保障法》提供了立法经验。建立农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应坚持科学原则,从法律制度建设入手,依法推进,保持农民医疗保障制度规范、有序、有效。同时,要加强与农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相适应的配套制度改革建设工作,以保证农民医疗保障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3.
对不作为犯罪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月秋 《现代法学》2000,22(4):120-123
本文认为 ,从罪刑法定与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分析 ,都有必要以立法形式解决不作为犯的处理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卢曼认为,法律是一个使用合法/不合法的独特符号作为沟通手段的独立的规则系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性预期的制度化。法律规范作为独立系统欲保持稳定与再生则必须在封闭运行的同时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认知的开放,其对外部环境刺激的稳定回应模式即为结构性耦合。从此视角观察,软法是一个相对而言制度化程度较低的,其稳定预期的功能相对弱化了的规则系统,它允许中间程度的效力,其创生本身具有回应性目的。软法建构的环境在国际关系和国内民主政治领域的表现形式就是协商民主。协商民主政治机制本身的出现就具有回应民主程度问题的性质,其成功的几个关键机制需要弹性的规范体系。软法能够模式化地回应协商民主的需要而与之形成结构性耦合。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农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村民自治制度在实施中陷入行政化、派系分化以及载体缺失的困境。行政化削弱了自治权的价值;派系分化影响了农村民主的真正实施;而农村“空心化”使村民自治失去依托。走出这一困境,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法律制度,规范农村自治组织,创新村民自治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6.
杨天解 《行政与法》2004,(11):35-36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都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问题作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和决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思想,推动了新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针,将"三农问题"摆在了现代化发展的最前沿。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外农村立法的经验,提出在我国应构建农村正规金融与非正规融资相结合的金融架构形式。在完善农村金融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走综合立法与分业立法相结合的道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应尽快实现稳定发展,竞争适度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司法变更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忠诚 《行政与法》2005,(2):87-89,93
行政诉讼司法变更权,是法院行政审判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确立司法变更权,是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我国现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司法变更权是有限的,只适用于行政处罚案件。为了有效地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目的,应当适当扩展司法变更权的范围。  相似文献   

19.
Nowadays democratic liberal societies face a rising challenge in terms of fragmentation and erosion of shared values and ethical pluralism. Democracy is not anymore grounded in the possibility of a common understanding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me values. Neverthless, legal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continue to focus on how to reach consensus, especially through monist, objectualist, contractualist, discursive and deliberative approaches, rather than openly affording the issue of disagreement. Far from being just a disruptive force, disagreement and conflict are matters of fact that no reflection on democracy can underevaluate. They are the major issues through which to look at the intersection of law, politics and morals. The inclusion of dissent is a powerful tool for moral recognition of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justice. That is where legal procedures become crucial. Law is a fundamental element in the building of a democracy. But it is also particularly exposed to disagreement. Language indeterminacy, dogmatic concepts and value pluralism constitute the main elements that lead to alternative and conflicting interpretations of law in a democratic framework. Major legal progress in the past has come from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 of the same legal materials.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respect for disagreement should be a moral principle in democracy and that the role of legal disagreement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evolution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democracy as the government of a political community. To do so, a link between respect for disagreement and legal interpretation and argumentation must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reason and avoid extreme skepticism on the contribution of law to the enforcement of democracy.  相似文献   

20.
从小产权房形成的原因入手,提出建立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严格区分公益征收与商业拆迁、分别情况处理现存的小产权房、开征房产税、改革住房保障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