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值得警惕的是,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出现了一种“包办婚姻”的倾向,政府各职能部门出面搞建设,把农民撇在一边,什么农民参与、农民决策全部视而不见。最终可能偏离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在宗族、小亲族、分配型经济和高度地域认同等类型的社会结构基础上,村庄具有拒斥“混混”的能力。在核心家庭至上、有关系弱组织、户族以及宗族急剧衰落的社会结构基础上,村庄拒斥“混混”的能力则弱得多。抑制“混混”的根本之策是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升村民的合作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相似文献   

3.
朱镕基报告的“精神财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月5日,朱镕基总理在“两会”上做了《十五计划纲要报告》,并以此代替了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这个报告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亦颇受肯定。它不仅是中国今后5到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且从中可以看出朱镕基政府对中国经济和改革开放形势的基本认识和倾向。朱总理任职已到第4个年头,这些认识和倾向可视为本届政府留下的“精神财产”。  相似文献   

4.
“新农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尚不足一年,但关于何谓新农村与如何建设新农村的讨论已经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了,甚至已经出现打着学习“新农村建设”经验的旗号出国考察、旅游的风潮。  相似文献   

5.
读者     
《南风窗》2006,(18)
建设新农村“工夫在诗外”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一个关键词。也正因为如此,作为历史拐点上的“新农村建设”,引人关注,也承载了“乡土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希望和梦想。新农村建设,无任何历史经验可循。无论是贵刊上期的“独家策划”,还是此前有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已经先期参观和考察过的韩国“新村运动”,它们自身的成功经验、发展历程以及新农村、新农业的历史类型、现实模式,都具有弥足珍贵的启蒙意义,值得我们当前正在开展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借鉴、效仿,甚至某些细节和精髓,可以直接大方地采取…  相似文献   

6.
《工会博览》2006,(8):11-11
党中央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最新体现。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移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本期主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如何向历史作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与城市在中国27年改革中做了这样一次对话:你背着我走一段,我再背着你走一段。现在好了,从某种意义上讲,2006年2月21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通称2006年“一号文件”),客观地确立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市民的辩证关系——农村与城市亟待共同成长,不用也不能谁再背着谁了——此乃“反哺”(而不是反补)之题中义,也是理想中义。话又说回来:历史重复很简单,向历史作一个不回头的告别,则难。这正是关于新农村建设陈川先生着手于历史解题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8.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央最近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具有“新”的质的规定性的、具有重大社会变迁含义的发展战略,体现为全面的、综合的、彻底的农村社会改造工程。实践中以修路、建房等物质性建造为主体的建设方式事实上并未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层含义。实践迫切需要在基本理论方面作出清晰的回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社会基础再造为着力点,重新建立农民与国家间的纵向关系和农民间的横向关系,超越着眼于器物层面变革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将眼光拓展到制度和价值变迁的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9.
《工会博览》2013,(8):6-7
不久前,北京市总工会下发了9个落实《关于深化工会三级服务体系建设参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的执行性文件(简称“1+9”文件)。这是继“1+6”文件和“职工发展规划”以来,市总又一次制定下发全市工会系统探索建设“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北京特点”首善工会的指导性文件。全市工会系统已全面行动起来,纷纷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抓紧落实相关文件精神。  相似文献   

10.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若干重大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的历史时期强调的新农村建设,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不能把新农村建设与现行的“三农”政策割裂开来,必须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1991年10月,一份题为《共有制经济试验报告》的内参,出现在中央领导同志的办公桌上,报告有一个醒目的副标题——“万丰模式”调查。何谓“万丰模式”?“万丰模式”有什么特别之处,值得惊动国家领导人? “潘欧文”之梦万丰村,位于深圳市宝安县沙井镇,是一个只有1801人的小村庄。10年前,这个小村庄以产大红薯出名,红薯卖不出大价钱,万丰村也就以穷著称,万丰人也因此被讥之为“万丰大番薯”,意为又笨又不值钱。受不住贫穷煎熬的“万丰大番薯”纷纷离乡背井南逃香港,1978年一下子就跑了500多人,青壮  相似文献   

12.
《工会博览》2006,(6):13-13
新华社2月21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13.
陈伟 《工会博览》2011,(9):91-9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作出的一顷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党风廉政建设。  相似文献   

14.
建立和谐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从各项宏观指标来看,中国社会经济目前已进入近十几年来最好的时期,但却不是民众最为满意的时期。故而,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执政党在它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尽管当一般公众将目光投注到“和谐社会”这个概念之上时,这个概念已经不是新鲜出炉,但我们若将眼光放在整个2004年,“和谐社会”确实算得上一个新概念。而它对2005年的中国走向,更具有风向标的意义。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多元化利益及其纷争,构筑了出台“和谐社会”概念的背景。处于阶层逐步分化状态的中国社会,使得“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的出现,显得殊为紧要。诸多专家们认为,当下,制造“和谐社会”的紧要之处在于农民。在2005年,加紧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将是中国面对的一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瞳 《工会博览》2006,(11):60-61
在顺义城西北24公里处有个村庄叫板桥村。它名字的由来要追述到明朝天顺年间,那时这个村只有10余户人家。一日,明英宗朱祁镇微服出外游玩,途经这个无名小村时,正准备去村东杏园品尝美味儿时,却被“牤牛河”拦住去路。皇帝身边的武士渡过了“牤牛河”,从百姓家中扛来三块木板,搭在河两岸。朱祁镇龙颜大乐,为这个无名小村起名为板桥。  相似文献   

16.
“厉股份”谈新农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批经济学家站在风口浪尖为改革鼓与呼。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常委厉以宁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影响力最大的经济学家之一,当年“厉股份”与“吴市场”(吴敬琏)并称。去年,“厉股份”转向城市之外,走访了10个省的农村,到民间去寻找股份制的自发版本,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献言。“两会”期间,《南风窗》在厉以宁主持政协小组讨论之前对他进行了采访。他拒绝了反思改革的话题,只愿意贡献出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我关心三个问题”《南风窗》(以下简称《南》):您最近的兴趣在哪里,比如在“两会”上的…  相似文献   

17.
政策法规     
解读中央一号文件新华社2月21日受权全文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农村普及合作医疗制今年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粮食主产区要将种粮直接补贴的资金规模提高到粮食风险基金的50%以上。今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  相似文献   

18.
张拓 《法制博览》2023,(36):157-159
法治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影响新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更好地推动新农村法治建设,本文对新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和阐述,对当前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困境进行分析和讨论,并结合新农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对策,希望能够为新农村法治建设提供更多的可靠意见,促进新农村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9.
简讯     
金隅 《工会博览》2010,(1):56-5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尤其是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必须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因为培育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贯彻科学发展观,统筹城多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内需.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培育新型求民的途径要依靠教育,依靠培训,依靠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20.
去年6月,台湾领导人李登辉对美国康奈尔大学进行了所谓“私人访问”,在该校欧林讲座发表了“民之所欲,长在我心”的讲演。这个讲演违背了“一个中国”的原则,散布了多种明显具有“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倾向的言论。特别是在国际场合推销“中华民国在台湾”、“两岸分裂分治”及“对等政治实体”的政治理念,并声称要“向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