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从欧元正式流通看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欧元正式流通以来中欧经贸关系的新变化 ,以及欧元流通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从长期看 ,欧元流通总体上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是机遇大于挑战 ,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 ,扩大中欧贸易投资 ,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但欧元流通推动了欧盟经济区域一体化进程 ,并将相对增加其区域内的封闭性和保护性 ,同时因欧元区经济仍处于磨合阶段 ,短期内中欧经贸关系仍存在一定的经济风险。有鉴于此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欧经贸合作的稳步发展 ,除了考虑避免或降低因贸易投资带来的外汇结算、借贷和储备风险外 ,更要注重通过扩大贸易和投资扩大双边经贸合作 ,大力开拓入盟候选国市场 ,同时推动贸易不平衡、贸易保护等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2.
2010年,由于《里斯本条约》的生效、《欧盟2020》战略的问世,尤其是主权债务危机的困扰,欧盟面临着内部调整和外部扩展的多重挑战。在此压力下,欧盟将对外战略东移,开始重点经营与中国的关系。本文回顾了2010年中欧关系的发展,认为中欧双方在经贸关系、科技合作、政党外交、社会合作、文化交流等领域取得了进展,在其他领域里的合作机制不断推进。然而,由于缺乏相互的深层了解,中欧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认知鸿沟,将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投资计划的最新进展及对接现状,运用SWOT分析方法,从中欧各自优势及劣势、合作机遇与面临挑战等视角考察了中欧双方发展战略有效对接的经济基础、可行性及合作领域。本文认为,欧盟拥有成熟技术与品牌优势,中国拥有雄厚资金与市场优势,中欧双方可以通过国际产业产能合作、国际金融合作以及双向投资与贸易自由化等途径实现中欧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中国应以中欧国际金融合作为先导,扩大人民币在中欧合作项目中的使用,选择以点带面的重点国家与重点行业为合作突破口,积极推进中欧国际产业产能合作、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建设,以及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及资源能源等。  相似文献   

4.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石。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近年来中国对欧盟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双边合作的新领域。相比中欧贸易,中欧相互投资水平仍较低,发展中欧投资合作潜力巨大,推进投资合作已成为中欧双方共同的目标。本文从中国、欧盟、中欧关系及全球的角度对影响中欧投资合作的一些因素作了分析探讨。在国内外经济新常态下,扩大中欧投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双方的努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5.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石。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近年来中国对欧盟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双边合作的新领域。相比中欧贸易,中欧相互投资水平仍较低,发展中欧投资合作潜力巨大,推进投资合作已成为中欧双方共同的目标。本文从中国、欧盟、中欧关系及全球的角度对影响中欧投资合作的一些因素作了分析探讨。在国内外经济新常态下,扩大中欧投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双方的努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6.
吉磊 《德国研究》2010,25(1):26-34
中外学界普遍认为中欧广泛的战略共识是双方关系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对于致力于应对全球安全威胁,牵制美国单边主义倾向,推动国际多边合作,提升自身国际形象与影响力的中国与欧盟而言,联合国安理会无疑是促进双方战略合作、实现共同战略利益的重要舞台。但是在极具重要性的安理会改革问题上,中欧非但很少进行互动与合作,还表现出明显的分歧。本文通过分析联合国安理会改革进程以及欧盟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探寻欧盟本身的分歧、美国的负面影响、中欧双方在战略实践层面上的具体分歧等三方面因素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阻碍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了1988-2007年中国与欧盟15个发达成员国的相关数据,以G-L指数为被解释变量,以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平均市场规模、研发水平差距、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额和规模经济为解释变量进行了长期稳定性检验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述变量不仅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而且被解释变量的短期波动不会影响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不过,调整速度较慢。第二,中欧人均收入差距、中欧研发水平差距和市场规模因素促进了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发展,其中中欧人均收入差距和中欧研发水平差距对中欧制成品产业内贸易的促进作用充分证明了中欧产业内贸易的垂直型特征。第三,外国直接投资和规模经济对中欧产业内贸易有抑制作用,外国直接投资对产业内贸易的抑制作用表明欧盟对我国的投资主要是市场导向型的直接对外投资;规模经济的抑制作用则说明了中国制造业企业在产品多样化、差异化和品牌创造方面仍存在弱势。  相似文献   

8.
欧盟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现状与前景黄小芳欧盟与东盟国家经贸关系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欧盟是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东盟也是欧盟在亚洲的主要市场。近年来,这两大区域集团之间的贸易、投资及其他经济合作形式不断发展。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和区域化日趋发...  相似文献   

9.
面对中美博弈,欧盟是否会选边站队?现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的"追随—制衡—对冲"三分法不足以解释欧盟在中美欧三边博弈中的选边策略。通过梳理中欧经贸谈判史发现,欧盟实际上实施的是一种"借力型战略",而且通常选择向美国借力。欧盟向美国借力有三种模式:欧美联合施压模式、利用中美关系紧张从中牟利模式、要求获得与美国同等待遇模式。欧盟这一策略之所以有一定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源于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为在中美欧三边博弈中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应对欧盟的"借力"策略,中国亟须树立中美、中欧、美欧"三副棋盘"意识,在这三副棋盘中找到突破口:一是通过运筹中美关系,调动中欧关系;二是审时度势,从欧美矛盾中寻找突破口;三是对中欧关系实施合作、竞争、斗争三种方式并举的"交通灯战略"。  相似文献   

10.
欧盟是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和出口市场。随着欧债危机的持续发展,欧盟诸国经济复苏乏力,由此导致了欧盟市场需求减弱、对华直接投资与贸易融资减少、欧元大幅贬值,以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给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带来很大冲击。本文根据历年中欧贸易的各项数据,对比分析了欧债危机发生以来中国对欧出口贸易额、出口欧盟所占总出口比重以及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化的情况;从市场需求、贸易政策、贸易融资、直接投资、汇率波动这五个方面分析欧债危机对中国对欧出口贸易环境的影响。最后,本文对近期中国对欧出口贸易形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Won Bae Kim 《East Asia》1991,10(1):35-55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review of Sino-South Korean economic relations in the 1980s, and discusse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factors that are likely to influenc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in the 1990s. Two possible scenarios are discussed for future Sino-South Korean economic relations: increasing trade and economic interaction within limited political relations; act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cross the Yellow Sea with normalized relations. Anticipating expanding economic ties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the article discusses potential areas for cooperation such as trade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tourism and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transportation linkages, and institutional support.  相似文献   

12.
History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and the countries' geographic juxtaposition are described with a view toward how these have affected earlier and contemporary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them. Special attention is paid to developments in the transition era. Quantitative data are examined to evaluate bilateral trade and investment activities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Both the level and composition of trade are evaluated. Potential for labor flows from China to Russia are assessed, and economic data on the border regions are examined to describe interaction at the regional level. Future trends in Chinese-Russian economic relations are projected.  相似文献   

13.
The resumption of trade across the Sino–Central Asian border in 1983 accompanied a gradual thaw in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1)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in China (alongside the Soviet Union) created a climate encouraging cross-border exchange. (2) Starting in 1983, improving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permitted cross-border exchange in Central Asia; over the subsequent decade, trade volume served as a marker of bilateral relations. (3) Beginning in 1990, efforts by the Chinese leadership to accelerate reform in North-West China, coupled with the independence of Central Asian republics, led to a rapid increase in trade. Hence, the resumption of Sino–Central Asian trade was not grounded in meta-geographical projections – Silk Road, New Silk Road,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Eurasian Continental Bridge – but determined by political and economic transitions in the two countries, accompanied by normalizing bilater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印尼战略伙伴关系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温北炎 《东南亚研究》2007,(1):35-38,50
2005年中国与印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两国关系新的里程碑.自此,两国关系打开了新的一页,向全方位、多层次和多渠道方向发展,但经贸关系的发展仍然是两国的重点,中国将加强对印尼的直接投资.当前两国关系还存在一些障碍,印尼国内还存在排华因素,须要努力防止排华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毛瑞鹏 《美国研究》2012,(1):98-112,5
《上海公报》发表后,美国政府着手推动中美双边贸易关系的发展,资产要求问题遂成为其优先寻求解决的议题。中美两国围绕资产要求问题的谈判经历了明显的起伏。在尼克松第二任期的后期和福特任期内,由于美国政府始终未能做出实质性努力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它试图依靠双边经贸关系的进展来显示两国间紧密联系的做法无法获得中方的认同,所以导致中美双方关于资产要求问题的谈判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崛起对美国和东盟均产生重大影响,导致中、美和东盟在经贸、政治和认知方面形成了互动关系。由于经济领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转移效应和政治领域东亚一体化的排斥效应等因素,中美在东亚的权力关系发生了转移,东亚秩序经历了结构性调整。三方在经贸、政治和认知的互动相互影响并呈正相关关系,使得东亚的权力转移在和平中实现。互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三方调适和合作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7.
王金波 《当代亚太》2020,(2):40-74,152
中美贸易摩擦是体系压力和美国国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1980~2018年美国对外贸易争端数据的定量研究,文章采用面板负二项模型对中美两国间的制度距离、文化差异和相对实力差距的缩小等结构性变量,以及美国国内政治等单元层次的中介变量、贸易和投资等渠道变量,对中美贸易摩擦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考察。研究认为,中美间军事、经济和科技实力差距的缩小即相对实力分布的变化会显著强化美国作为守成大国对中国作为崛起大国发起贸易摩擦的可能性;中美两国间的政治、经济制度距离和文化差异或价值观的不同也会显著影响中美两国间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同时,与美国政治关系良好、在制度和文化上与其接近的国家并不必然意味着与美国贸易摩擦的减少;美国国内不同政治行为体、社会行为体的利益诉求、政策偏好,与贸易的交互效应一起,会进一步增加中美两国因实力差距的缩小、制度和文化(观念)差异等体系因素或结构性变量所引发的贸易摩擦发生的概率;经济因素依然是决定中美贸易摩擦的基础性因素,中美贸易失衡、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迅速增加以及中国对美国市场渗透率的提升、美国国内经济绩效的波动、美国国内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加剧,与贸易的收入分配效应一起,也会显著提升两国间发生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2019年,中国经济外交在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负重前行,取得了一系列进展。首先,以建设性姿态与美国展开经贸谈判,最终在年底达成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避免了中美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其次,积极加大对欧洲、日本、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外交,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力促RCEP完成谈判。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中美贸易战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三,中国的"带路"外交进入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尤其是新建立的"一带一路"新闻与智库交流机制得到各方积极响应。展望2020年,中美经贸关系依然错综复杂,WTO改革压力重重,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对中国的疑虑可能会进一步发酵,中国经济外交依旧充满挑战。  相似文献   

19.
中韩关系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键 《当代韩国》2014,(1):24-32
目前中韩关系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最好时期。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韩关系仍将面临诸多挑战,如韩美同盟的存在以及中韩对朝鲜政策的差异等因素都影响和制约了中韩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的进一步深化。此外,中韩两国间存在的经贸问题、韩国政党政治和媒体干扰、两国人文交往问题,以及潜在的历史及领土问题等都是将来中韩关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鉴于此,中韩两国应该着眼长远,从地区和国际战略的高度为中韩关系赋予更新的战略内涵;同时,两国政府应该积极沟通,加强战略协调,可在区域合作的框架下进一步加强中韩关系,并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