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释对通过合法身份证件与他人缔结婚姻,诈骗他人财物的行为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制,众多不法分子钻了法律的空子,利用合法婚姻形式谋取不法利益。本文对这种合法骗婚的效力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骗婚行为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并且符合"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无效的规定,因此该婚姻应为无效婚姻。  相似文献   

2.
《变性手术技术管理规范(试行)》中规定的"未在婚姻状态"条款有违婚姻自由原则。认为已婚者变性之后会导致婚姻法所禁止的同性婚姻的观点,是因为混淆了"同性结婚"与"同性婚姻"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易性癖患者话语权的缺失导致了"未在婚姻状态"条款的利弊失衡。我国目前的司法实践不认为已婚者变性应当先离婚。"未在婚姻状态"条款无助于关于已婚变性者与其原配偶之间关系争论的解决。这几个理由表明,"未在婚姻状态"条款应当被删除,易性癖者做变性手术前是否离婚应由当事人自由选择。  相似文献   

3.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抢婚"习俗,随着经济条件的发展,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中独特的"抢婚"规则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一方面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抢婚"方式建立的家庭离婚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另一方面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思维意识却没有相应转变,这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冲突:是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所理解的"国家法"与苗族村寨群众在改变了原有的婚姻习惯法传统规则后所引起的"特殊冲突",这成为基层司法实践中的新"困惑"。  相似文献   

4.
"第三者"现象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严重侵害了合法婚姻当事人的权益,并极易引发其他社会问题。我国现行《婚姻法》将婚姻损害赔偿的相对人锁定为婚姻关系中有过错的一方,不涉及婚姻关系之外的第三人。明确将"第三者"界定为《婚姻法》第46条规定的与有配偶者重婚或同居中的"他人",明确规定"第三者"的法律责任,有利于更好地保障合法婚姻中无过错一方的合法权益与健康和谐的婚姻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5.
刘月凤 《法制与社会》2010,(32):262-263
如今,离婚率的急剧上升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婚姻"——这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当然,引起离婚的原因千差万别,然而,不管何种原因,有一点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双方的感情走到了尽头。那么,如何才能使"婚姻"持久而美满,不再上演离婚的悲剧呢?本文认为:婚姻需要经营,婚姻需要尊重与宽容,只有这样,婚姻才能在幸福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变迁,彩礼之风越来越盛行,似乎在现代的婚姻中已经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在婚姻的过程中彩礼纠纷也形形色色的出现,过去的婚姻简简单单,人们不会像如今这么现实,任何事情都与金钱有关,因此"离婚"在过去的婚姻上似乎是个陌生的词语,然而现代的婚姻,到处弥漫着金钱的气息,大家都很现实,没有金钱,似乎就没有婚姻,笔者旨在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旨在分析我们该如何看待彩礼与婚姻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梁艳 《法制与社会》2011,(32):116-117
"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犯罪构成要件的存废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及司法实践中争议很大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分析"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法律规定及存在的分歧入手,阐明应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犯罪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8.
侯娟娟 《法制与社会》2011,(11):186-187
在婚姻的围城中,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又想出去。"因误会而结合,因了解而分手。"可以说是对当下闪婚闪离过程的最好描述。虽然"闪婚"具备婚姻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是法律承认和保护的婚姻。但我们不能因为"闪婚"披着合法化的外衣,而忽略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它的出现与蔓延既存在深刻的社会原因,也存在诸多个人主观因素。更直接的是,法律也为"闪婚"提供了生存的环境,更是为"闪离"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9.
王晓雪 《法制与社会》2010,(24):273-273
在离婚率不断攀高的今天,渴望婚姻又害怕婚姻不忠的人们为了增加婚姻的稳定性,选择用"夫妻忠实协议"来捍卫自己来之不易而又显脆弱的爱情和婚姻,为自己的婚姻家庭生活买一个"平安险"。然而是随着"夫妻忠实协议"的流行化驱使,由于各地区法院对于该协议的效力存在不同的认识,造成了类似案件判决不一的司法尴尬,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激烈争论。本文从我国司法实践中对"夫妻忠实协议"的效力争议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立法实践从该协议的性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等方面对协议的效力判定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白龙 《法治与社会》2011,(11):56-58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重要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三)》(以下简称《婚姻法解释(三)》)的出台,立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公众讨论质疑也随之而起。如何看待这项司法解释的出台,人们该怎样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婚姻?这是不是"新结婚时代"的权利宣言?  相似文献   

11.
透视假离婚     
近年来,因拆迁补偿、买二套房、逃避夫妻债务、孩子上学等原因,"假离婚"成了一个热门词语,其作为一种"成功捷径"让很多夫妻复制。有法律人士认为,这不仅是对神圣婚姻的亵渎,更存在着潜在的巨大风险。  相似文献   

12.
辉子 《法庭内外》2010,(6):41-43
李芸和周琦是一对即将踏入婚姻殿堂的爱侣,3年来,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爱得如胶似漆。是朋友眼中的"模范爱人"。然而,就在他们的爱情即将修成正果,决定在2010年元旦踏入婚姻殿堂时,一场"交换手机"的感情游戏却打乱了两人平静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无效婚姻是指不为一定社会制度所承认、得不到法律保护的夫妻关系。当前,我国尚有一定数量的无效婚姻存在,它既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对维护社会主义的婚姻家庭关系,维护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保障安定团结,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一定的意义。我国婚姻有无效力的条件,主要是以婚姻法这一婚姻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所规定的条件为准绳。在内容上,看是否符合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原则,是否属包办强迫、买卖婚姻和他人干涉的婚姻,是否重婚,有无禁止结婚的法定条件等。在形式上,看是否经  相似文献   

14.
"见义勇为"现象在当今社会频繁发生,见义勇为者的精神也广为人们所传颂。然而,见义勇为者维护他人利益的同时,却常常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见义勇为者的利益应该由谁来保护,如何保护?本文从见义勇为行为的概念、法律性质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民法层面探究有效保护见义勇为者利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刘洋 《法制与社会》2011,(32):114-115
受贿罪在我国是倍受关注的一种犯罪。虽然近年来的反腐败工作不断取得成果,但是整体上受贿犯罪并没有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与《刑法》中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这一要件的存在有一定关系,该要件不能体现受贿犯罪的真正客体,并且为司法实践增加了极大的难度,一定程度上轻纵了该类犯罪。本文将对"为他人谋取利益"要件进行评析,并阐述了从刑法条文中取消该要件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王梦怡 《法制与社会》2011,(23):202-202
随着中国社会的急速发展,"剩女"这一现象越来越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剩女"作为现代中国社会新现象的代表之一,也引起多方的思考。研究"剩女"这一群体的社会心理,对于减少"剩女"数量,解决社会婚姻、家庭、性别问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作为新时代的女性也应该对此现象的出现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错爱     
母冰 《法庭内外》2011,(12):23-24
新婚没多久就怀上了爱情的结晶,正在憧憬幸福生活之际,新娘张丽却突然被告知,自己的婚姻是被丈夫李勇用一张假离婚证骗来的。事发后,这段婚姻被法院判决无效,由于认为自己受到了残忍的伤害,张丽在2011年4月将丈夫李勇告上了法院,索要10万元的精神损害赔偿。"我38岁才结婚,婚姻最后却被判无效,还留下一个女儿让我抚养,这对我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张丽认为李勇使用假离婚证骗她结婚,是拿她的幸福当儿戏,李勇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法庭上,李勇承认离婚证是假的,但他也叫冤枉,"我也是受害者,这件事我和张丽是同时知道的,离婚证是我前妻自己去办理后交给我的,我也不知道离婚证是假的。"  相似文献   

18.
石宇凡 《法制与社会》2013,(20):241+247
"同性恋"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同性婚姻涉及很多法律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和社会稳定。本文探讨了同性婚姻的可行性,研究了法律支撑问题,然后,就如何理解"与他人同居"、女方权益保护、子女抚养、婚姻仪式与态度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婚姻法》"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立法指导思想,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居制度,可以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一个离婚的缓冲期间,为双方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使其慎重地处理面临的婚姻家庭纠纷,从而理性地决定是否离婚。这既有利于保护婚姻当事人及其子女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婚姻法》"保障离婚自由,防止轻率离婚"的立法指导思想,设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分居制度,可以为婚姻当事人提供一个离婚的缓冲期间,为双方提供一个冷静思考的机会,使其慎重地处理面临的婚姻家庭纠纷,从而理性地决定是否离婚。这既有利于保护婚姻当事人及其子女的利益,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