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尼克松政府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倡议反应冷淡,而且加快了自身经济、政治一体化建设进程。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进一步加深了美欧间的矛盾,"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相似文献   

2.
影响德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区域因素不仅是欧共体这一行为体,更是以欧共体为基点的欧洲治理结构。欧洲治理结构包括自结构、内结构和外结构三个方面。在德国统一问题中,欧洲治理自结构表现为:欧共体成员同质性、欧共体制度紧密化;欧洲治理内结构体现为:欧共体是推动东西德国和解的重要区域平台,区域大国法国是欧共体的创始国与主导国;欧洲治理外结构呈现为:欧共体隶属的美西阵营相对于苏东阵营在西欧拥有权力优势,美国在西欧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加强了欧共体的效力。欧洲治理结构属于"强区域治理结构-强国家"互动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德国和平统一进程。区域治理结构与国家统一的研究,对探讨中国统一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由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欧洲福利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但是,在代议民主制下福利的需求是刚性的,必要的福利国家改革难以推进。因此,欧洲人转而推动欧洲共同市场建设,将与市场活动相关的经济政策制定权能转移到不受民主程序控制的欧共体/欧盟层面,削弱了民众通过选举影响国家干预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共同市场建设也是"市场逃离民主"的过程,是变相的"去民主化"的过程。欧洲一体化在欧洲的政治转型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在维持代议民主制的条件下为欧洲国家摆脱"福利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由于进行福利国家改革的压力持续不减,这种"去民主化"的进程在可见的未来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4.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洲各国以反精英、反建制和极端排外为特征的民粹主义热潮引发了政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这一现象通常被认为是一个"欧洲问题",其诱因是欧洲一体化进程在现阶段所出现的具体困难。本文认为,此种分析视角有很大的局限性,民粹主义不仅仅是欧洲社会在一体化道路上暂时性的"水土不服",它反映了作为传统政治单位的民族国家在全球资本主义的挑战之下所出现的功能混乱和身份困难,而草根与精英分道扬镳的背后是福利国家与新自由主义之间日益激烈的矛盾冲突。本研究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辅以案例研究和话语分析,力图在多层次的宏观理论框架下来检视民粹主义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调整的动力、路径与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政治利益集团权力斗争的分析,本文认为,近年来泰国政局持续动荡的根源在于政治权力结构调整所面临的转型困境。20世纪90年代以来,泰国在全球化外部风险与国内城乡发展失衡的双重压力下,形成对国家发展道路的重新选择要求。经济利益结构的改革压力,形成对"碎片化"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动力。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成为推动泰国政治权力结构调整的契机。既得利益集团倾向于保留"碎片化"格局的改良方案,但代表新资本集团的他信派系倾向于政治改革,要求建构由其主导的"层级式"政治权力结构。他信派系得益于新资本集团与农民群体的政治联合,在"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利益结构"大循环调整过程中占据优势;既得利益集团得益于国王权威的支持,在"政治权力结构—政治文化传统"小循环调整过程中掌握主动。双方在政治权力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相互制衡,从而使得泰国的政治秩序迟迟未能重建。  相似文献   

6.
以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为代表的西欧低地国家在近现代欧洲国际关系中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它们曾在欧洲大国权力角逐的夹缝中生存,而今却成为欧盟、北约最为重要的政治决策中心和西欧经济融合之都。实际上,在二战后的欧洲,低地国家最早引领了西欧联合并对其一体化进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它们对以北约为代表的西方集体安全体系的建立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诸多当代重要事件表明,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个低地国家虽然国小势微,但曲折的经历,造就了它们独特的战略智慧,使之崇尚大国平衡、国家间联合的制度构建,并且极为有力地推动了欧洲一体化和西方集体安全构建进程。它们见证并参与了欧洲国际关系从传统到现代的重大变革,是西方国家间多边政治合作机制的重要创设者,也是濒海欧洲地缘政治与战略格局的"功能型中心"。  相似文献   

7.
全球能源体系变革及地缘政治危机对地区性天然气市场及权力结构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天然气商品与地缘政治双重属性的俄欧能源关系分析框架,将"页岩气革命"和"乌克兰危机"作为市场层面和地缘政治层面的影响变量纳入对欧洲天然气市场与权力结构演变的动态分析。就市场层面而言,以页岩气为代表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正在影响欧洲天然气供给格局的演变,而"乌克兰危机"后欧盟降低对俄能源依赖的政治意愿成为促使欧洲天然气需求格局转变的强烈动机。就地缘政治层面而言,"页岩气革命"和"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的传统能源权力产生了冲击效应,进而使俄欧能源博弈能力出现此消彼长的态势。由此,欧洲传统市场结构下生产国、消费国与过境国之间的三元博弈被转变成新市场结构下传统区内生产国、潜在区外生产国、消费国与过境国之间的多元博弈。"页岩气革命"和"乌克兰危机"双重冲击下的俄罗斯能源战略重心东移将对中国能源安全及未来亚洲能源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英国宪法司法化趋势日趋明显 ,司法机关在国家权力机关间和国家与个人间的关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此过程中 ,欧洲一体化起到了催化作用。随着欧共体法纳入英国法律体系 ,欧共体法至上原则的确立使各行为体认识到议会主权的变革不仅是可能的 ,而且也是可行的 ,同时欧洲法院和英国法院可以借助欧共体 /欧盟的法律制度对议会立法行使事实上的司法审查职能。而《1 998年人权法》 ,进一步加强了这一趋势 ,使英国司法机关可以利用宪法手段对公民权利和自由提供更为积极的保护。因此 ,英国宪法司法化是一个内部和外部力量间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 ,它通过沟通、对话和学习实现了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9.
主权债务不只是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一种"中性"政策工具,在历史上,它起源于"国家间政治",本质上所体现和承载的是对一个国家长期稳定与繁荣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融资能力——大规模、低成本和可持续地吸引全球资本。这种能力关乎每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任何国家都会竭尽全力去维护自己的这一能力不受损害和侵蚀,因此,融资能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作为一国融资能力最为重要的载体,主权债务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大国间权力博弈的重要领域。当今全球主权债务格局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西方发达国家债台高筑,成为债务国;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积累了巨额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债权,成为债权国。应对全球主权债务格局之变所带来的挑战,是中国对外战略所要面对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0.
欧盟的权力在内涵与张力方面体现出介于领土与非领土、软权力与硬权力、强力与非强力之间的"中间性"特点。欧盟对内统合的绩效集中体现于对民族国家领土政治的修正,对外则通过经济资源的政治化运作使自身渐变为一个具有体系性影响力的"世界行为体",其对内与对外作为植根于"同一"的本源性驱动力,即为资本的积累与扩张以及社会和政治进行不断的调整与重构提供所需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