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移民开拓边疆是一个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政治、自然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问题,作为一项由政府组织推行的活动,它在菲律宾已有较长的历史。在菲律宾沦为美国殖民地时期,殖民地政府就曾组织过移民拓边活动,其目的不过是为了适应殖民主义政治、经济势力扩张的需要。菲律宾独立之后,为了减轻人口稠密、租佃率高、农田碎小、农业收入低的地区所存在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开发边疆,增加农业生  相似文献   

2.
施雪琴 《东南亚》2003,(3):59-64
16世纪中期到 1 7世纪中期是欧洲基督教在东南亚传播的重要时期 ,伴随着欧洲殖民势力在亚洲的扩张 ,欧洲各国的传教士也蜂拥而至 ,目的在于配合本国殖民政府的政治、军事行动 ,对亚洲实行精神征服。这一时期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在东南亚的传教活动非常活跃 ,其中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纷纷把有关天主教教义的经典翻译成为东南亚地区各民族的民族语言 ,其中表现突出的是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传教士 ,他们在这方面的工作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天主教在菲律宾群岛的传播 ,而且对菲律宾民族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一、近代西方宗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宗教扩张在…  相似文献   

3.
作为欧洲封建制度基本组成部分的天主教移植到拉美后, 成为享有政治特权和巨额财富的国教。天主教会与世俗政权结成联盟, 共同维护教会和世俗政权的专制统治, 成为阻碍拉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之一。主张社会变革的自由派与教会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斗争。新教的伦理道德观是塑造美利坚民族勤勉、进取和奋斗的民族特性的重要精神因素。新教各派通过宗教奋兴运动和社会变革,对美国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社会、不断完善的民主政治和持续发展的资本主义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近代美国新教作为社会变革的精神动力, 与阻碍社会变革的拉美天主教形成了强烈对照。它们在教义理论和实践上的差异及其不同社会作用,是造成二者社会经济差别日益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西欧国家和拉丁美洲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西欧国家与拉丁美洲有传统的历史、文化联系。西欧列强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荷兰等国曾统治拉美三百多年,其中有些国家至今在拉美还有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国家在拉美的政治、经济势力大为减弱,后起强国美国取而代之,并开始称霸拉美。战后到五十年代末,随着西欧经济复苏,西欧势力又重返拉美,与美国势力展开了激烈角逐。七十年代以来,西欧与拉美的关系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独立前殖民地产业结构的性质与特征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文莱)在其政治独立以前均受西方殖民者的长期统治或支配。西方殖民者在其帝国主义阶段把这些国家的经济塑造成为它们工业制品销售市场、资本投资场所、原料供应地和廉价劳动力供应地,使它们发展成为具有畸形发展的单一种植制殖民地经济结构。这些国家的殖民地经济结构在社会经济体制方面的特征(这是殖民地经济结构的最  相似文献   

6.
周术情 《西亚非洲》2007,6(5):36-41
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结束了奥斯曼帝国的传统统治,从形式上完成了政权的转移。然而与伊斯兰教有深刻历史联系的奥斯曼帝国传统势力并没有完全丧失经济基础,它在国家政权结构和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犹存,因而凯末尔政权的统治根基并不稳固。凯末尔政权的世俗化改革表面上是要实现主权在民的政治理想,而其实质在于排斥传统势力的政治参与。凯末尔政权世俗化改革的主观目的在于重新整合国家与社会权力,进而牢固掌握政权,其客观后果则是实现了奥斯曼土耳其由封建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为土耳其走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宗教学关于宗教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出发,分析了菲律宾民族原始宗教产生的动因、发展阶段与特点,说明在16世纪天主教传入时期,菲律宾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处于宗教发展的低级形态,为天主教在菲律宾大部分地区的迅速而广泛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契机。  相似文献   

8.
姜英梅 《西亚非洲》2004,53(4):29-33
伊朗属于总统制共和制国家 ,但是 ,宗教势力掌管了国家一切权力 ,神权高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上。政府力量和宗教力量的斗争自 1 979年革命以来就已存在 ,在多番较量后 ,伊朗政权有可能出现几种情况 :国家实现世俗化 ,即实行政教分离 ;政府力量与宗教力量斗争的僵局将导致民众暴动 ,甚至引发另一场人民革命 ,将宗教力量及其支持者扫地出门 ;宗教政治体制继续得到强化 ,甚至仿效梵蒂冈模式 ;伊斯兰模式 ;宗教政治体制逐步“标签化” ,“法基赫的统治”日趋形式化。当前 ,伊朗面临改革的动力和挑战。双方利益之争、力量对比变化、人民的要求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导致宗教力量的“标签化” ,将是伊朗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美国统治菲律宾近半个世纪。在此期间,美国殖民者推行了一系列的殖民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影响、改变菲律宾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方式。这些政策之一便是在菲律宾建立美国式的教育制度。美国教育的移植和实施,对殖民地时期乃至独立后菲律宾人的生活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渗透作用。如对这个问题进行历史的考  相似文献   

10.
宗教政治在国家政治领域中占重要地位,是沙特阿拉伯王国历史的突出现象.官方宗教政治与民间宗教政治的消长,是沙特阿拉伯王国历史的重要特征.官方宗教政治的膨胀是沙特家族集权政治发展的结果;民间宗教政治的异军突起则是沙特王国现代化发展的产物.官方宗教政治与民间宗教政治的矛盾运动,即沙特王国建立后瓦哈比派伊斯兰教逐步官僚化、传统宗教势力依附性的加强与20世纪70年代末民间宗教政治的兴起,以及90年代以来民间宗教政治的多元化倾向,构成沙特王国宗教政治发展的历史模式.官方宗教政治为沙特家族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保障;民间宗教政治则为沙特民众广泛的政治参与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一、序言从战前开始,东南亚各国的华侨资本就与欧美殖民地资本主义并存,并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特殊结构不断发展,时至今日人们对华侨资本仍然十分关注,这说明它具有相当顽强的生命力。从历史上看,东南亚地区先有中世纪的阿拉伯商人势力,其后有葡萄牙、西班牙等封建性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势力,再后又有英国、荷兰、美国等近代资本主义的统治交替消长,直到战后荷兰、英国资本退出东南亚。其中,只有华侨资本与近代资本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原教旨主义与美国法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学者约翰·H·加维是研究北美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神学理论及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运动的权威之一。在对基督教原教旨主义的宗教观、政治主张及其与美国现行法律的冲突进行深入考察之后,他认为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最突出的特征是他们对《圣经》的虔诚并将其视为政治智慧的源泉,他们的观点虽然与美国法律有一定冲突,但并不主张恢复殖民时期马萨诸塞殖民地那种政教合一的政权模式。现将其主要观点摘介如下:一、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的宗教特征(一)个人信仰的虔诚。基督教原教旨主义者提倡个人的宗教虔诚,其突出特征是一种“重浴再生”的思想突变体…  相似文献   

13.
何涛 《国际资料信息》2006,(5):13-15,28
政教分离是美国最基本的立国原则,宗教在美国完全是一支独立于政权之外的民间力量。但同时美国又是西方国家中宗教信仰最流行的国家之一,宗教势力对美国政治的影响力很大。当今,美国约有50万个教堂,数以千计的教派,96%的成年人相信上帝,70%的人是教会成员。①在此背景下,美国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拉丁美洲出现了两种型塑拉美政治变迁的重要运动——左翼运动和天主教运动。本文以天主教与左翼运动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选取巴西、智利和阿根廷为个案,通过历史分析和横向比较考察两者的关系模式与变迁趋势。研究发现,天主教与左翼的关系是动态和多元的。天主教的右倾或左转是拉美政治钟摆的重要社会动力:天主教的右倾推动了军人政体的建立,天主教的左转则促成了左翼的上台执政。天主教与左翼的关系模式存在全面对抗、全面合作和部分合作三种模式。在民主化时期,三国天主教与左翼运动的关系也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模式:在巴西,团结的天主教与左翼结盟反抗威权;在智利,分化的天主教与左翼结成选举联盟终结了威权;在阿根廷,分化的天主教与左翼运动疏远并消极地反抗威权。天主教与左翼运动的关系主要受到宗教市场的多元化程度和政治压制程度的影响:军政府的政治压制程度越高,宗教市场的多元化程度越大,天主教越容易与左翼政党结成同盟。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军队在泰国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自1932年泰国政体改变之后 ,泰国的政治发展史是一部军事政变和军人政权统治的历史 ,其军队动辄就发动军事政变夺取政权、干预政治。1973年10月青年学生的抗议活动是泰国政治自由化与民主化的开端。它反映了学生与民众对军事独裁统治已经忍无可忍。“10·14事件”标志着泰国政治由军人专制统治向议会民主制转变的开始。1992年5月“五月风暴事件”使素金达政府被迫下台 ,反映了泰国人民反对军人干政、实行民主政治的强烈愿望 ,开启了泰国民主化的新阶段 ,使军事势力从此脱离政治 ,返回它传统的职能 ,而且为资产阶级民主建立了比以往任何…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印尼政策历来缺乏一个稳定的基础。如何判断苏加诺政权的性质并据此制订美国的政策,始终是困扰美国决策者的一大难题。进入1960年代后,高度紧张的地区局势与苏加诺激进政策更是构成了对约翰逊政府政治与决策资源的挑战。美国对苏加诺政权性质和对外政策意图判断的演变,是促成约翰逊政府改变对印尼政策的重要环节。这一认知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苏加诺间接挑战了美国在东南亚的利益;苏加诺蓄意采取了与美国为敌的政策;苏加诺与共产党国家结成了针对美国的政治联盟。美国的政策也相应由促成印尼与西方国家关系的缓和转向削弱苏加诺政权政治统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菲律宾从1983年8月阿基诺被杀之后爆发了一场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最后导致了马科斯政权的垮台。在马科斯长达20年的统治时期,菲律宾经济虽然在七十年代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这种发展的背后隐伏着不少爆发危机的潜在问题,本文主要讨论两个问题:菲律宾的对外依赖问题与马科斯的对内集权问题,最后谈这些问题对今后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依赖外界提供发展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57年9月17日,沙立·他那叻元帅及其美国装备的部队夺取了泰国政权.在一个军人长期在国家的政治和商业生活中起主要作用的国家里,这种行动肯定是另一次政变,虽然这种情现在当吋是不大明显的;以披汶·颂堪为首的前政府之被推翻是泰国政治制度转变的一个转折点,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于简单地评论1932年立宪政府成立以来泰国政府的发展,并考察沙立政府在政治独裁下的当前动向的.1937年6月立宪政府之建立,结束了五百多年来的专制统治,在专制统治时期,君主被当作神化权力和政治权威的唯一源泉,这整个时期的政治社会结构是等级划分越来越森严.人民从出生就被讥育着必需一心效忠国王.专制君主在十九世纪所受的西方影响,使  相似文献   

19.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政教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英梅 《西亚非洲》2005,55(5):51-56
伊朗伊斯兰革命之后,建立了政教合一、神权至上的共和制国家。宗教势力掌管了国家一切权力,神权高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上。宗教力量对政府政治的制约,实际是伊朗政教关系的一种反映。伊朗政教关系反映了传统与现代的政治力量对比,它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体,在矛盾—斗争—协调—妥协—新矛盾中曲折前进。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完全意义上的政教分离还很难实现,但宗教统治的逐步标签化将是伊朗政教关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国际语境中的政治安全日益呈现出一种以国家主权为核心,既分门别类又相互联结的"多流模式"。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弱国对国际安全的整体影响愈益提升,弱国政治安全动态以其对政权安全的追求及其与公共安全间的张力为核心,关涉"统治精英及其支持机制的统治免于主要来自内部的威胁"的"政权安全"遂构成弱国政治安全的特定称呼。弱国政治安全的核心逻辑形成于弱国政权对"短期政权安全追求与长期国家建设间的深刻矛盾"的"弱国政治安全治理困境"的应对。弱国政治安全困境的治理离不开对政权安全与人的安全的智慧融合。此种困境具有长期性,在其驱动之下,弱国政治安全的理论探索表现出弱国联盟与安全区域主义等议题的演进,而其进一步的发展则离不开对弱国语境的领会,围绕弱国政权安全的模式和相关的内外政策,探索弱国政治安全对"软权力"的追求、弱国政治安全对特定国家安全观的推动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