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西方近代刑法学产生和发展的两百余年时间里,围绕刑罚正当化的根据形成了报应刑论、目的刑论和折衷主义。各理论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从未间断,无论是肯定死刑存在的合法性抑或否定其合法性,各种理论都试图加以分析说明。文章以死刑存废为视角,重新审视刑罚目理论,剖析各理论对死刑存废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死刑问题一直是个有争议的话题。作为以剥夺犯罪分子生命为目的的最严厉的刑罚,死刑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随着国家和法的产生而出现的刑罚方法。从1764年意大利贝卡利亚先生提出废除死刑主张以来,世界上就出现了针对死刑存废的两种声音,而且200多年中,这两种关于死刑存废的声音一直在争论不休。本文将从死刑存废问题争论的角度,介绍美国理论界对死刑的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3.
孙世彦 《中国审判》2010,(12):94-95
死刑,作为最严厉的刑罚处罚方式,向来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关于死刑的范围以及存废与否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自从贝卡利亚1764年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出版以来,关于死刑存废的争论就一直没有中断过。发展到今天,虽然主张保留死刑的国家和学者不在少数,但废除死刑已成为大多数国家和学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我国自建国以来,死刑政策和立法多有变化,理论纷争由来已久,但死刑存废成为刑法关注的焦点也只是早晚的事情。当下中国,大多数认同的都是死刑暂时保留,限制适用,以后逐步废除。本文试图从死刑司法限制的必要性和配套方案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死刑,又称生命刑,在刑罚体系中是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手段的刑罚方法。死刑作为人类最古老的一种刑罚,历来都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的重要工具,被认为具有最大威慑力的刑罚方法,其存在也被认为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直到1764年贝卡利亚《论犯罪与刑罚》中提出废除死刑的论述,人们从尊重生命权和天赋人权的角度,对废除死刑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引起了人们对死刑利弊的激烈争论,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对死刑存废之争。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死刑的历史,结合目前司法现实,特别是我国死刑核准制度的变迁,探讨死刑制度在我国的历史及现实状况。  相似文献   

6.
死刑历来是剥削阶级维护其反动统治,血腥镇压广大劳动人民反抗的刑罚手段。近世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刑罚制度的改革,其中围绕着保留死刑和废除死刑问题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本文较全面地介绍了刑法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和一些国家刑事立法中在死刑存废问题上曲折反复发展变化的概况,着重阐明我国的不废除死刑,但坚持贯彻“”少杀“”的方针政策及其在刑事立法中的体现,并根据我图实际情况,提出了我们在死刑问题上应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现代法治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向前推进,死刑存废问题成为了我国法律学者争论的焦点。在刑罚轻缓化的背景下,在国际废除死刑的热潮中,我国应当冷静地审视现实国情,正确选择死刑制度的未来命运,限制死刑制度的适用,而不是盲目投身于废除死刑的大军之中。  相似文献   

8.
关于死刑制度存废的争论在法学界已经持续了二百多年,本文分析了我国死刑制度存废的不同理论,认为我国死刑制度是否废止应由国家的法治化程度来决定,并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死刑思想高格关于刑罚的论述,是毛泽东刑法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关于死刑的论述又是毛泽东关于刑罚论述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在刑法学史上,对于死刑制度存废与适用范围大小问题,存在着各种争议。在我国尚未公开产生死刑存废之争,但在理论界与实务界是存在...  相似文献   

10.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一种刑罚方法。由于死刑具有严厉性和残酷性,一旦实施将无法逆转,因此有关死刑存废的争议已久,引起人们广泛的关于死刑合理性争议。合理正确看待死刑的存废问题,以此为鉴,并对我国的死刑制度进行合理改革。  相似文献   

11.
刘晨 《法制与社会》2012,(31):59-60
自1764年贝卡里亚在《论犯罪与刑罚》中首次提出死刑废除的理念,关于死刑这个古老而残酷的刑罚手段是否废除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死刑保留论者和死刑废除论者针锋相对,互相抨击。尽管理论上未就死刑存废达成统一的认识,但争论本身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死刑废止迈出了从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漫漫征程。毋庸讳言,中国是一个死刑运用的较多的国家。进一步减少和限制死刑应当是大势所趋,这不仅是世界潮流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让我们必须摒弃"以暴制暴"的思想。我国虽然对死刑的存废依然存在分歧,但是废除死刑是大势所趋,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相似文献   

12.
就我国而言,死刑存废的争论并未对废除死刑产生根本性的影响。然而,如何把握我国死刑的立法和司法方向,在保留死刑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死刑制度存在的弊端,对其进一步完善,则是我国刑法界的重要任务。本文分析中国死刑制度的现状,完善我国死刑制度,以此从调整我国刑罚的整体结构、限制死刑实体适用、限制死刑适用的主体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3.
陈景锋 《法制与社会》2011,(30):176-177
在中国的刑罚历史上最悠久、最残酷的刑罚方法是死刑。死刑是我国当代刑法所规定的一个重要刑种,也是现代刑法理论研究和国际刑法所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问题。死刑存废之争是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对死刑存废两派的观点筒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派争论所植根的价值取向与前提基础并不相同。当今我国死刑政策之制定必须以国情为基础,对于改善我国死刑政策的现状,不是单纯地提倡保留或者废除死刑,而是重点关注死刑政策的改革发展之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死刑(Death Penalty)又称生命刑,是以剥夺犯罪人生命为基本内容的刑罚。也正是因为它严厉得近乎残酷的惩处方式,使得几百年来关于死刑存废问题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主张废除死刑的学者认为,死刑是野蛮时代的刑罚,不是实现刑罚报应的必要手段,死刑案件一旦出  相似文献   

15.
死刑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死刑的存废以及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都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热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继续存在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充分考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吸收国际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从中国目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及人们的法制观念等一系列因素考虑,我国立即废除死刑还为时尚早。但同时我也相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到一定的程度,社会可以采取刑罚以外的条件措施有效地防范犯罪,超越报应的刑罚人道主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我国刑罚制度必将进一步完善,死刑终将走向废止。  相似文献   

16.
死刑是剥夺人生命权利的刑罚。与自由刑不同,死刑具有不可恢复性。也正是因为这一特点,自贝卡利亚提出废除死刑的主张以来,关于死刑的争论从未间断。本文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对于死刑存废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于我国的死刑争论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关于死刑的存与废,是世界各国刑法学界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热门话题,近些年来,我国刑法学界对此也有颇多争议。死刑政策、死刑制度、死刑观念、死刑的理论与实践,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生命价值的认知态度,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国际和我国的现状出发以及我国和外国死刑制度的沿革,借鉴西方关于死刑存废的观点,认为废除死刑的社会存在因素和社会意识因素皆已成熟,应该在改革现有刑罚体系的基础上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8.
死刑的存废问题,在世界范围内争议较大。我国现阶段仍然保留死刑,并是执行死刑最多的国家。本文从国际和我国的现状出发,并根据我国和外国死刑制度的沿革,对存废两方的观点进行了深入评析,提出废除死刑在世界范围内是大势所趋,而我国正处于死刑废止的过渡期,应对现行刑罚体系进行重构,并通过对死刑、无期徒刑和有期徒等刑种进行改革和完善,达到限制和减少死刑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是所有刑罚中最严厉的一种。在国家、社会与犯罪的长期较量中,死刑曾经扮演7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自从二百多年前意大利刑法学家贝卡利亚对死刑提出非难并首倡废除死刑以来;死刑的功过与存废就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一个热点问题。现在,全世界已经有近110个国家和地区废除或者不执行死刑,联合国在多项公约和文件中,都提出7限制和废除死刑问题。我国在修订刑法时,坚持保留并限制死刑的适用,曾是立法界、司法界和学术界的共识,但面对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和众多的恶性犯罪,新刑法不…  相似文献   

20.
死刑在法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这种人类历史上最严厉的刑罚,自其产生以来就一直被看作是惩罚罪恶、维护正义的有利武器。自从1764年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第一次向它发起挑战,死刑便成为了最具争议的刑罚,而由此引发的死刑存废之争也一直延续到现在。无疑,在仍然有众多国家适用死刑的今天,死刑的存废之争势将继续进行,它在世界范围内的废除也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死刑在一个国家的存废固然由该国的法治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价值观念等因素决定,但同样也越来越多地受着外部环境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法国废除死刑的过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