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张我军 《台声》2013,(2):95-99
2012年,为纪念台湾文学家张我军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台海出版社增订出版《张我军全集》。在增订编辑过程中,张我军先生长子张光正先生(何标)收到台湾文学研究学者秦贤次先生,发来的两篇张我军佚文。一篇是1949年7月刊登在台湾《台旅月刊》的散文《关西镇上看采茶》;另一篇是1928年9月发表在北京《新晨报》文艺副刊的小说《老北京》。遗憾的是,这两篇佚文发来时,新版《张我军全集》己付印,而未能收入。现将这两篇佚文分别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张光正 《台声》2003,(2):33-33
为纪念先父张我军先生百年生辰,我在北京编辑出版了《张我军全集》和《近观张我军》两本书。有关的事情,在《全集》的“编者后记”和“编后话”中,已经说过,不再赘述。现《张我军全集》由人间出版社在家乡台湾,用繁体汉字重排出版,这将满足岛内台湾文史研究学者和台湾文学爱好者的需求,也将告慰于葬身故土近半个世纪的先父英灵了!张我军先生自1955年逝世后,有20年左右在台湾毫无声息。直到上世纪70年代,台湾一些文化工作者,为倡导乡土文学,反驳台湾当局推行文化专制,抹杀台湾本土文学早已存在的事实,张我军和其他一些…  相似文献   

3.
“火车渐行渐远了,苍郁的北京也望不见了。啊!北京我的爱人!此去万里长途,这途中的寂寞和辛苦,叫我将向谁诉?”——张我军·《乱都之恋》之七1924年初(民国13年),台湾青年张我军从上海来到“十丈风尘”的北京,投奔在厦门相识的乡亲、正在北京世界语专科学校读书的张钟玲。那一年他22岁。在那一年他接连投书《台湾民报》,向当时盘踞台湾文坛的旧文学抛出力作《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和《糟糕的台湾文学界》,由此引发台湾文学新旧大辩论。也在那一年他写了名为《乱都之恋》新诗。  相似文献   

4.
《台声》2016,(13)
正近审稿,首次深读了一组台湾青年眼中的大陆文章。这是几年前,台湾《两岸犇报》发起并主办的两岸青年研习营活动中的一个征文环节,本刊协办。征文年年有,只在岛内,皆为台湾青年。从构想、发起、征稿、刊登、评阅,《两岸犇报》同仁辛苦始终。过去,我编辑也会从他们的征文中偶编一二篇上来,看了,登了,只是以示参与,并表贺意,并未能产生什么这想那想。即便我刊也有《我看大陆》专栏,  相似文献   

5.
继1996年主编的《台湾历史纲要》之后,陈孔立先生的又一部与台湾有关的新作《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近日由台海出版社出版。该书共26万字,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台湾历史”,共选了13篇文章;第二部分为“关于当代两岸关系”,共选了11篇文章;另有二篇附录。这里想要谈的主要是“关于台湾历史”部分。如果说三年前出版的《台湾历史纲要》只是如实地记载历史的事实,正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并没有对不同观点进行批评的话,那末,《台湾历史与两岸关系》则主要是针对台湾方面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提出商榷的。这是本书的最…  相似文献   

6.
正今年是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前不久,两岸各地分别举办了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今年是著名学者、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前不久,两岸各地分别举办了朱自清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台湾台北:两岸创新演绎朱自清经典名篇台湾青年乐团用"阿卡贝拉"演绎出《匆匆》,《荷塘月色》化身为双人舞,扬州弹词与评话吟唱起散文名  相似文献   

7.
两年前(2000年)的5月20日,台湾新领导人陈水扁在就职演说中提出了“四不一没有”,为台湾当局在政权轮替当时的两岸政策定了基调。“四不一没有”包括了不宣布台独、不改国号、不进行公投、不会修宪、也没有废止国统会及国统纲领的打算,总的说,目的是要让北京当局去掉疑心,让华府当局产生信心,让台湾民众有所安心。当时,我在《中国时报》写了一篇评论,指出这是阿扁政府在两岸政策上“以拖待变”的策略。 这两年来,台湾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鲁迅的真伪     
1928年春,鲁迅收到一 位女大学生马湘影的来信,说年初在杭州孤山承蒙先生允许,给我经常通讯并指导…。鲁迅当即回了一信,说我已十年没到杭州去了,孤山见面一事,纯属子虚乌有。鲁迅又托住在杭州的青年作家许钦文打听,才知道是有一个姓周的人,在城外教书,自称“鲁迅”,他说作过一本《彷徨》,销行八万册云云。 这段冒充鲁迅的历史轶事,最近在电视连续剧《鲁迅与许广平》中播出了。情节有点变动:鲁迅和许广平站在假鲁迅院外土墙边,听他如何陶醉自吹。他俩淡淡苦笑,一走了之 这个骗子属于“小儿科”,鲁迅并没有愤怒揭发,而…  相似文献   

9.
周振晴 《台声》2011,(9):62-63
自台当局2008年10月正式开放大陆交换生以来,随着两岸高校合作交流的扩大,交换生这个肩负使命的群体受到各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4月,江苏省台联为了更好促进苏台两地大学生间的了解与沟通,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举办了首届“青春宝岛行”江苏赴台交换生征文活动,得到两岸交换生的热烈反响。本期《我看台湾》栏目在获奖征丈中选择3篇——(《骑楼的诉说》《踏歌行、人未停》《与台湾老兵的一次亲密接触》,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逝世一个月以后,《中流》半月刊,《作家》月刊,《译文》月刊,全出版了。这三个刊物不独是鲁迅先生生前所支持的,而且在本期全刊有鲁迅先生逝世时的各种照片和纪念文章。我把这三份刊物带到了万国公墓鲁迅先生坟前当场焚化了。尽管我这种感情是浅薄的‘、幼稚的,甚而至于“迷信”的,……但由于自己被当时悲痛的心情所激荡,竟是“明知故犯”地这样做了。在今天看起来,我认为也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可以理解的g想不到当时竟被张春桥一伙中的什么人看见了,作为“材料”,接着就在他们所办的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  相似文献   

11.
赵辉 《台声》2011,(4):98-101
月初,借着马世芳宣传新书《昨日书》的机会,又一次见到了这位闻名两岸的台湾大龄文艺青年。棉布衬衫、牛仔裤、球鞋……这个年至不惑的台湾六年级生(特指台湾“70后”一代),依然青春气十足。“我承认自己装着一个老灵魂。”在这个老灵魂里,装着的是聆听、是阅读、是写作,以及更多。  相似文献   

12.
8年前,在北京举办“台湾作家张我军逝世30周年座谈会”上,当年82岁的北师大教授叶苍岑老先生,满怀深情地朗读了《悼挚友张我军》七绝四首,其中有“乐育堂中建笔社,命名‘新野’拓荒原”句.后叶老先生又补写诗序说:“1927年,余于北京师范大学识同窗张我军兄,彼此志趣相投,遂成莫逆.又与师大爱好文学学友组成‘新野社’,取开拓荒原之意,旋于‘乐育堂’(北京和平门外老师大旧址内一座两层简易楼房——笔者注)楼上觅得一室为社址.入社同仁每隔数周各交一篇习作,文中常针砭时弊,彼此传阅,读至击中要害之句皆为抚掌”.  相似文献   

13.
马壮  陈文韬 《台声》2023,(5):85-86
<正>从初入大陆到见证大陆发展,他们是参与者亦是见证人。近日,3名台湾青年做客中国新闻网《青听·两岸》栏目,畅谈在大陆的求职经历,讲述他们所见证的大陆变化。对话29年前的自己丁翊凯:《狂飙》《后宫甄嬛传》在台湾很火台青丁翊凯,2岁时跟随家人来到大陆,对大陆有着深厚的感情。赴台湾念大学时也选择了和两岸事务相关的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再次回到大陆工作。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辑非鲁迅时代的杂文。 《中国当代杂文二百家》,选的是从1949至2009年60年间的杂文,起始年份已距鲁迅先生逝世13年了。编选者匠心独运,在所选400余篇上乘之作中,以胡风的杂文《鲁迅还活着》开篇,接上了鲁迅的“地气”。  相似文献   

15.
10月11日,纽约《世界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两岸“动态的维持现状”的虚幻与现实》的社论,文章首先指出:台湾负责大陆政策的“陆委会”主委蔡英文在台湾“双十国庆”前向国际媒体表示,台湾的两岸政策就是和平地、安全地“动态地维持现状”,这种说法其实是延续台湾新领导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我和台湾海基 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 载负着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殷切期待,受权在新加坡就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加强海协与海基会联系与合作、协商处理两岸交往中的具体事务性问题等事宜举行会谈,签署了《汪辜会谈共同协议》等四项协议,为推动两岸经贸往来和民间交流的发  相似文献   

17.
<正>7月3日至6日,台湾青年企业家张謇精神研修活动在江苏南通举行,来自台湾岛内及大陆60多名青年台商,通过聆听专题讲座、实地探访城市风貌、参观当地企业、参加两岸青年企业家张謇文化交流会等,了解张謇生平事迹,体会张謇家国情怀、实干精神、诚信品质和社会责任,增强“两岸一家亲”的认同感,让张謇企业家精神在海峡两岸产生更加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台湾光复后,在大陆赴台文化人和台湾本省籍知识分子的共同努力下曾出现持续数年(1946—1948)的传播鲁迅文学与思想的文化“风潮”。1947年“二二八事件”及1948年许寿裳遇害后,左翼文化力量受到国民党当局打压,从而使得这一波的“鲁迅风潮”开始消退。这一时期,台湾的《民声日报》、《天南日报》、《民族报》、《台湾新生报》、《联合报》构成了一个由尊崇鲁迅到贬抑鲁迅的发展链条,生动具体地展示了台湾“鲁迅风潮”的消退和国民党退台之后“反鲁论述”兴起的动态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1924年,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台湾青年张我军在《台湾民报》发表《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呼吁活在老早就应该改造的社会的台湾青年,与其坐而待毙,不如死于改造运动的战场倒还干净,从而对从不见过真正有文学价值,且又不思改革,只在粪堆里滚来滚去的台湾诗文等旧文学展开抨击。接着他又发表《糟糕的台湾文学界》,批判当时遍布全台各地的旧诗社及旧诗人,不但没有产出差强人意的作品,反而制造出一种臭不可闻的恶空气,使得台湾的文学有如站在泥窟里的  相似文献   

20.
“台湾同胞的祖根500年前在福建,1300年前在河南”。这是两岸专家、学者通过考证后得出的结论。厦门大学著名教授黄典诚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说:“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本自河南”。台湾师大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国债、陈友平教授说:“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欧谭生先生在文章中说: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这里有四个统计数字,尤其能说明上述问题:1930年台湾统计的资料,当时总人口为3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