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剑锋 《湘潮》2013,(7):50-50
李中权,四川达县人。20世纪30年代初、中期,达县属红四方面军开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1932年前后,李中权全家都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艰苦、激烈的革命斗争中,李中权全家9人中有5人牺牲。  相似文献   

2.
1980年4月中旬,我们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的调查访问组由林超(研究会会长、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温贤美、黄季康、杨光彦、盛仁学5人组成,由林超率领赴北京访问徐帅等老同志。 4月18日上午9时,徐向前元帅在家里亲切地接见了我们。陪同他接见的有徐帅的夫人黄杰、郭秘书和李秘书等。林超首先代表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研究会和我们访问组向徐帅表示问候和祝愿,接着请徐帅给我们讲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创建经过和它的历史地位与作用等问题。 徐帅热情地欢迎我们说:你们有志于研究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写出专著,可以教…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同志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创建根据地的斗争,先后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湘鄂赣、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10多个根据地。其规模中央根据地第一,面积5万多平方公里,人口300多万,红军近10万。川陕革命根据地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600万,红军达8万之众,规模第二。从位置上看,绝大部分根据地建立在南方,北方仅陕甘1个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恰处南北根据地之中,形成了连接南北根据地之间的一座桥梁。笔者就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的历史背景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川陕苏区法制的研究是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一个空白。川陕苏区在短时间内制定和实施了许多法律,部分法律具有苏区特点,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川陕苏区法制建设有惨痛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研究川陕苏区法制,推动根据地法制研究,进一步借鉴中国革命法制建设的经验,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川陕苏区的立法概况和特点、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司法制度和法制建设的教训等四个方面对川陕苏区法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武装割据的典范,在其创建和续存的两年多时间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乃至中国革命的的胜利都曾做出过重大贡献。本文在探讨红色文化生成规律的基础上,论述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的生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和领导核心、理论基石和文化渊源、主要载体和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6.
邓均洪 《四川党史》2003,(5):53-53,52
毛泽东:充分肯定川陕苏区的作用广元老区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均未到过广元。但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对嘉陵江、对川陕苏区、对广元、对闻名遐迩的剑门却非常了解、熟悉和感兴趣。早在1934年1月,毛泽东就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对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  相似文献   

7.
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主力为打破国民党军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入川,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8.
川陕苏区的货币发行与反伪币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陕苏区的货币发行与反伪币斗争唐文川陕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川陕省苏维埃政府为了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发展苏区经济,发行了一整套由川陕省工农银行制造的货币,对巩固苏区,发展苏区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苏维埃工农银行在发行货币的过程中,遭到了反革命势力的疯狂...  相似文献   

9.
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曾取得了粉碎敌人多路围攻的胜利。但张国焘坚持右倾逃跑主义路线,放弃川陕革命根据地,带着全部人马向西退却逃跑。一九三五年夏天,部队在理潘的杂谷脑打了一仗后,我和其他几位妇女干部带领妇女部、少先队、儿童团,帮助三军团扩军、筹粮。那时我是川陕省委妇女部长。我们这支队伍大约八十多人。因为这一地区全是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0.
正1932年12月,因张国焘推行"左"倾冒险主义,导致鄂豫皖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利。为保存革命实力,红四方面军被迫撤离鄂豫皖,进入四川的通江、南江、巴中一带。次年春,中共川陕省委和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成立,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之后,红四方面军历时4个月接连打退国民党、四川军阀军队的三路围攻,部队发展到5个军8万多人。这一时期,在四川万源、宣汉和重庆城口、开县一带  相似文献   

11.
川陕苏区将帅碑林肖登国60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川北通(江)、南(江)。巴(中)地区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第二大苏区。苏区人民为了对革命先辈表达怀念之情,给后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宝贵精神财富,1993年9月,经四川省政府批准由巴中...  相似文献   

12.
王金波 《党史纵横》2014,(6):56-58,47
正历史上的反"六路围攻"是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反围攻作战,其不仅是红四方面军成立以来的空前大捷,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对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33年11月至1934年9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边区粉碎了以刘湘为首是四川军阀的六路围攻。在这次反围攻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根据敌我情况、地形条件,结合反"三路围攻"的经验,继续采取了"收缩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分东、西两线对敌作战,严重打击了四川的军阀。这次战役的胜利,不仅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13.
红四方面军自1932年底进入川陕建立根据地,到1935年5月撤离根据地的近三年的时间里,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领导根据地军民与国民党四川军阀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其中,《优待专门人才暂行条例》的颁布与执行,对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推动川陕苏区政治、军事的不断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战火纷飞、风云变幻的20世纪30年代初期,川、鄂交界地带曾有一支鄂川边红军游击总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峰峦险峻、沟壑纵横的齐岳山为根据地,利用川、鄂交界地带敌军防范薄弱的“结合部”,神出鬼没,辗转游击,  相似文献   

15.
2009年11月5日,深秋的晴空,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四川省巴中市城郊山麓上的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原中共川陕省委书记、红军总卫生部政委、湖北省人民检察院首任检察长周光坦的雕像落成,并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周光坦石像高4.8米,与李先念、徐向前、王树声、陈昌浩等10位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的石像.一起矗立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中“红四方面军主要将领纪念像园”内;他们的伟大红军精神,被永远铭记在他们曾经战斗过的川陕革命根据地。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是人类最伟大的世纪,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世纪。 中华民族史上最壮观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都集中在这一百年里,而本世纪30年代,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日本人的入侵拉开了重演八国联军侵华的一幕,而南京政府对各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诞生了红军长征。 从1934年10月起的万里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红二方面军离开湘鄂川黔苏区,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苏区,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是人类最伟大的世纪,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世纪。 中华民族史上最壮观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都集中在这一百年里,而本世纪30年代,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日本人的入侵拉开了重演八国联军侵华的一幕,而南京政府对各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诞生了红军长征。 从1934年10月起的万里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红二方面军离开湘鄂川黔苏区,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苏区,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是人类最伟大的世纪,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世纪。 中华民族史上最壮观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都集中在这一百年里,而本世纪30年代,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日本人的入侵拉开了重演八国联军侵华的一幕,而南京政府对各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诞生了红军长征。 从1934年10月起的万里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红二方面军离开湘鄂川黔苏区,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苏区,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  相似文献   

19.
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位于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从通江县城出发,一个小时便可到达。红军烈士陵园占地面积1500多亩,这是全国最大的、唯一一个由红军自己修建的烈士陵园。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由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同志负责修建红军烈士陵园,她还亲自设计碑体、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当年10月顺利建成。整个陵园由红军烈士墓、红军总医院旧址和红军石刻标语3部分组成。陵园的大门横式牌坊上,雕刻着“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13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是人类最伟大的世纪,也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世纪。 中华民族史上最壮观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都集中在这一百年里,而本世纪30年代,更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日本人的入侵拉开了重演八国联军侵华的一幕,而南京政府对各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诞生了红军长征。 从1934年10月起的万里长征中,红一方面军离开中央苏区,红二方面军离开湘鄂川黔苏区,红四方面军离开川陕苏区,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