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仅是事关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生态和谐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且也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当前不少人对“中华文化”范畴的理解存在片面化、定式化的倾向,以及存在许多对于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等重大认识问题上的误解与偏见,势必影响到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完整认知与文化自信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坚定文化自信,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抉择,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应然之举,是实现民族复兴之伟大梦想的应有之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牢固的现实支撑: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当代价值彰显为其筑牢坚实根基,中华民族迎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其盈注充沛底气,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其提供理论导引。将文化自信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建设导向;就是要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有效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就是要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3.
种海峰 《学理论》2012,(15):144-145
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文化转型乃至社会转型的先决条件。当前在我国一定范围还存在着文化"自我殖民"的不正常现象,这势必影响到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完整认知与文化自信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9,(1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一系列富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重要理论观点,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明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首先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坚定的自信,才能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才能弘扬和繁荣中华文化。在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中,高校的主要途径是在课堂上讲解文化自信内容,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两课"教学,让高校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让高校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走中国道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完成,更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伟大梦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7,(3)
<正>在前不久召开的文代会和作代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关于坚定文化自信的论述,引起广大文学工作者的强烈共鸣。我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最值得骄傲的,是我们古老悠久而又生机不断的中华文化。岁月的大浪淘沙,湮灭淘汰了世界上无数曾经辉煌一时的文化,唯有我们的中华文明,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绵延  相似文献   

6.
和平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选择,中华文化理念是我国和平发展要义的思想基础、重要内涵和条件。中华文化理念是中华文化价值观的体现,"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等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体现着东方价值观和中华文明的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要不断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余源培 《民主》2014,(6):10-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者要努力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  相似文献   

8.
胡卫 《民主》2014,(5):14-16
<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论断对于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共十八大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其形成与发展既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又以深厚的政党理论为立论基石;既发扬了制度设计的独特优势,又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精神底蕴,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7,(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同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文化自信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精神面貌,建立起深沉并坚定的文化自信,激励着我们提高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1.
举世瞩目的北京冬奥会虽已落下帷幕,但“中国风”仍劲吹全球,冰墩墩人见人爱,雪容融憨态可掬,奖牌寓意吉祥,雪飞天、雪如意则让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有了时尚呈现,如此种种,不一而足。一场国际赛事,国人自豪,国际惊美,展示了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让文化自信有了新的时代表达。  相似文献   

12.
雷丰源 《学理论》2013,(19):176-177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其专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系统地论证了他的有关文明冲突的思想。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启示。"文明冲突"背景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建设,维护文化安全;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构建和谐文化,促进文化共融。  相似文献   

13.
吴潮霞 《学理论》2012,(20):200-201
特色办校,特色强校,特色兴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许多学校的普遍共识。然而,目前许多特色大学的建设中存在着"特色"不"特",究其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许多大学忽视了大学发展中的文化因素。大学特色的建设路径有三:强化对大学文化的认知;促进特色大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创新和构建大学特色文化。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情、国情发生着深刻变化。在此历史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对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变化,世界文化观念冲突与分歧日益突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在获得宝贵机遇的同时遭遇严峻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坚定文化自信,要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前提,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工作重心,以加快人类文明进步步伐为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17,(7)
<正>"出版本身就是文化传递的媒介,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应该而且必须有我们出版行业的贡献。"开明出版社社长陈滨滨认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抓住两个灵魂,一是有用的出版,二是美的出版。对美的认识和追求是人类的天性和共性,不分种族,不分地域,只要吸引了国外读者,中华文化就能走出去。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在阐述"三个自信"的同时,更加强调文化自信,凸显了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文化自信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维向度来看,我们的文化自信都有来源。文化自信之旨趣,既在于从文化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使社会制度的"中国方案"日臻成熟、更加完善;也在于实现全面的文化自强,争取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坚定理论自信,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所在";必须从根本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自言自语自娱自乐的研究方式,努力扩大我国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必须从根本上放弃长期以来我们对西方话语体系的"理论他信"。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他在报告中还强调:"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我  相似文献   

19.
雷鸣强 《民主》2014,(8):13-14
<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2014年两会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的精气神的凝聚。""要坚定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作为一名党外文化工作者,学习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和关于增强文化自信的论述,深受鼓舞,深受教益,倍感机遇重大、责任重大。笔者体会增强文化自信,基本的态度是不忘本来、自尊自重;吸收外来、  相似文献   

20.
<正>一、中华文化之魂在"人和"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人和"是中华文化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孔子主张"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