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7 毫秒
1.
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新人理论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人格,它是在继承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理论发展形成的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党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而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教育活动正在全面深入地展开。共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和人格力量为群众做榜样,促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和影响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4.
“荣”和“辱”作为相对应的一对概念,“求荣避辱”是追求崇高道德理想的积极行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社会主义传统的荣辱观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人们的荣辱追求日益复杂化。针对这种情况,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对于重新振作国民身份和国家特性意识,振奋国家的目标感,凝聚国民共有的文化价值观,奠定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必将起到有力的整合作用。而要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就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5.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高校大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举措.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两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要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等方面作出探索,力争使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工作取得最大实效。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价值理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一个道德社会。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和道  相似文献   

7.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精辟概括和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立意高远,内涵深刻,具有特色鲜明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必须认识到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读《论语》可以发现,孔子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仁人”、“士”而是“君子”。本文对孔子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简单的梳理,指出了孔子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并在此基础上阐释了君子人格的品质特征,认为孔子所设计的君子人格是集“知”、“仁”、“礼”、“勇”为一体的道德伦理人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经济和制度层面的保障,还需要道德伦理层面的考量,因此,作为道德伦理人格的君子人格就对我们针砭时弊,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和价值追求,构建和谐社会的德性之维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胡锦涛同志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提出,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新概括。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以人为本是贯穿其中的一个内在理念。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恢复西周礼乐相依的“德政”,是一位非常注重“礼”的思想家,但是,孔子的政治理想与春秋时期的社会现实具有尖锐的冲突。本文从孔子与子路非同寻常的关系中探究了孔子晚年急于投身于现实政治的思想背景。孟子的“变置”理论是对孔子相关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的“仁政”学说因为有性善论、自由论和民本思想作为基础,因而,在国家权力的合法性问题上孟子就必然要提出何以面对“独夫民贼”的问题。中国历代的农民起义在孟子的理论中明显吸取了丰富的营养,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认为,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这一"精髓"论第一次比较清楚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并由此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然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因此,坚持邓小平"精髓"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被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百科全书,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典文本之一。该文本的编撰,彰显了联共(布)"为政治而党史"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期待,其鲜明的话语艺术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俄国革命和建设经验大众化的重要前提,而该文本独具时代特点的话语风格与话语"陷阱",则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话语构建提供了有益镜鉴。  相似文献   

15.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使得昔日阶层、地位、利益等相差不大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等"大众"发生了明显的阶层分化且对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也各不相同,乃至背逆了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的政治追求,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必须正确面对并加以有效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有鉴于此,科学、有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客观正视"大众"的阶层分化,准确把握"大众"所属的阶层属性,正确而科学地推进"大众化"。唯有如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可能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立志“深研政理”,是他爱国主义思想的根本特点,其实质是科学理性的爱国主义,并发展为忠于真理而不惜献身的人生追求。从而,在经过“深研”追求、取得创立“民彝”思想、“青春”思想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后,又率先找到由俄国十月革命开启的救国真理,率先选择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率先呼唤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相似文献   

17.
肖像、姓名、声音等人格要素的商业化利用,使传统民法理论关于人格权为具有专属性的非财产权的认识面临挑战,产生了对人格上财产利益进行保护以及承认其可继承性的需要。美国和德国在各自法院的司法实践中分别形成了公开权与隐私权分离的"二元"模式和人格权包含财产成分与精神成分的"一元"模式,我国更宜采纳"一元"模式。在"一元"模式下,人格上财产利益是人格要素财产化的结果而具有承认其可继承性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在《资本论》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其崇高的学术精神品质——科学性与价值主体性的统一。在当代中国,新时期时代精神召唤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理论上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每个马克思主义学者都应该自觉面对和肩负的历史使命。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者,就必须自觉地认识到自己本身是劳动人民意识的代表,是马克思主义灵魂的人格化,并自觉地塑造这种人格。  相似文献   

19.
焦裕禄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在其短暂的生命中折射出了非凡的人格魅力,也蕴含了高超的领导艺术。其人格魅力对其领导艺术有着重要影响,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胸怀理想、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与亲民艺术,乐观向上、豁达顽强的积极人格与果敢决策力,冷静稳重、开拓创新的理性人格与务实领导方法,严以律己、率先垂范的无私人格与榜样做法。当今领导干部应以焦裕禄为标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之所以生命力强大,就在于与时代同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主动适应实践要求而决定的,既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在批判、扬弃各种错误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时代主题和时代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客观动力和外在条件,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真正显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光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