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梅 《法制与社会》2011,(29):230-231
依法治国,建立法治社会是大势所趋,大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脊梁,必须具备过硬的法律素质,但目前的大学生是法治常识较为缺乏、法律观念淡薄、法律信仰尚未确立等。因此,本文在深八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培育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这纷繁的社会中,高校里的大学生也难免面对各种各样的危险;或是因为自己的无知造成的,或是由于明知故犯招致的,等等。学习和掌握一些安全知识会使我们终生受益。安全是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的保证,安全是一个学生思想进步,健康成长和立志成才的基本条件。因此,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的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减少高校刑事治安以及各种安全事件的发生,在实践中通过实际参与,使学生懂得怎样与违法违纪现象作斗争,从而提高学生的防卫能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罪犯心理发生了以下新变化:囚犯意识弱化,公民意识强化;缺乏社会责任感,利己主义突出;内心封闭,防范意识强;自卑和自负心理交织,难改性增强;精神需求增强,维权意识强烈。其应对策略是: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必须务虚和务实并举,思想教育和心理矫治并重,转变监狱警察的教育观念,注意维护罪犯的合法权益,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教育改造工作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庞伟 《刑警与科技》2005,(6A):59-62
“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是城市问题和安全问题的耦合。由于城市和安全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使得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变成更为复杂的系统问题。城市公共安全具有人群聚集、脆弱性和社会敏感性。若将城市公共安全作为一个系统,它的风险,由于人群的聚集而被放大;由于系统的脆弱性而易受攻击和破坏;由于系统的社会敏感性而被激化和猝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由此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既然城市公共安全是复杂的系统问题,城市安全就只有通过建立公共安全系统来实现。”这是南开大学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茂教授对城市公共安全研究的精辟见解。他也是最早专门对城市公共安全风险进行研究的专家。  相似文献   

5.
庞宇 《法制与社会》2011,(4):216-217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针对我国大学生权利意识淡薄,合法权利屡受不法侵犯,维权意识缺乏等现状,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列举出在校大学生重要权利常被侵犯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权利意识,为增强大学生权利意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危害公共安全罪虽然也造成公私财产的损失和公民人身权利的损害,但它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是不同的。危害公共安全罪比其他一般刑事犯罪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它是一般刑事犯罪中危险性最大的一类犯罪。因为这类犯罪侵犯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正常的生活、生产、工作的安全和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而不是特定的人或者个别人的人身或财产的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罪,就是故意或过失地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的行为。危害公共安全是本罪的一个本质特征,是区别危害公共安全罪同其他刑事犯罪的根本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2004年的最后两个月里,中国社会公共安全领域举办了两次大型活动——“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和“中国城市安全系列产品展览会”。这两大展会各具特色:一南一北,遥相呼应;一个在北国的首都北京,一个在南国的边陲深圳,分别代表了我国南北两大安防产业基地。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和战略机遇期。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我们的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提出了严峻考验。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和平与安宁,打造“平安中国”除了公安政法机关的努力之外,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向社会提供必要的安全技术防范产品则是维护社会安定、预防和处置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正是在这种大的背景环境下,我国的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呈现出继续增长的强劲势头。举办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展览会,有助于更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的技术进步,促进市场的进一步繁荣。我们希望通过展会的成功举办,能够使广大的社会公共安全产品行业企业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为我国社会公共安全产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此,推出由本刊记者采写的长篇综合报道:《展安防科技风采,筑首都安全长城》一文以理性分析见长;《让我们的生活更安全》一文则让事实说话,敬请广大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8.
郭君 《法制与社会》2014,(12):207-208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建设的"中流砥柱",他们社会责任感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全面发展,也将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本文对黄石地区三所高校1200名"90后"大学生进行调研,以了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农民工的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发现他们在法制意识、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均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他们这种思想状况和他们所受的教育水平紧密相关。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为广大农民及其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相似文献   

10.
罗苟新 《法制与社会》2012,(19):223-224
在法治社会环境中,青少年对社会法律安全现象的认识、评价、情感与体验等统称为青少年法律安全意识.青少年法律安全意识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重教育相互整合与互动,才能提升培育实效.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展非传统安全问题教育是时代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主要通过网络对中国国家非传统安全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全面性有待提高.经济安全、民族分裂威胁、人口安全、政治安全、文化安全、网络安全、资源安全、疾病安全和恐怖主义对安全的影响依次被大学生视为非传统安全的重要方面.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强化综合安全意识、突出文化安全教育,创新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形式、建立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等方面优化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12.
佘俊凯 《法制与社会》2011,(18):232-233
大学是人才之摇篮,大学生是国家之未来。如今我国的法治建设正朝纵深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初步完成了有法可依的历史任务。在接下来的法治建设中,加强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治配套建设任务更加艰巨。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各项建设的重要力量,为此在现今条件下培养具备良好法律意识的大学生对我国今后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从而形成有秩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认为处在大学阶段的学生应具备最基本的两种法律意识,即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同时应通过构造法治之现实和构造法律之真实这两种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弱化,缺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利用网络新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挑战与希望: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弱化,缺乏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淡薄。对此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利用网络新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5.
论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法意义上的公共安全是指多数或不特定人的人身安全(生命、身体安全)。一方面,公共安全是与个人安全相对应的概念,故此,公共安全在本质上应当是指多数人的安全,基于此,不特定人的安全应当包含两层含义:其一,行为最终会危及到哪一具体个人的安全事先不能确定(受害对象不特定);其二,除此之外,还应当要求行为有向危及多数人安全的方向扩展之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从危害公共安全罪法定刑的严厉性以及其与故意毁坏财物罪的协调出发,应将公共安全的内容限定为人身安全,而不包括单纯的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6.
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针对我国大学生权利意识淡薄,合法权利屡受不法侵犯,维权意识缺乏等现状,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列举出在校大学生重要权利常被侵犯的表现,分析其原因,并提出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权利意识,为增强大学生权利意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从根本上认识和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晨 《法制与社会》2010,(6):243-243
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确实也受到带有政治目的的意识形态的文化侵略和腐蚀,造成了一定的精神文化诱惑和压力,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些都说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体系价值的提出的正确性,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成为大学生重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场所和主阵地。  相似文献   

18.
魏彩霞 《法制与社会》2011,(30):231-233
要想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首先要解决大学生的困惑,重塑党的威信,增加大学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鼓励大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再次,鼓励大学生各显才能,通过阶段性子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起践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热情和能力;同时,根据榜样的朋辈化现象,打造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氛围。  相似文献   

19.
王雪松 《法制与社会》2012,(8):189-190,198
公民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存在形式,是法治社会的现实要求,是社会管理创新对社会主体的观念要求。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政府与社会的不断分离,促进了公民社会形成、公民意识觉醒,但制约因素仍然很多。为此,必须重视公民意识培育,依法保障公民参与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20.
刘海梅 《法制与社会》2010,(31):154-155
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侵害的法益是社会的公共安全,侵害行为与危害结果是否危害到公共安全是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公共安全"的理解还有诸多不足,不同学者之间的分歧甚大,我国刑法规定公共安全的内涵可简单概括为"不特定或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