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新公共管理源起于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运动。尽管改革在不同国家的进度和成效不一,但十多年的改革实践作为本世纪末期的一次选择公共管理方式的大规模实验,其意义深远。本文拟通过对这一运动的时代背景、基本动因和目标以及相关理论渊源的分析;指出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组成、总体特征和一般实践模式,并在总结其得失经验中引出对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新公共管理是当代政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是当代行政改革的代名词,本文重点介绍了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的工商企业管理学中的新管理主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一代理理论、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归纳了它们对新公共管理产生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学源自西方,从最初单纯追求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经过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新公共行政理论发展阶段后,逐步演变为注重市场规律、追求效率的新公共管理理论,并在21世纪出现的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基础上,最终发展为新公共治理理论。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管理学的中国化呈现三个特点,即对西方理论有益部分的引入、转化契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成分、结合本土治理情境的中国式创新。未来,中国公共管理学应着眼于聚焦治理实践、探索前沿问题、强化基础理论和鼓励创新融合等方面,从公共问题出发,形成从实践到理论、再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论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理论与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分析新公共管理运动背景下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产生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有效发挥政府作用、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问题。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运用公共选择、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等当代公共管理理论,逐步建立起具有本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这对于我们建立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具有很好的学习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及中国现阶段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的行政改革浪潮而兴起的政府改革理论。它为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野,但新公共管理理论也存在着许多值得反思的缺陷。本文从反思的角度,并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行政改革目前更为紧迫的任务是建立一个负责任的、可被预测的韦伯式的官僚制政府。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与中国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推进的行政体制改革几乎同步展开。本文试图阐明新公共管理运动和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的大部制改革模式,在说明大部制改革模式可以视为中国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种回应的同时,探讨大部制模式的实现形式及其在中国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可能的解决策略和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兴起了以治道变革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其目标是为了应付一系列政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发达国家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变革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公共产品作为一种以政府为主导提供的特殊公共产品,在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的政府改车过程中,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的作用日益重要起来。本文通过对西方国家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职能变革的背景、理论和实践的考察,提出对中国水利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西方国家“突破官僚制”的行政改革中,逐渐成为主导性的行政范式。但新公共管理理论对经济、效率、效能的片面追求,使得民主、公民权和公共利益等公共行政应有的价值观念丧失殆尽。在此背景下,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应运而生了。它在肯定新公共管理理论固有价值的基础上,对其理论与实践中的缺陷进行了批判,努力构建一种以公民权利和公共利益为指向、顺应现代公民社会发展要求的新的公共行政范式。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改革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是西方公共行政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两种范式,它们各有其利弊,适应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西方公共行政改革路径演进的实质,是官僚制与新公共管理的正和博弈,而非零和博弈。后工业社会的公共行政形态,是新公共管理与官僚制的融合。这种融合是通过新公共管理扬弃官僚制的方式实现的。当代中国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时期,具有特殊的公共行政环境,因而公共行政的改革应当选择“完善文官制为主,推行新公共管理为辅”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兼评新公共服务理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采用企业化政府的理念,新公共管理提高了效率,但也导致了公共性、公平、责任、价值诉求等公共管理价值的缺失.通过对新公共管理的反思和批判以及对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基础、原则和内容的介绍,说明新公共服务在理论基础、价值选择、政府责任、公民精神方面不仅可以弥补和纠正新公共管理的偏颇,并可以替代新公共管理成为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一书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戴维·H·罗森布鲁姆和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的力作,是一部在国际公共行政学领域中享有盛誉的经典著作.首先总结了该书提出的三种不同视角的公共行政观、公共行政未来发展九大趋势及坚持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力图将(新)公共管理纳入其框架之中的主要观点.其次,分析了该书将法律途径纳入研究视角、多视角地研究公共行政的多元公共行政观及重视公共行政中民主宪政的重要性三方面的贡献及创新之处.再次,指出本书中的三点不足之处:其一是并未达到作者所预期的"合各种途径"的目的;其二是结构略显庞杂,论述不够深入、细致;其三是视角较为狭隘,仅局限于美国.最后,对于该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认为:一方面由于中、美国情差异很大,应该慎重对待该书中的相关理论;另一方面应借鉴该书中适用中国的经验、方法,推进中国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一门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优秀专家学者的倾力支持,在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同样有一批优秀的公共行政学者推动了公共行政不同分支领域的衍生与发展。运用作者共被引和信息可视化方法,对权威期刊《公共行政评论》(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于1975--2008年间发表的论文引文中被引频次前50名的学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展现了公共行政领域的主要学术流派,并验证了公共行政研究确实是在沿着范式转移的轨迹更迭交替着。而这种变迁是相对的,大部分时间内,不同范式之间以及和其他学术流派之间是共存、互动甚至交融的。研究还发现,网络化治理正凭借其多中心和网络化的组织基础以及服务治理的先进理念迅速崛起,它将成为公共行政新的研究范式,而基于网络理论的公共行政理论大整合也将很有可能成为公共行政未来的研究热点。此外,实证结果与公共行政范式分类的高度相似性也充分表明了作者共被引和信息可视化方法的科学和有效,它的确为学科范式研究提供了一条定量研究的新思路和一个宏观分析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4.
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经历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及其趋势至少主要表现在五个互相承续的方面。一是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和政府再造实践上的并行所形成的强烈的管理主义取向;二是公共组织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共同凸显为公共管理两大支柱理论;三是政府治理模式与政治角色定位这两个层次问题的契合;四是管理学范式与政治学范式在分野基础之上的整合;五是紧贴政府问题的事实关注与价值判断的结合。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被推到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其发展趋势正逐步趋向于:公共价值判断下的管理科学取向;公共治理框架内的组织理论创新;公共行政的宪法捍卫者前提下的公共行政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作为政治科学的公共行政与作为管理科学的公共行政双重身份的整合;公共行政研究者强烈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驱动下的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approach advocates a more flexible and participatory public administration as means to higher efficiency and increased legitimacy. Increasing flexibility and thereby public employees’ discretion, however, may pose a risk to equality and impartiality, core values in democratic and rule-of-law societies. Using a survey among Baltic public employe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is risk. We ask whether public employees’ preferences for flexible rule application go hand in hand with acceptance of bending the rules, even if it means a breach of impartiality. We find that this is the case. We also find that contrary to what the New Public Governance approach expects, neither citizen participation nor generalized trust works as a control on rule bending. On a positive note, however, we find that control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Weberian Public Administration lessen acceptance for bending the rules.  相似文献   

16.
The New Public Service describes a set of norms and practices that emphasize democracy and citizenship as the basis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s article revisits some of the core arguments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and examines how they have been practiced and studied over the past 15 years.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neither the principles of the New Public Service nor those of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have become a dominant paradigm, but the New Public Service, and ideas and practices consistent with its ideal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evident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larship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7.
袁方成  盛元芝 《公共管理学报》2011,8(3):115-122,128
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先锋,作为"改革实验室"和"政策创新者",因其彻底性、持续性及成效性被誉为"改革的典范"。然而近年来,西方公共管理学界提出了若干质疑,甚至认为"新公共管理运动已经死亡"。本文在考察新西兰公共部门改革实践的基础上,对实践模式的局限性及时代转换的压力两方面的批判性反思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其"公平"与"公共"价值已经失落?是"经济学帝国"的扩张?还是"新泰勒主义"的表现?亦或是随着改革主题的衰落,数字时代治理的来临。对这一改革的实践发掘和理论反思对于当前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与行政改革具有重要的参鉴价值:首先,推进改革的政府需要具备必要的能力基础;公共部门改革的核心命题是转变理念,优化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效率和效能;而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取决于广大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深入互动;此外,改革需要尊重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decade of the 1980s signalled major changes with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oriented activities. As a consequ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gendas of practitioners and academics working in these areas, there is today a growing convergence among public policy, public management,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tical science.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public sector cross-nationally, what has become necessary in public management education is the design of programmes that meet specific needs and priorities and which are responsive to very different national settings. This particular case study is centred around one endeavour to achieve more effective interfacing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 teaching of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design of development programmes in the United States (US). It is based on an assessment of a 10-year co-operative endeavour between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ols of Public Affairs and Administration and the 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The outcomes of this project provided not only leverage for important changes in the teaching programmes of schools concerned with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education but also built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a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 through the contacting out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 work.  相似文献   

19.
In this article I aim to explore the link between two normative values, namely justice and efficiency, a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approach. In pursuing this task I offer several critical arguments against some of the recent justice‐based objections levied against New Public Management by David Arellano‐Gault. I claim that Arellano‐Gault's account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justice and the New Public Management is seriously undermined by two conceptual flaws: (1) a conflation of right‐libertarianism, utilitarianism, and desert theories of justice and (2) a conflation of the technical/productive sense of efficiency with the social/distributive sense. Furthermore, I maintain that even when the different theories of justice and the different senses of efficiency are properly delineated, the case for necessarily linking NPM to a particular theory of justice is markedly unconvincing.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that area of intellectual inquiry known as Public Administration. It focuses on developments in the 1980s and on the contribution of political science. It argues that the subject is diverse and characterized by competing theoretical frameworks. It evaluates organization theory, state theory, rational choice,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ir associated methods. It concludes that Public Administration has reacted defensively to developments in the 1980s and that the distinctive contribution from political science lies in multi-theoretic research, methodological pluralism, setting one's own agenda, the avoidance of triv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defence of public bureaucra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