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苏联共产党与苏联知识分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知识分子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特殊性的重大问题.苏联知识分子对苏共的向背,实际上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败.苏联知识分子曾经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起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科学、文学和艺术创造中也取得了光辉成就.然而,与此同时,苏联知识分子也曾经在多次的政治运动中遭到压制和批判,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苏共领导应有的重视,在严密的行政领导和组织控制下,知识分子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改革方针的错误,政治局势发生动荡,知识分子终于站到了苏共的对立面,抛弃了苏共,抛弃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论述了苏共最终被苏联知识分子抛弃的原因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其东欧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然而,冷战的阴云、国内的掣肘、个性的矛盾却使得在赫鲁晓夫时期调整后的东欧政策呈现出缓和与冲突、减压与控制的矛盾,同时也呈现出愿望与结果的背离。  相似文献   

3.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解冻"冲破了斯大林时期文化政策的束缚,使知识分子得到思想解放和创作自由,苏联文化艺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然而,文化"解冻"并没有完全脱离原有的文化体制、文化政策和工作方法,也给苏联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历次沙皇专制体制内自上而下改革的失败和完全缺乏西方式的市民社会的现实,规约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将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承担起推进和完成现代化的使命。由此,他们开始组织化,从知识精英走向政党精英。而后,布尔什维克又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但布尔什维克并没有摆脱俄罗斯知识分子那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模塑的充满悖论的文化特质的影响,对自身文化缺陷和现代政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一次使俄罗斯现代转型和自身角色转换陷入泥淖。  相似文献   

6.
俄国1905年革命的失败构成了知识分子进行自我反思与批判的宏大社会背景,布尔加科夫作为自由主义派别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对包括自身在内的知识分子阶层进行了批判与反思。他认为1905年革命时活跃在俄国历史舞台上的知识分子阶层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他们的世界观中存在着宗教性与反宗教性的矛盾,同时他们思想中的无神论人道主义导致其在革命实践中狂热的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给革命带来消极影响。因此,他认为知识分子需要的是世界观领域的彻底革命,唯有如此,俄国的未来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7.
试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博 《西伯利亚研究》2010,(4):82-84,88
宗教问题是影响国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对宗教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对于宗教问题的政策是一种宽松的甚至是放任的政策,这也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一枚隐性炸弹。  相似文献   

8.
俄国激进革命知识分子是近代俄国独特历史道路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包含着深刻矛盾。以他们为主体的革命激进主义思潮和运动表达了俄国社会部分精英对国家发展道路的一种选择,对俄国解放运动和俄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联宪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按不同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及勃列El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四个时期苏联宪政发展与建设实践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要宪政,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并要突出“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1.
在意大利战后安排问题上,苏联同美英两国的争斗早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开始。意大利问题主要是战前殖民地等问题。出于利用英美矛盾为自己谋利的目的,苏联并不打算削弱意大利。由于英美两国在处理意大利问题上具有优先权,只允许苏联名义上参与意大利事务,并没有实际发言权,导致苏联在意大利问题上的变化以及在东欧问题上的强硬,美苏矛盾趋于尖锐化。苏联战后安全带政策目的是将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对意大利政策与对东欧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联从起初的不打算削弱意大利转变为不过分削弱意大利的政策,正是用来控制东欧并使其成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政治筹码。这也成为美苏冷战的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苏联国家进出口贸易管理局西伯利亚部是强化与外蒙古贸易联系的最重要和最大的苏联贸易组织之一。它在外蒙古市场上的活动不仅使西伯利亚地区加强了与外蒙古的贸易联系,而且也使苏联在外蒙古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这对后来苏联垄断外蒙古市场、排挤中国内地商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50年代中期,面对着苏联模式显露出来的弊端,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和广大知识分子也开始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由于对待苏联模式的态度不同,这两种探索发生了激烈的碰撞。最终的结果,不仅是以捍卫斯大林和苏联模式为基本出发点的探索大获全胜,而试图从根本上改变苏联模式者惨遭失败,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20多年中苏联模式以更加强化的形式主导着中国的社会发展。另外,苏联模式在中国的强化也是中苏两党、两国关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战略反攻阶段,苏联因素在国共两党的关系中作用日益增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苏联国际地位提高,在重大国际事务处理上举足轻重,这是苏联因素再度受到重视的最主要因素;蒋介石集团出于战略考量,主动改善与苏联的关系;美国的推动,也是促使苏联在中国政局再度受到关注的因素之一;就中国共产党而言,为抗衡英美对国民党的支持,中国共产党有必要保持同苏联的友好关系,这也是苏联作用增强的因素之一。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中,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利用一切积极因素,有利于推进革命事业的发展,同时,在处理国内党派之争时应最大限度地避免外部消极因素的介入;处理国家间关系时,要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应以意识形态和党派之间矛盾为重,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昭示。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国际力量对比变得对日本更为有利,但国际社会动荡与新旧矛盾交织,又使日本面临新的考验。在这种形势下,日本外交的主要特点是,从经济、政治、军事到环境,全面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并试图发挥全球性大国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将立足于亚太,谨慎而现实地处理和调整其与各国之间的利害关系。一、参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新思路与新目标苏联解体后,正值以擅长外交的“政策通”著称的宫泽喜一执政,其外交既保持了日本外交的连续性,又力求在新形势下增添新特色,提出新主张,谋求新建树,实现新目标。这无疑将对90年代日本外交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强调“冷战后”应形成“多国协调格局”。  相似文献   

16.
苏联人崇尚知识,其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居世界前列。图书馆完善的读者服务工作,推动了苏联人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其积攒了丰厚的文化底蕴。苏联在以法律规范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图书馆必须对读者履行的义务。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更有赖于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苏联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以读者为核心的意识应尽早成为我国图书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学术界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 ,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的研究 ,到 8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高潮。此间 ,学术界发表了大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涉及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的论著。但自 90年代初起 ,随着原苏联解体 ,我国不少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将研究重点下移至苏联解体及其原因方面。于是 ,对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史研究一度趋于冷清。不过 ,仍有一批学者没有“跟风”,而是一直在此领域内辛勤笔耕。在这些学者中 ,徐隆彬堪称是一位佼佼者。徐隆彬长期从事苏联史尤其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研究。近年来 ,他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18.
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对儒学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户时代日本知识分子与古代不同,他们对儒学既虚心学习吸收,又采取理性的态度进行批判与改造。他们并不是全面否定中国儒学,对孔子、孟子学说基本上是持尊崇态度,对宋明理学则大力加以批判,而这种批判,既不限于宋儒,亦非儒学本身,而是儒学中的"臆度之见"和"支离破碎、细末无用之事"。日本知识分子注重实践,趋于实用,也即是他们所说的"益"是否有无,成为判断一种学说的标准和价值取向。他们吸取中国儒学之精华,却除其糟粕,最终使中国儒学日本化。他们自身亦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50年代中期以来,印度和苏联由于政治战略利益吻合,保持了稳定和密切的关系。到70年代初双方关系发展到了高峰。苏从经济上、军事上大量援印,使印的经济、军事力量大大增强。印苏间除了一致的方面外,也有一些分歧和矛盾。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以苏印为一方和美巴为一方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印苏仍将保持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印度近代知识分子是英国殖民体制下形成的独特社会阶层,是殖民时代政治、经济及文化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知识分子在印度现代化进程中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这使得他们很容易同其他阶层建立起政治合作关系。在19世纪,印度知识分子与英国统治者忠诚合作,积极参与社会改革;进入20世纪后,他们与工商业资产阶级结成政治同盟,高举民族独立的旗帜。他们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象征,关心着整个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