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马卫平 《群众》2014,(6):69-69
<正>在焦裕禄纪念馆,陈列着一把旧式油纸伞和一件灰色的旧雨衣。这是当年焦裕禄雨天在田间查看洪水流向时用过的。在焦裕禄工作过的兰考,当年他栽植的泡桐树,被群众称之为"焦桐"。睹物忆景,望树思人,深深地为焦裕禄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深入第一线调查研究、与群众一起进行"三害(风沙、内涝、盐碱)"和生态治理的事迹所感动。榜样的力量穿越时空,精神的血脉传承千古。今年5月14日,是  相似文献   

2.
《传承》2013,(3):150-150
40多年前,时任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为了抗击风沙,带领当地群众种植泡桐封沙固土。焦裕禄临终前,他说:“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要求党组织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下。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兰考泡桐”是种植在盐碱地上的,它从一棵一棵连成一片一片,最后锁住了风沙,制服了盐碱,使贫瘠的兰考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3.
吕传彬 《协商论坛》2013,(10):52-52
1964年5月14日,中共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逝世,年仅42岁。一个多月后,仍处于悲痛之中的兰考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找到《河南日报》"党的生活"专栏编辑郭兆麟,提出要写一篇《兰考人民满怀信心迎丰收》的稿子。这是焦裕禄生前给他出的最后一篇报道题目,他要完成焦裕禄的嘱托,将兰考人民除"三害"(指内涝、风沙、盐碱)的经历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可是,郭兆麟却说":七一快到了,写个党的好干部吧!"写个党的好干部,写谁呢?回到县城,刘俊生找到县委  相似文献   

4.
“焦裕禄精神我一听就烦” ,说这话的人竟是现任兰考县县委书记宗家祁 !这着实让我吓了一跳。据报道 ,不久前 ,当记者找到这位宗书记 ,让他谈谈兰考县是如何发扬焦裕禄的精神时 ,宗先是把话题往自己的辛劳与政绩上引 ,似乎提了焦裕禄精神 ,就掩盖了自己的“精神”。当记者再次把跑了题的宗书记往焦裕禄精神上引时 ,这位宗书记再也忍不住了 ,终于冒出了这句似乎压抑了很久的“酸水”。对此 ,兰考的群众十分失望与愤慨。他们回想起当年焦裕禄带领群众与风沙斗 ,与贫穷斗 ,最后以身殉职 ,死的时候还请求把他埋在兰考的土地上 ,要亲眼看到新兰考…  相似文献   

5.
<正>我在今年出版的《我眼中的焦裕禄》一书中,记录了我在1963年冬与焦裕禄交谈的一段,五十多年过去,还历历在目:焦裕禄坐在我身边的座位上,离我很近。我近距离看他,他的脸上很疲倦,但眼睛仍是明亮的。他说:"我们的工作很不够啊!兰考父老太好了,看到他们生活这样困难,咱心里有愧。1957年以前,兰考是黄金时代,就和现在仪封园艺场一样。可因为瞎指挥,让兰考百姓父老受罪了,到现在也翻不了身。"焦裕禄这几句话说得深沉,让人感到他  相似文献   

6.
35年前,焦裕禄为了治服兰考的风沙、内涝、盐碱,带领干部群众种植了一行行、一片片的泡桐树。如今,这些泡桐一棵棵粗壮繁茂,高大挺拔,在防风固沙、改壤保墒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像这些已经长大成材的泡桐一样,35年来,在焦裕禄精神的哺育下,兰考涌现出了一批批心系群众、勇于奉献、艰苦奋斗、正气凛然的优秀干部,县民政局局长田良贵就是一位突出的代表“为先富帮后富穿针引线,为后富赶先富出谋划策”1984年4月初,田良贵冈IJ当民政局L不久。一天,他随上级领导到各营乡樊集村看望贫困群众张培远。一位领导指着他家的个袋大米问:“…  相似文献   

7.
丁朝龙 《人大建设》2014,(10):38-40
<正>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兰考,再一次号召全党向焦裕禄同志学习。他要求:"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具备"焦裕禄式领导干部"的基本素养?如何依法履职、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积极作用呢?以公仆情怀克服官僚主义兰考群众总结焦裕禄同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焦裕碌为了根治兰考的灾害,忍着疾病的苦痛,风里来、雨里去,获取了第一手调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3月17日来到他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联系点——河南兰考县。兰考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总书记在参观中说,我们要看焦裕禄是怎么做的,对照自己,见贤思齐。我们要深入思考一个问题: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焦裕禄虽然离开我们已经50年了,但他却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几十年来,焦裕禄精神一直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团结带领群众顽强拼  相似文献   

9.
焦裕禄同志是每一个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的楷模,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党性的生动体现。28年前,为改变兰考灾区面貌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焦裕禄同志,就是一个具有坚强党性的光辉典范。焦裕禄的革命精神和坚强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也是焦裕禄同志的坚强党性的集中表现。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核心和灵魂。焦裕禄同志把为人民  相似文献   

10.
匈牙利著名诗人装多菲对诗人有一句诠释:"诗人是苦恼的夜莺,不要让他有太多幸福,他才因此有甜美的歌声。"把裴多菲的这一名言引用到我们的人民公仆身上也同样合适:人民公仆应当成为苦恼的"夜莺",不贪图享受和实惠,才能够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在人民公仆的队伍中,这样的夜莺是很多的:"心中装着群众,唯独没有自己"的焦裕禄,担任兰考县委书记后,整日思虑的是如何治理兰考的风沙盐碱,带领人民群众早日改变贫穷的面貌。正因为他一心想着群众,严格要求自己,他才能够写下人生的辉煌篇章。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第一次援藏归来后,当组织上安排他第二  相似文献   

11.
正"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焦裕禄决战贫困并献出年仅42岁宝贵生命的河南省兰考县,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地方之一。早在1990年,他在福州市工作时就写过追思焦裕禄的词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将兰考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联系点,还多次亲赴兰考指导工作。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经过全县干部群众团结努力、不懈奋斗,2017年3月,兰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今年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兰考作为典型代表发言。兰考蝶变,折射着一个国家的脱贫攻坚历程,在全国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日前,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兰考县民政局局长赵世国,详解"后脱贫时代"民政部门如何持续发力,切实做到摘帽不摘责任。  相似文献   

12.
兰考脱贫记     
《小康》2017,(18)
<正>三年来,兰考从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到建设产业集聚区、特色产业园,从小微企业遍地开花到多家上市公司落户,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兰考村民在县内务工率达60%以上。豫东平原,兰考县的东坝头。黄河画下"U"形回环,转过最后一个大弯,调头北上,直奔浩瀚渤海。河南省兰考县,这个"躺在黄河故道上的地方",风沙、内涝、盐碱,是这片土地数百年的伤痛,记载着被沙丘移动逼迫一再迁徙的兰阳、仪封、考城三地旧址,目睹  相似文献   

13.
12000年5月20日,路过河南兰考。我下车径直来到焦裕禄的墓前。我怎么能不来呢!几十年间,穆青同志的报道,我看过听过。电影《焦裕禄》看了不知多少次。在突出政治的年代,对学习的要求是要反复进行的。一天,通知地方全体干部集中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再学焦裕禄,请播音员再读穆青同志的那长篇通讯。她抑扬顿挫,感情投入,使焦裕禄无私的情怀,再次打动人们的心扉,不觉叫人流下眼泪。那时很快又有一个歌子流行起来:古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了一片黄沙地。党为咱们除三害,派来了焦裕禄好书记。……当时觉得,大家都像焦裕禄这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无往而不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20,(18)
正近日,再读焦裕禄的先进事迹,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久久无法平静。感触颇深的是他对人民、对工作"时时放心不下"的精神境界。他看到兰考那么多群众吃不饱穿不暖,心如刀绞;他看到群众的住房不牢固,心心念念;他看到全县那么多群众在风沙盐碱地里辛勤劳作而无好的收成,心急如焚。直到弥留之际,还让人把麦穗拿到病床前亲眼看一看、详细问一问。  相似文献   

15.
资讯     
正市政协机关党员干部赴河南兰考参观学习6月20日至21日,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吉林率市政协机关处级以上党员赴河南兰考参观学习,市政协副主席陈平、闫仲秋,秘书长周毓秋参加活动。参观学习期间,听取了"焦裕禄精神与党的群众路线"专题报告,拜谒了焦裕禄烈士墓,参观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林、焦桐及黄河故道。通过参观学习活动,党员干部对焦裕禄同志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  相似文献   

16.
3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并向全党发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的号召,提出“以焦裕禄为镜,深学、细照、笃行”,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相似文献   

17.
60年代,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为改变兰考的贫穷落后面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30多年过去了,兰考人民在焦裕禄精神的鼓舞下,自强不息,努力进取,谱写了兰考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8.
吉子俊 《群众》2014,(4):67-68
<正>和焦裕禄有着一个共同的"县委书记"角色。拿焦裕禄这面镜子照照自己,差距之大,深深地触动了灵魂。50年前,焦裕禄的名字响彻华夏大地,50年后,焦裕禄的事迹依然感人肺腑。焦裕禄就像一座巍巍丰碑矗立在人民的心中。"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最近我也一直在思考,自己应该怎样像他那样做一名让群众永远记得住的干部?  相似文献   

19.
王彬 《小康》2004,(4):16-19
马达轰鸣、黄土遍地,焦裕禄烈士陵园已 经失去了往日的宁静。原先周围的建筑已经被 拆除,陵园的面积大了许多。大兴土木是为了 今年5月14日的到来,这天是焦裕禄逝世40 周年纪念日。 陵园里有很多老人在休憩,周围的喧嚣并 没有影响他们的闲适,依然三三两两的散坐着 晒太阳。据介绍,这里已经成为当地老人的活 动广场。焦裕禄的老伴徐俊雅以前也经常在这 里找人聊天,但当时她没有出现在那里。 2003年7月,徐俊雅离开兰考搬进了开封 的新家。此前的40年里,她看着身边的子女一 个接一个走向外面的世界:大女儿焦守凤 1964年到开封上班,接着是大儿子焦国庆参 军……最后徐俊雅也离开了兰考。至此,兰考 已经没有一位焦裕禄的家人。  相似文献   

20.
读书     
《当代广西》2014,(15):53-53
正《百姓谁不爱好官:焦裕禄画传》余玮吴志菲著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定价:32.00元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焦裕禄这是一部接地气、有温度的纪实,也是对焦裕禄精神的文学解读。早年丧父的焦裕禄,日后坐过牢、当过兵、剿过匪……他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却把人民公仆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在这里,不少鲜为人知的文献首次披露,一些广为人知的照片不为人知的细节首次回放,给世人一个有血有肉、富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