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海南民族织锦工艺主要有黎锦和苗锦。如何大力开发黎锦苗锦,进一步弘扬海南省的民族织锦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山区民族经济的发展,我想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充分认识黎锦苗锦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黎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始,黎族妇女编织的“吉贝”、“广幅布”、“黎单”、“黎幕”、“黎饰”等工艺品就深受欢迎,成为它庭岁贡珍品,唐宋时期,黎锦就有“机抒精工、百世于华”之誉。元代著名女纺织家黄道婆,早年曾在黎族织锦之乡古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当地黎民学习织绣技艺,晚年致力改革传播黎族棉纺织技术,为推动当时棉…  相似文献   

2.
2009年2月8日,昌江县首届农民运动会在优美的文明生态村石碌镇片石村举行。在三棵千年古榕下,鼓乐震天,数千名黎族群众以方言民歌、黎族舞蹈载歌载舞。场内场外,欢呼声、加油声一浪高过一浪。  相似文献   

3.
黎族织锦大量出现"人形纹"不得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黎族民间和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从祖先信仰这一角度,认为黎族织锦"人形纹"深受黎族民间信仰特别是"祖先信仰"这一文化因子的影响,是这一民族心理和原始宗教观念的外在反映,从现实的功用看,对祖先的追忆往往是氏族人群调整社会关系、加强族群、群体认同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有利于团结血缘共同体和识别外族的作用。织锦纹样成为保存和传承民族信仰以及民族心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他者了解一个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桌边絮语     
桌边絮语我爱谜语执着而狂热。我爱谜语那极巧妙的,把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我爱谜语那取材广泛,语言精炼,形式活泼,引人人胜,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D我爱谜语不象写诗那样过分雕文织锦;而文体相辉,使其成为纤巧佳品,以优美的形象展现,获得艺术享...  相似文献   

5.
高泽强 《新东方》2012,(1):37-41
黎族哈方言分布极广,民族特点十分突出,乐东黎族自治县是哈方言黎族较集中的县市之一。本调查报告有调查过程的叙述、有文身老阿婆背景资料的简单记录、有文身类型的划分、有文身意义和文身内涵变迁的探讨,等等。基本反映了笔者对黎族哈方言文身文化调查的认识和心得。  相似文献   

6.
邵文东 《新东方》2009,(10):38-40
海南黎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它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从文化审美的角度,就海南黎族传统村寨民居文化、传统织锦文化、传统民谣文化中的审美价值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7.
单正平 《新东方》2012,(3):22-25,2
黎族织锦的图案以几何图形为基本图式。而在黎族文化的其他方面,几何图形很罕见。造成黎锦造型几何形图式的根本原因,可能与织造黎锦的工艺有关,即工艺和织机决定了黎锦的图式。  相似文献   

8.
一首名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一部名剧《红色娘子军》使海南省万泉河美名远扬,成为来琼中外游客必游之地。  相似文献   

9.
读者·编者     
我爱《中国保安》我爱中国保安,从跨入中国保安的那一天起,我就发誓要为她努力工作。我爱《中国保安》,从看见她的那一天起,就被她深深地吸引住。终于有一天,我有幸成为《中国保安》的一名忠实读者。从此我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并不时把我们开展的活动写成文字,投给...  相似文献   

10.
黎族蛙崇拜探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黎族女性的文身图案中,出现得最多的一种仿生形象就是蛙纹。不仅如此,“在各支系的黎族筒裙、铜鼓、皮鼓及各种日常用具上,都绘有各种青蛙图案,黎村必有一个以青蛙做形象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在黎族各个文化艺术表现方面,只有蛙形象贯穿了所有的领域,如织锦、文身、刺绣、铜鼓(锣)、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  相似文献   

11.
织工精细、色彩瑰丽的杭州织锦,是闻名世界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丝织工艺品。早在1926年,取材于明代名画家唐寅《宫妃夜游图》的都锦生丝织厂制作的织锦,曾获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状,被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之花”。说到杭州织锦,不能不讲到它的首创者、著名民族企业家都  相似文献   

12.
正"久久不见久久见,久久见过还想见。"今年4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在演讲开头他引用了海南经典民歌《久久不见久久见》的这句歌词。《久久不见久久见》是一首用海南方言演唱的歌曲,创作灵感来源于黎族聚居区的民歌,词曲婉转、深情,在琼州大地广为传唱。每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歌曲《万泉河水清又清》的旋律也时常回荡在会场内外。"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一家亲  相似文献   

13.
编完《竹枝图》,长长舒了一门气。《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竹枝图》,同丁聪先生二十多年的合作,即所谓“陈文丁画”尽在于斯了。我成长的时代,是一个赞歌盈耳的时代。起初是大家倾心竭力地唱,许多人(包括我)是发自内心地唱,以为我们真正进入了一个全  相似文献   

14.
“哇爱哇的妹妹呀;妹妹哇爱俚……”这是一首情歌,是一首早年台湾民众熟悉的民歌,它抒发了对爱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我爱我的台湾呀,台湾是我家乡……”曾几何时,有人旧曲填新词,唱道:“……我们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兄弟们呀,姐妹们,不能再等待。”多么强烈的诉求,是对祖国母亲的一番眷恋、一份挚诚的爱。曾有一天,父亲告诉我,他1948年回家乡台中拍了一部电影《花莲港》,那首“哇爱哇的妹妹呀”就是影片的主题歌。正因为台湾与祖国血浓于水的亲情,正因为有这份剪不断的真诚挚爱,在我心中从幼年时就留下了抹不掉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詹贤武 《新东方》2014,(3):28-32
黎族地区独特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对黎族文化的发展进程影响至深,使黎族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黎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均衡,黎族文化内部形成多个方言文化圈的空间分布结构,说明黎族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相同的文化特质,也表现出地域性的个性特征,呈现出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何雁 《今日海南》2007,(9):40-41
总是随身带着一包葡萄糖,休息的时候便泡上一杯,以防血糖过低而晕倒——这是胡亚玲留给记者的最初印象。那是在2006年海南首届乡土文化节上,50岁的她,戴着顶蓝花棉布帽,扛着相机,在人群的推推攘攘中爬高走低。 与她身旁一样扛着“长枪短炮”的专业摄影记者不同,胡亚玲并不以摄影为职业,作为海口市一家事业单位的副职领导,繁忙的工作事务之余爱好摄影,非节假日时间出来拍片子,还得跟单位请假。但长年以来,她矢志不渝地用镜头对准所生活的这座海岛以及在这座海岛上生活的普通人,坚持真实、纯粹、质朴的镜像表达…… 她的纪实摄影作品《南渡江边拾荒者》,被广东省美术馆收藏,《码头搬运工》入选红河杯首届中国青年生存状况摄影大奖赛作品展,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从1998年起,9年来她自费深入黎族山乡挖掘和捕捉民风民俗,将采撷到的数千张黎族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图片,先后有40余组摄影专题、600多幅图片在报刊上发表,并被相关书籍、画册采用,最后,还整理出版了《海南黎族风情》一书。  相似文献   

17.
读者在线     
《今日民族》2009,(7):64-64
我是近年从军队转业到民族工作系统的一名新兵.通过阅读准时赠阅的《今日民族》,感到收获很多,特投书贵刊,以表谢意。《今日民族》杂志选题丰富,重点突出,展示了云南大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栏目设置生动活泼.不落俗套,体现了贵刊务实求新的办刊风格;刊发内容多样,文图并茂,脉络分明地展现了西南边陲纷繁而井然的民族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18.
文山州有勤劳智慧的民族,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它们与现代文明的融通、整合成为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升华的动力。精神文明建设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振奋了文山各族人民的精神,使文山大地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及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常抓不懈。文山州委宣传部、州社科联联合编写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参考资料;组织了“爱我中华,爱我文山”为主题的全州性宣讲比赛和巡回演讲活动,听众达10万多人次;充分发挥革命历史陈列馆、展览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组织干部群众、青年学生参观学习,使爱…  相似文献   

19.
与其他国产电视剧比起来,四川方言剧没有不火一把的理由。情节吗,大家都是一样的平淡无奇,你不能说四川方言剧什么;内容吗,四川方言剧更有生活气息,更贴近现实些;表演吗,四川方言剧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象别的国产剧,一味追求漂亮的脸蛋和故作的深沉。四川方言剧朴素,朴素到人物跟现实中的一样随和。如果把当年的《抓壮丁》也算进来,那四川方言剧的表演绝对是一流的,只是近年有些滑坡。前不久看了一场四川方言小品,有位老乡只说不演,当然算是表演的没落;另有两爷子看样子是实在没有什么可演,便竞相脱起衣服来,一直脱到无…  相似文献   

20.
会泽县人大常委会对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常抓不懈。一是成立了人大宣传工作领导小组,由一位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组长,并确定一名人员负责人大宣传工作;二是制定了《会泽县人大常委会宣传报道及信息工作奖励办法》;三是在全县人大系统及有关部门中聘请了36名通讯员;四是定期或不定期地研究人大宣传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五是加大了经费投入,2002年以来,共投入宣传人大工作经费14.7万元;六是为人大代表和有关部门订赠《中国人大》、《云南人大》4100多份;七是创办了全省第二家县级人大刊物《会泽人大》季刊;八是每年年底对宣传人大工作的作者进行奖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