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指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必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陈独秀正确地理解了关于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的理论,预见到落后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后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是多数人幸福的社会陈独秀认为,"封建主义时代只最少数人得着幸福,资本主义时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陈独秀具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其探索取得了一些重要理论成果。如他关于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民主的观点,他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质的认识,他对社会主义历史发展阶段的大胆预测,等等,都有许多独到见解和精辟分析。由于时代条件的局限和思想方法、情感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其观点还存在一些明显的桀误。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的陈独秀,思想极其丰富,而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其丰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从陈独秀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来源、主要内容和意义三个方面来考察其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生产力思想。这体现在对生产力地位、作用和构成要素、发展主体的认识上。尤其是关于生产力标准的理论观点上。他坚持了对社会主义本质阐述和对社会主义建设判断的统一.明确生产力发展的目标是建设“小康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通过对毛泽东和邓小平生产力思想的比照,考察其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再认识王丽忠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这是关系社会主义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中都做了不同角...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在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首先体现在从五四运动到第一次大革命期间,他对传播和实践社会主义所作的贡献;其次体现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对苏联社会主义的分析与反思.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它的根本任务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凡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社会主义都应当抛弃,都在破除之列。反之,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东西,社会主义都应当积极地、理直气壮地加以采用。为尽快把我区建成武汉西部的城市工业发展区、都市农业先进区、商贸流通繁荣区、旅游渡假新区四位一体的经济强区、文明新区,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认识我区区情,进一步解放思想,用新观点、新思维,找出新办法加快蔡甸区发展,为此,我认为必须树立“八破八立”的新观念。 第一,我们一定要破除固步自封,按部就班、自我满足的无所作为思想,树立抢前争先、争强夺冠的开拓进取新意识,在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上有所突破,高度自觉地珍惜机遇、用好机遇,在新世纪的角逐中赢得主动,迈出新的步伐,夺取新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王伟光 《前线》2017,(11):116-11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政治宣言、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武装人民、指导实践,就会转化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省委常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以学习邓小平同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思想,加快我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中心内容进行了学习讨论。省委书记顾金池同志主持了这次学习讨论。纪要如下。 一、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眼、认识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谈到如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时,重申应该大力宣传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为了使全国人民真正从思想上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认识科学技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实践活动中切实把发展科学技术放在首位,就必须广泛宣传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唤起全民族的科技意识,在全民族,特别是青年中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因此,当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执政党的中心任  相似文献   

12.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晖 《求是》2012,(23):32-35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基础的高度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一决策部署的重大意义,全面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工作,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和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陈独秀最早提出由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探讨这一思想,对深入研究陈独秀是十分必要的。 一 二十年代初期,就中国的出路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如何评析陈独秀对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认识,尤其是五四运动后陈独秀对中国革命构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是陈独秀研究中分歧较大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对此作一探讨。 (一) 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陈独秀在实践中开始思考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途径。从初时的“劳农专政”思想,逐渐演变为中国革命须分两步走的认识。 1920年夏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陈独秀称之为“社会  相似文献   

15.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是毛泽东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思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 社会主义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本质特征?在一个长时期里并未真正解决。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成熟形态的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资料公有,国家对国民经济实行统一计划管理和领导,消费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十月革命胜利后的前苏联,列宁、斯大林领导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正是基于对社会主义特征的上述认识。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特征问题也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他的探索,基本围绕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得出的结论是:经济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资料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我党重新提出“生产力标准”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认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无产阶级本来就不应该夺取政权,更不能过早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错误观点。特别是东欧、苏联发生剧变之后,这种观点似乎有了注脚。针对这种错误的观点,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给予正确的回答。一、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该不该夺取政权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能不能”夺取政权的问题,已由历史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现在我们有必要针对一些人的非议,回答不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该不该”夺取政权的问题。社会主义革…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社会进步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有机统一起来的整体。先进生产力决定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前景,并为文化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先进文化反映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而无论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利益。这是“…  相似文献   

18.
如何正确认识和运用生产力标准?笔者认为,核心问题是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原则为指导,把生产力标准与社会主义方向很好地统一起来。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影响,人们在对生产力标准的理解上存在着种种偏向。纠正和克服这些偏向,对于深刻认识和正确运用生产力标准,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马克思在谈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的任务时说:首要的就是“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①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精髓也正在于此。斯大林同样指出:“社会主义不是要大家贫困,而是要消灭,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和文明的生活。”②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根据对社会主义的终极目的与中国国情的独到理解,形成了自己对富裕这一社会目标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主要体现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以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可以从有助于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坚定人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正确解释和说明我国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四个方面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优势所具有的基本功能,其优势提升途径主要包括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法律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