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王前  唐跃洺 《探索与争鸣》2023,(11):49-57+193
新型人类增强技术的现实应用和可能前景引发了诸多学者关于“超人类”的讨论。从机体哲学视角看,人类本质上是生命机体、人工机体、社会机体和精神机体的耦合。人类增强技术作为改造人类自身机能的技术,如果能够带来各类机体的协调发展,将使人类发展进入更高级阶段但不会催生出“超人类”;如果人类增强技术的应用破坏了各类机体的和谐关系,就会带来人类生存方式的异化,这种意义上的“超人类”对人类社会是不利的。富勒等乐观派提出的理由和悲观派对“超人类”的忧虑都存在忽视各类机体之间有机联系的倾向,前者孤立看待人类增强技术带来的益处,而后者夸大了人类增强技术带来的风险。运用机体哲学的原则和方法评价“超人类”的相关思潮,有益于新型人类增强技术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场关于改革的“反思”论争去年以来在中国民间自发产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媒体将它称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论争”。一些经济界、理论界重量级人物先后程度不同地卷入其中,围绕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批“非主流”学者、公共知识分子包括网民与官方身份的“主流”专家学者,进行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反思改革”所涉及的深度、广度以及论争的激烈程度为近年所罕见。“非主流”阵营强烈质疑部分改革已被利益集团“扭曲”,有必要“反思改革”;“主流”阵营则强调不能“否定改革”,争论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3.
建国六十年来“灌输论”学术论争及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学界在诸如“灌输论”的首倡者问题、精神实质问题、是否具有强制性的问题、西方德育界对“灌输”的态度问题、“灌输论”的当代价值问题等方面,看法不一,存在诸多争议。“灌输论”的首倡者即不是马克思恩格斯也不是考茨基和列宁;“灌输论”是原则与方法的辩证统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西方德育界是“灌输”的倡导者而不是反对者。全面回顾和评述建国60年来关于“灌输论”的学术论争,对于厘清有关理论认识,进一步深化研究,增强现实指导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杰 《前沿》2011,(15):41-44
“05方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这一新论断,应该从这样三个方面理解: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精神压迫对人类生存构成三重威胁,这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要性依据;实现人类的解放与自由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宗旨,它把人类解放与自由的实现诉诸实践活动,把人类追求解放与自由的理想目标植根于社会生活的现实,并确立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靠力量、正确路径和科学方法,从而使人类对解放与、自由的理想追求获得了真实的意义,并使之成为一幅明晰的现实图景,因而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无产阶级自身的处境和阶级属性,决定了这个阶级的解放与人类解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十二五”期间,综合世情、国情和省情,浙江经济转型应重点弹响“四重奏”:即抓好“三旧改造”,推进建设用地有机更新,降低用地成本;抓好金融服务创新,构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强化金融支撑;抓好社会组织建设,构建“小政府、大社会”,提升政府服务效率;抓好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创新动力,增强转型升级能力。其中,前两者是战略抓手,是当务之急,需大力争取国家试点,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个人历史性规定与“三形态”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延仲 《求索》2007,(9):125-127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研究历史与世界历史问题时,提出了个人历史性生存的三种状态,即“狭隘的地域性个人”,“偶然的个人”与“有个性的个人”,这个恩想与马克思后来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来的“人的发展”的三种社会形态之间既有内在联系,也有其差异性。其联系主要表现在人的生存与发展都必须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都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序列。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两者的指称对象与理论视域及论证的目的等方面,总体而言,两者是互相印证、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7.
一个半多世纪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写了《共产党宣言》一书,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创立了科学的思想体系,为共产党人立党奠定了理论基础。《宣言》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思想:一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二是共产党人建立政权一定要进行新的精神生产(文化建设);三是共产党人一定要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个半多世纪以后,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代表”思想,这是对《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的继承和发展。从继承上看,“三个代表”思想来源于《共产党宣言》,说明“三个代表”思想是…  相似文献   

8.
郝思瑾 《求索》2011,(11):228-230
“V单(单音动词性成分)+人”式形容词是“单音动词+人”词汇化发展的结果。本文主要探讨了“V单+人”式这一类形容词的词汇化过程及形成机制,其共性条件包括“V单”与“人”高频率共现、使动义的存在与凸显以及不带宾语三个方面,而在其内部仍存在着词汇化路径与动因的差异。同时,“V单+人”式形容词这一词汇化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它与汉语发展史上的双音化现象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毛萍 《求索》2007,(1):161-163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的本质是去蔽。但由此产生两个问题:即技术的去蔽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如何相区分?现代技术的去蔽与古代技术的去蔽又有何不同?为此,海德格尔提出了“限定”与“强求”两个概念。正是“限定”与“强求”构成了现代技术既不同于人类其他文化活动的去蔽,又不同于古代技术去蔽的独特的东西,并在本体论意义上导致了现代技术文明的种种危机。  相似文献   

10.
“大跃进”运动开始于1957年9、10月间、结束于1960年底、1961年初;“大跃进”运动的开展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理想与现实张力的失衡,二是唯意志论盛行,三是对以往革命和建设成功经验的不当采借;“大跃进”运动既取得了有限的成就,但导致了更大的损失,留下了无穷遗患,得远不偿失,延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大跃进”运动给我们提供了三方面的启示:一是应遵循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二是应在理想和现实间保持一定的张力,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遵循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技术与“诗意地栖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一种理想生存状态,在追逐该理想的过程中,人类经常困惑于现代技术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有人甚至认为正是现代技术的无所不入使人类远离“诗意地栖居”。“诗意栖居”的实现需要人类走出对象性思维,有节制地利用现代技术,把审美维度纳入到人类的建造活动中,即不要对自然促逼太紧,而是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相似文献   

12.
“第三方评估”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现在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第三方评估”是主要形式之一。武汉市的行风评议工作,在极大地促进了政府部门政风行风转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评议主体与被评对象信息不够对称,“第三方”一定程度地被动参与、形式参与,《问卷调查表》设计不够科学,“第三方”的构成职业比例不够科学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建议:进一步实施政务公开,加大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分类管理,增强《问卷调查表》的科学性和专业性;科学组织,提高“第三方”参与评议的能力;以“第三方评估”形式,促进政府专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吴恒 《中国人大》2012,(10):27-27
进一步加强对“三非”外国人的管理非常有必要。根据我原先在广西分管此项工作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确实很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国家的边民生活状况好于越南,所以从越南跑过来的人与我国公民非婚生育情况日渐增多,国务院也曾经专门对打击“三非”的工作进行过专项部署。我们感觉有一个问题形势越来越紧迫,就是一些非婚生育的子女已经到了法定的选举年龄,在基层选举中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因为不能给他相关的证件。如果人数进一步扩大,这个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国际性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快研究制定非法入境的外国人与我国公民非婚生育的解决办法,并从以下几方面切实加强对“三非”外国人的管理:一是加大教育力度,提高边民的国家意识;二是采取一定的措施;三是加大对防范措施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4.
张大军 《前沿》2008,(6):40-41
本文是在对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认识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认识不足:忽略了在建设进程中对人的价值关注;忽略了个体需求和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可能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强调政治和经济方面的社会关系,对个体的伦理价值关注不足;实践中的简单和片面化的理解最终奋斗目标。针对马克思主义的不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提出了建设与实现人的解放相结合;关注人的全面发展需求;认识到了个体的价值需求、阶段性建设目标可能与最高目标存在的矛盾和不一致;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处理好满足当代人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必须协调经济建设和其他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古希腊哲学家那索斯曾对着一座高山大喊:“山啊,向我走来吧!”山没有回应。于是他大踏步地向山走去。在这“走过来”与“走过去”之间,人类便开始了对客观规律和人自身能动性的最初探索。 诚然,人类的伟大绝不可否认,没有鹰般锐利的目光,却创造出了电话、雷达、卫星,在短短瞬间,能将地球另一面窥知眼底;没有狮般强劲的四肢,却创造出汽车、火车、宇宙飞船,能将山河分道,能在荒芜之地盖起摩天大厦。自人类从洞穴中走出,我们一直追寻着生命更高的价值高度,一直不屈不挠地创建开拓新的生存空间。所以人们说:“宇宙算什么,是人…  相似文献   

16.
“伦理”与“道德”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与“道德”在词源学、英语语境及实存的人伦关系三个层面各有内涵和意蕴,但是“伦理”与“道德”又不是毫不相干的平行线,它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伦理内涵着道德,道德有待于发展为伦理;伦理是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伦理的具体化;伦理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依据和基本前提,是道德的原则和本质,道德是伦理的表象和必然指归。伦理与道德的具体内容都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7.
“技术封建主义”是近期西方新兴的一种思潮,在左翼与右翼学者之中都有较大影响力。该理论认为,信息技术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向封建主义的“复归”,数字产权、平台垄断与集中化使得资本家成为封建领主式的食利者,以投资、创新与利润为驱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被以暴力征收租金的封建生产方式所取代,而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以及新等级制的出现则对民主政治构成威胁。技术封建主义具有很强的迷惑性,本质上是旧有理论无力解释信息时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产物,也反映出西方左翼学者日益远离马克思的危险趋势。本文在详细梳理西方学界主要观点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主义视角阐明技术封建主义的起源、本质及其内在弊端,并尝试分析后期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左翼理论的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18.
“现实的个人”作为马克思第一个伟大发现的出发点,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跨越青年黑格尔派用哲学词句所堆砌的“抽象的人”的思想武器,其不仅在反驳“历史唯物主义存在人学空场”的同时开启了人学研究的唯物史观视域,也在揭示人类解放的两大要素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终极追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秉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关怀,成为当今探索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因此,全方位把握“现实的个人”思想,不仅是在增强文本与现实对话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人学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指导我国在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9.
贾磊 《长江论坛》2023,(4):28-37
人类终将因为资本主义内在危机的总爆发和无产阶级能动的革命实践而进入以实现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根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历史作出全面考察得出的一个堪称其理论体系之核心主线的科学论断。把“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理解为“现实的人”经由自身能动的“实践”不断走向“自由人联合体”的历史过程,是准确把握这一科学论断的观念前提。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人类“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特性”及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异化处境,为人追求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依据;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辩证统一的内在要求来看,政治上建立“真正的共同体”,经济上取得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文化上实现文化创造和文化享受的普遍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必备的三个主要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0.
农历除夕, 7名“法轮功”痴迷者在李洪志的妖言蛊惑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制造自焚事件,其中 1人死亡、 4人严重烧伤。这一骇人听闻的事件进一步暴露了“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教本质,也充分说明了我们与“法轮功”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为此,我建议: 一、充分认识“法轮功”邪教的危害性。邪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公害,“法轮功”是典型的邪教,李洪志一伙叫嚣“升天圆满”、“忍无可忍”,毒害控制受蒙骗群众,罪恶累累。对极少数继续串连、策划、闹事的顽固分子,我们要依法坚决打击;对受蒙骗的群众,我们要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