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0 毫秒
1.
张勃  龚卉 《北京观察》2023,(4):70-73
<正>北京中轴线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旅游打卡胜地,也是一所综合性学校。北京中轴线更是开放的文化遗产,它张开手臂,欢迎每一个到访它热爱它的人。北京中轴线是中华文脉、古都脊梁,凝聚了中国古老都城规划设计的宝贵理念,承载着中国传统建筑的高超技艺,充满了中国式的情趣和审美,也体现了北京城市乃至中国社会、中华文明的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凝聚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和人文素养、满足休闲旅游需求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与实践》2008,(5):F0003-F0003
天津文庙,即孔子庙,是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的庙宇,也是天津学宫所在。文庙创建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由并列府县二庙及明伦堂三部分组成。主要建筑有牌坊、万仞宫墙、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和崇圣祠,这些建筑基本呈对称排列,分别贯穿在南北中轴线上,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3.
南岳的寿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健生 《湖湘论坛》2001,14(2):78-80
南岳寿文化,是在南岳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一株奇葩,它是中华寿文化的缩影和代表,也是驰名海内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在这里,中华寿文化的共性与地方寿文化的个性充分融合,显现民族寿文化魅力和灿烂光辉的景观随处可见。位于南岳大庙后的中华“寿苑”,占地 250亩,是全国规模最大的以寿文化为主题的大型园林式景区。“万寿广场”宛如一个露天剧场,可容纳两万名观众。“祈寿坛”亦称中华“寿坛”,与北京的天坛、地坛遥相呼应。天坛为祭拜上天、祈求神恩惠赐之处;地坛为祭祀大地、祈求五谷丰登之所;而“寿坛”则为祈求健康长寿之地,体…  相似文献   

4.
泉州天后宫     
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祭祀著名海神天后的宫庙。天后宫位于泉州市区南部的鲤城区天后路,面临晋江,为浯江、巽水二流之汇,古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是古泉州城最为繁华的地方。该宫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历代均有修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2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布于南北中轴线及其两侧,依次有山门、戏台、东西阙、正殿、东西廊、寝殿、角亭、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作为北京形象的"金名片",中轴线从永定门由南向北到钟楼鼓楼,把北京的一颗颗明珠穿了起来。串联起中国古代建筑精华的中轴线,见证了明清24位帝王成败荣辱,见证了新世纪北京经济文化的腾飞。今天,通过对北京中轴线保护工作的推进,这条轴线从历史而来,将款款走进未来。中轴线既是历史轴线,也是发展轴线,是北京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魅力所在、资源所在、优势所在。疏解非首都功能和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为中轴线保护提供了最佳历史机遇。对于北京市政协而言,"文化北京"原本就是其建言  相似文献   

6.
《北京观察》2013,(5):65-65
为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将于今年编辑出版《北京中轴线》一书,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力求为宣传北京中轴线、展示中轴线历史文化内涵作一份贡献。为保证高质量、高水平的出版成果,现向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征集北京中轴线相关照片。征稿要求:1.照片能够反映北京中轴线及其组成单元的空间布局、功能定位、文化内涵和历史事件。2.历史照片和新照片均可,珍贵老照片为佳。3.投稿照片附200字左右文字说明,标注照片拍摄时间、地点、建筑  相似文献   

7.
释比是羌族社会中,人与鬼神间的中介人。羌族释比文化是一种神秘的文化,有两种特殊的传承方式:一种是师传包括祖传口传心记;另一种为神秘特殊的阴传(梦传)。释比文化是古羌文化的根与魂,是目前岷江流域羌族的一种传承独特的原始文化,其内容包括:古代的天文历法、原始宗教、原始医术、建筑文化等。释比经典由上坛、中坛、下坛等三部分释比口述唱经组成,其中包含有不少道教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8.
田延峰 《前沿》2011,(6):144-147
秦的畤祭是以坛祭天。最初,秦祭祀白帝,希望白帝保佑秦国扩张土地。之所以如此,是秦有强烈的天命思想,畤祭又体现了地域性的因素,而白帝少暤和秦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秦以"方伯"自居,对周的祭天礼仪进行了一种改造。之后,受《山海经》中的四方神和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同时,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秦又祭祀青帝、黄帝、炎帝。祭祀青帝是希望青帝能够保佑秦国战胜晋国;对黄帝、炎帝的祭祀有昭示正统、融合文化的意义。在《吕氏春秋》中秦对天帝的祭祀被进一步整理成了系统的五帝说。秦五帝说有自己独特的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正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城池、宫殿、坛庙、苑囿、街巷、民居等建筑构成了北京城市的主体。就其中的坛庙建筑而言,其建筑哲理,如方位、阴阳和布局观念以及声学、力学、美学等建筑技法无不得到完美的应用,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和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0.
北京四坛是指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日月的祭坛.四坛的格局形成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因为建在都城东南西北四郊,当时叫做四郊坛.  相似文献   

11.
周岚  龙镇 《求索》2013,(10):259-261
非物质文化遗产傩坛戏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的地方剧中之一。随着现代社会的文化变迁和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其传承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对凤凰傩坛戏传承保护现状和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提出了傩坛戏传承保护的措施及建议,认为傩坛戏是整个傩文化中的一方珍宝,傩坛戏的保护要从“留”、“破”、“立“三个方面来进行改革,为傩坛戏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涛 《北京观察》2011,(12):22-24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现存于旧城的城市中轴线被称为北京这座古都的"脊梁"和"龙脉"。这条中轴线左右对称,高低起伏,既体现了"居正不偏"的传统儒家思想,也体现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庄重与威严,是一条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城市文脉,对于展现北京优秀的历史文化、对于研究古代建都史和建筑史、对于促进北京城市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西望太史祠     
四月中旬,我应邀到山西万荣县参加“全球华人公祭后土圣母大典”和土地文化笔会,参拜汾黄交汇处的后土祠,在登临秋风楼时,才知道黄河对岸有座纪念司马迁的太史祠。全球华人都是炎黄子孙,而炎黄则是皇天后土的子孙。据史书记载,最早到汾阴“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的就是轩辕黄帝。接下来,二帝(尧、舜)三王(夏、商、周)每年也都要来此举行一次祭祀后土仪式。到了汉武帝刘彻在位的元狩二年,他来此祭祀后土完毕,就感到没有祠庙祭祀,这祭典就有失完备。于是,便与太史令司马谈、祠官宽舒计议,在泽中圜丘建立一座后土祠。司马谈正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  相似文献   

14.
直村彝族祭祀仪式以多元信仰为基础,以人神交换为祭祀逻辑,以神鬼各司其职为祭祀目的。祭祀仪式的社会基础主要体现在通过信仰建立人与自然的平衡、确立人的生存策略和建构社会组织。祭祀仪式的文化阐释主要是仪式背后隐藏的符号、象征和隐喻。社会基础是祭祀仪式产生的根源,是文化表达的载体。文化阐释则深化了社会基础存在的合法性。考量祭祀仪式的社会基础与文化阐释,能够呈现祭祀仪式的全貌,折射人们生存的社会规则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
迎着夏日的清风,驾车行驶在402公里的滨河大道上,一座座标志性建筑让人目不暇接:中华黄河坛、中宁枸杞博物馆、青铜古镇、黄河书院、中华回族第一街、黄河楼、黄河文化展示园……宛如盛开在黄河两岸的奇葩。  相似文献   

16.
北京中轴线     
正《北京中轴线》是一部全面展现北京中轴线风采的画册类书籍,由北京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合作编著,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中轴线》着重于挖掘和阐释北京中轴线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旨在配合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系统展现北京中轴线空间上的全貌和历史上的变迁,收集了北京中轴线上各时期及各角度的老照片、老地图、影印件等,并组织专业人员创作了反映新  相似文献   

17.
中山堂纪事     
中山堂始建于1421年(明永乐年间),原名为社稷坛"拜殿",地处首都中心地带,距今已近60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的场所.  相似文献   

18.
香港客家宗族祖上于元末自福建迁移至新界聚居立村并渐次侨居海外后,子孙繁衍扩展至世界各地。客家族群传承了儒家礼制以及文化习俗。其祖祠建筑乃至功名祖屋,都保留了客家围村独有的建筑特色;每年村中仍然举行诸如"春祭"、"秋祭"和"舞麒麟"等祭祀活动;婚嫁丧礼等习俗也别有特色,保留了很多古礼的特色。香港客家宗族文化在现代化的香港社会继承和保护了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与周边各民族有较多的交往联系和文化影响,尤其是与汉族。这个特点在改土归流后表现尤甚,甚至相互杂居通婚和文化的相互吸收,形成一个呈混融状态的地域性社区。这个过程中,民间信仰仪式起了重要作用,《还坛神》就是如此。 《还坛神》是曾经流行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部分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仪式。1991年,湖北民院民研所邀集部分老巫师回忆整理了全部文字资料,1994年,又资助核桃乡老巫师组织进行了一次“还坛神”活动。作详细的现场记录。现有录像带资料三十余小时,音带资料十七小时和数百张现场照片。同时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查访问,征集到仪式所用神案、面具、木雕神像、部分服装法器和一套学徒为便于记忆的唱词手抄本。 一、活动概况 标准的“还坛神”仪式共二十六出:1.预告;2.交牲;3.开坛;4.请水;5.扎灶;6.操神;7.封净;8.签押;9.祭猪;10.打印;11.造刀;12.交刀;13.迎百神;14.回熟问卦;15.拆坛放兵;16.发圣;17.开山;18.招兵;19.出土地;20.扎坛;21.开荤敬酒;22.记簿;23.勾销;24.打红山;25.送神;26.安神。一般延续三天。第一天下午巫师们进屋,傍晚启鼓“预告”开曹行,贴出参予仪式人员名单和仪式顺序、时间及分工。准备仪式所需各种物品、器具,布置坛场并开始书写仪式  相似文献   

20.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少数民族,人口近百万,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自治县。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动亦较普遍,如祭祀寨神、农业祭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