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1 毫秒
1.
社会权利是保障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权利的基本人权。它包括以生存权为核心内容的适度生活水准权、受教育权、工作权和社会保障权。19至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保障公民社会权利的实践证明,社会权利保障制度在救助社会弱势群体、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和发展、缓解社会不平等进而内在地促进社会团结和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以维护社会稳定为基本目标的社会管理活动中,必须始终树立以人为本、以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权利为本的理念,构建以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保障为基础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机制。为此,社会权利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应是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的必经之途。  相似文献   

2.
"栽花"和"种刺"都是社会事业发展进步必需的。两者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谋求社会事业发展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3.
保持社会稳定是我们长远的目标,是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国家政权稳固、民族强盛、社会和谐的重要标志,是人民生活殷实的现实表现.实现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有一个庞大的内容系统和条件系统,必须以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以整合社会资源力量为手段,以构筑社会安全网为条件,以建立公正合理的分配结构和利益调节机制为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它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并且以良性的发展为导向;它坚持系统的思维和整体的观点;它以治理为路径,以善治为价值取向;它的建构需要强化和更新社会整合,实现社会“有机团结”。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实践在近代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技术的资本利用性质却使其消极社会后果走向极端,导致了技术与自然、技术与劳动者、技术与社会的分裂和对立,唯一的出路在于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去除技术利用的资本主义社会性质。我国的技术实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体高度自觉的实践,它包含了社会的价值导向和现实的操作手段。总体而言,它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现实着力点,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在规约,以技术进步与社会建制良性互动为现实特征。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是一国现代性不断成长的过程。社会转型的合意性推进,必须以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为前提和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保障人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正向功能,决定了其对转型国家实现社会合意性转型具有重要价值。厘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何种意义上、以何种方式促进社会合意性转型,有助于明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意义和优先序选择,从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建设与社会转型的良性互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合意性转型的机理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以政治社会权利平等化强化民众认同和支持;二是以提高政治合法性改善政治有效性;三是以社会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四是以社会福利观念转型助推主流意识形态的转型和战略优化。  相似文献   

7.
包容性发展是基于当下人类社会时空双维的实然发展境况、集五大新发展理念与一体、以谋求人类社会全要素彼此交融、综合实现和多主体建设为目的的发展模式、理念和路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为基本着眼点。兜住包容性绿色发展的底线,才能呈现其决定人类社会前途和命运的极端重要性。就当下人类社会时空双维的实然发展境况而言,以包容性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共赢、政治自主、文化互融、社会安全和生态共建,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系统中诸类型的子系统的矛盾共同起作用,而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起码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从宏观上去进行把握。第一、以内部矛盾为根据的根本动力和以外部矛盾为条件的辅助动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合力。社会主义社会内部矛盾系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根据,是根本动力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部矛盾系统的正确解决,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是辅助动力和第二位的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正是人类对美好社会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习近平关于社会公正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为社会公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社会公正重要论述的实践路径通过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完善保障社会公正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以现实利益问题为导向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程文菊  赵建宝 《学理论》2012,(29):75-76
从临床心理学视角构建社会应激和社会和谐的预警防范机制,是以社会心理应激事件为研究焦点,以心理应激多因素相互作用模型为理论依据,以信息采集机制、警级分析机制、应激人员辅导机制为技术手段而构建的一套效应机制。其目的是对社会应激事件进行预警干预,为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心理学支持。  相似文献   

11.
《团结》2002,(3):17-17
社会政策,是指以公正为理念依据,以解决社会问题、保证社会安全、改进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为主要目的,以国家的立法和行政干预为主要途径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措施、法令、条例的总称。社会政策是社会公正理念的具体体现。为此,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吴忠民在《南方周末》(02,5,16)上撰文强调,政府要重视社会政策的制定,这对于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保证社会的安全,促进社会的整体化发展,提升社会的质量,实现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全球第一大产业——信息产业从人类发展史看,经济演变发展从总体上可分为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或信息经济)几个阶段。我们不妨将相应的社会阶段也称为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或知识社会)。以粮食产业为代表的农业经济其发展动力是人、畜,工具是犁、锄;以生产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经济其发展动力是能源、燃料、电力,工具是引擎、电机;那么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是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12,(1):99
南京大学服务型政府研究所成立于2010年10月,是专门追踪服务型政府实践和进行理论建构的研究机构,以建构公共行政发展和人类未来社会治理模式为科研活动的目标,以"把握社会发展的脉动,致力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建构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宗旨。服  相似文献   

14.
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前国内外形势综合研判之后提出的实践理路。在历史谱系上,新发展格局立足国内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以科技和创新为突破点,蕴含了以改革开放深化、社会主要矛盾演变、发展观不断完善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范式的实践向度与理论发展所构成的历史逻辑,是我国深化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实然之举。在理论体系上,新发展格局契合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构述,其理论的强大内生力和辩证统一的整体性思维,为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贡献实践智慧。在价值遵循上,新发展格局从整体化、国际化视野出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本,用中国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可能,并在理论与实践不断完善的动态结构中破解世界发展的难题,在未来社会变与不变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7,(2)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的主要基础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具有对实践基础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它以社会发展形态论、目的论、动力论、道路论和代价论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新发展观,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所指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人通过实践改造现存生活,实现自由发展的世界。它以人为主体,以实践为现实基础,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为主要内容,通过揭示人和生活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爱忠 《求知》2006,(11):31-3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方方面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好的发展思路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镇的现状,我认为,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我镇新农村建设要以镇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建设和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集中体现为,社会建设和管理以稳定和谐为基础,以民生发展为根本,以创新体制为重点,以手段创新为助推。这些经验,是我国继续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论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 ,蕴含着社会公平是社会发展核心价值和动力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谈职校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晖 《各界》2007,(4):53,55
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十几年来职业学校发展迅速,越来越被人们所肯定,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和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重视实际技能,而且还要注重基本素质的具备和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