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做官必须先学会做人、做事。做人是根本.做事是基础.做官是职责。做什么样的人,当什么样的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不是一个小问题。当一个人民满意的好官,就需要实实在在地做人.脚踏实地地干事.清清白白地为官。  相似文献   

2.
宣统二年(1910年),一个叫朱子勉的广东人参加清政府组织的留学生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因修建京张铁路而闻名的詹天佑先生。在拜见詹天佑时,詹天佑对他讲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留学外国获得了一些知识技能,要做一点事贡献国家。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万不可做官。而且做惯官的人一旦没有官做,精神便会十分痛苦。但官不可不做,又不可无。在中国,没有经过朝廷给予你一官职,就没有地位,没有人把重要的事给你做。”  相似文献   

3.
官场,就如同钱钟书先生所言之“围城”,身在城外的人拼死拼活想拼进去;身在城内的人,不堪重负而急欲走出来。官场总是与个人利益与个人抱负紧密相连,因而没有做官的人想做官,做了官的人则想做大官。然而,“一入侯门深似海”。官场,永远充斥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永远是权谋竞争的第一大舞台。身处官场,如一叶孤舟沉浮茫茫大海。但是所谓“浮沉全有规”,这个“规”就是为官权谋学,深谙了其要旨,自然会通权达变、聪慧睿智,即使狂风肆虐,也定能泰然把舵、怡情泛舟。本栏目的开设将推出求官、为官、用人之道,不求拍案惊奇,但求与人有益。  相似文献   

4.
林治波 《中国监察》2009,(13):37-37
前不久,有关媒体做了一个关于职业向往的问卷调查,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希望长大后当官、当大官。以笔者的见闻和判断,尽管问卷中想当官的不占多数,但确有不少人内心深处最向往的还是做官,通过做官来出人头地。一些人对“官”的迷恋几乎到了以官职衡量一切的程度。在一些地方,把政治地位、医疗待遇、工资高低、住房大小、名次前后、座次安排、专车档次、与会资格、悼词长短、见报与否、安葬何处等,都要与官职大小挂钩。即便时和尚、老道,也往往要用官级来套一套,看看相当于多大的官。  相似文献   

5.
李乔 《政府法制》2006,(6):48-50
李鸿章有句名言“: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其实,做官也有做官的诀窍,也需要“修炼”。掌握了官诀,就能仕途畅达、官运亨通;否则不但不能升官,反而可能丢官、掉脑袋。清代官吏“修炼”出不少官诀,这些官诀对于清代的吏治官风起过非常恶劣的腐蚀作用。林同济《文化形态史观》曾举出不少官诀((林氏称之为“宦术”,并认为“宦术的真髓就在‘手腕’两个字”),这些官诀在清代官场上是一应俱全的。其文云“:投桃、报李、拍马、捧场,此手腕也。标榜、拉拢、结拜、联襟,亦手腕也。排挤、造谣、掠功、嫁祸,…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国人当官心理(简言之“官念”)极浓的国度。读书人把做官当作唯一的出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说的正是“升官”之后的伟大。平民百姓都心存这种矛盾心理:怕官又想当官。做了官还想做更大的官。人人都期望着“好兵应该去当元帅”,似乎只有不断地提拔、晋升,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因此,国人的“官念”之沉重,使得本来在官场上就“倾斜变形”的“乌纱帽”,变得越来越扭曲了。  相似文献   

7.
做人与做官     
怎样做人,为谁做官,是领导干部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问题。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 75周年座谈会上曾清楚地告诉我们:“要清清白白做官,踏踏实实做事,必须首先堂堂正正做人。”没有一流的人品作基础,做官从政就很容易跌跤。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有时不是在对与错、是与非面前辨别不清,也不是对政策规定不了解,甚至有些人在做错事之前,就能掂量出事后可能有什么后果。他们之所以明知故犯、铤而走险,说到底还是缺乏高尚的人格品行修养。可见,解决好做什么人及怎样做人的问题,是做好官、做表率的前提。  作为领导干部,做…  相似文献   

8.
“要搞科研就不要当官,要当官就不要搞科研,当了官就要好好 为科研工作者服务,既想当官又想搞科研什么都做不好。”这是近日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对科技工作者热衷做官现象的痛斥。 一些老科技工作者对目前科技工作者热衷做官的现象颇为不 满,他们说科研系统“官本位”习气很严重,作为科研人员,是什么职 称就享受什么待遇,而不应该比照享受什么厅级、处级、科级等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一些单位连所谓比照的待遇也是空的。“一线 科技工作者实际待遇无法落实,往往是担任了行政职务后才能真正 享受到相关待遇,造成了只要手中无权,科技工作者职称再高也兑现 不了应有待遇的怪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也乐于给那些有成 就的科技人员委任以大大小小的官衔,似乎只有封官才能体现对科 技工作者成绩和学识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法官不可怠慢人民赋予的权力”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第三次在太原见到山西高院的左世忠院长,聊起新时期法院的工作和人民群众对法院的期待时,左院长笑着给记者讲了山西平遥县古城县衙署大堂上的这幅关于做官的劝箴对联。  相似文献   

10.
俞思贵 《法治研究》2006,(12):34-34
中国是个官本位意识很浓的国度。自古以来在民与官之间,为官者受人看重,那是因为做官的人毕竟少数,且手中有权,多数人只能终生为民。古时的官,通常被称作“老爷”;现在的官,则时尚地被称为“公仆”。古时的官,除了世袭和册封之外,多数系科举制度的产物,重的是才;现在的官,除了政治条件之外,还要经过组织的考察和群众的推荐,要求德才兼备。古时的好官,崇尚“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代的好官,强调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们印象最深、最典型的就是焦裕禄了。  相似文献   

11.
《中国监察》2009,(11):44-44
张培元在《检察日报》撰文指出,清代林则徐有云:“做官都是苦事,为官原是苦人,官职高一步,责任更大一步,忧勤便增一步。圣贤胼手胝足,劳心焦思,唯天下之安而后乐。”惜乎政治文明发展至今,做官“三步诀”在某些地方被简化为“一步谣”,无论庸官糊涂官,抑或毫无建树的太平官,一日入仕终身为官,能上不能下、能升不能降,甚至挨到退休回归社会,还得拖着某某级待遇的长辫子将官本位进行到底。没有退出机制的“官永远”,造就了一批身陷丑闻漩涡而屹立不倒的“官坚强”。  相似文献   

12.
所谓“官本位”.就是以官职大小、官职高低为标尺去衡量和评价人的价值和地位。“官本位”是封建社会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也是所有读书人的价值取向。“官本位”在中国存在了儿下年,至今仍然有很深的影响,其丰要表现是:一是社会充斥着“当官”期待,“做官光荣”、“升官发财”和敬官、畏官的社会心理普遍存在。二:是制度设计把“官”的利益放在优先位置。  相似文献   

13.
读书随感     
许明 《西部法苑》2003,(1):59-60
不管是普通人,还是做官的人,或者是有文化的人.对待读书的态度历来是非常功利的。古时候的人读书是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其实质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因为只有做了官,特别是做了大官,才能吃国家的俸禄,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衣、食、住、行的问题,而且还可以有比较体面的社会地位.众人所敬仰。正所谓:“书中自有干种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实践证明,一些普通人刻苦读书的真正力量,  相似文献   

14.
风青杨 《政府法制》2012,(16):14-15
李鸿章说过,天下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倘若连官都不会做,那也太愚蠢了。话虽这样说,还是有人不得要领,明知自己不是做官的料,却硬往死胡同里钻。我们一般人接触到的官,是处于舞台上化好妆的。走上前台的是以文件、讲话、理论包装起来的具有角色面具的官,他们作为人的深层本质已经藏于幕后。所以看官员真正起支配作用的文化观念,就不能看他讲什么,  相似文献   

15.
竞聘前夜     
地点:局长家人物:局长、局长夫人、跑官者甲、跑官者乙、跑官者丙、跑官者丁(一)局长(坐在沙发上,读报):《新好了歌》——世人都晓做官好,做官什么都有了!官位不知在何方?已经伸手想捞了。世人都晓做官好,便有金银送来了!终朝只恨财不多,及到多时坐牢了。世人都晓做官好,仅有娇妻不够了!有权日日说恩情,无权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做官好,儿孙都能沾光了!有官父母人不多,拜个干爹就行了。  相似文献   

16.
不知从何时起,“做官要做潇洒官”的说法流行起来。为了便于某些为官者测出自身的“潇洒度”,特拟以下试题,被测者只需对各题作出“是”、“基本是”、“不是”的回答,即可略知自己“潇洒”与否于一二。  相似文献   

17.
明镜台     
官与商●永清当今世态,有两类人颇为引人注目:一是当官的,一是行商的。这两类人本不是同道,做官的乃“一等”公民,原是不屑与满身铜臭味的商人为伍,但不知从何时起,两者竟坐到同一饭局上称兄道弟论起了交情,做官的愈来愈像商人,行商的倒处处抖起官老爷威风。如今...  相似文献   

18.
原罗山县龙山乡党委书记章某,任书记二年有余,因贪污受贿三万余元被送上法庭,受到了法律的制裁。这使笔者想到一则寓言:说是新官到任,同肯吏日:“做官事体当如何?”吏答:“一年要清。二年要半清,三年便挥(捞钱)矣!”此官叹息曰:“叫我如何能熬得到三年矣!”其贪心之切令人吃惊。然而此官在章某面前却是望尘莫及了。据说章某曾愤愤然抱怨检察机关对他:“相煎何太急”。殊不知,正是他咎由自取,怨得何人?作为一个党的领导干部,不思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不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却做着“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  相似文献   

19.
“傍大款”是近几年来风摩一时的一个现象,有为官者“傍大款”,也有小姐“傍大款”,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驱动。有“傍款”者,亦有“傍官”者,那无非是权之所在,利亦随之,“傍官”者有“款”,有“姐”.也有官。官之所以“傍官”,目的就是为保官或是做更大的官。  相似文献   

20.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些古代中国儿童的启蒙诗,反映了传统封建社会中深重的“官本位”思想对老百姓的影响。“做官”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官”对于农业社会的人民而言,具有改天换地、救人于死境的重大作用。因此,“官”对百姓的威慑、震撼,百姓对“官”的惶恐,都叮以想象。中闫有句俗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骗子们也深谙个中三昧,纷纷着轻裘、跨肥马,打扮成翩翩官员模样,公然行骗,骗小官、骗百姓,并能频频轻而易举地得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