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个代表”与我国法制建设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从“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指针出发 ,分别论述了我国法制建设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此基础上 ,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提出必须认真看待权利、坚持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2.
金融生态是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其性质受自身及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的影响,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环境有利于金融生态结构的优化和良性运转,反之则弱化金融功能的发挥,甚至成为金融业发展的桎梏。在法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都要通过法律来发挥其影响力。本文就是以此为出发点,在系统阐述法制建设对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评析当前的金融法制建设,进而笔者提出了关于金融法制建设的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3.
彭程 《法制与社会》2014,(8):269-270
现代化是中国发展之必然,作为其组成部分——法制建设对现代化其他领域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分析中国的法制建设进程着手,指出法制建设中的弊端,并提出"理性地法律移植"和"吸收传统优秀法律文化"相结合的法制建设模式,以便更好地发展和升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4.
法律文化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随着法制建设的深入展开,法学研究的理论思维正在不断拓展。法律文化问题近来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即是一例。众所周知,传统法制建设理论仅仅注重研究立法、司法、守法等问题,法律文化理论则远远超越了这一层面,将探索的视野投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和深层的社会结构之上,对那些潜移默化地制约和影响法制建设进程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心理定势  相似文献   

5.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法制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和发展趋势,是研究今后法制建设如何进行的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和现阶段经济、政治、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陈志强 《法制与社会》2012,(15):222-223
党的十七大六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法制建设进行了战略性部署,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目标,法制建设是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法制国家的进程有很大影响.本文着重从文化建设背景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及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与方法两个方面对本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7.
刘丹丹  倪娟 《法制与社会》2011,(24):151-153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本质上批判的革命的精神,在新中国法制建设中也有所体现,主要概括体现为法制建设初孤立的肯定进程、法制建设中静止的否定进程和法治建设中的否定之否定进程.这种辩证精神对当代法治建设,以及在中国社会法文化的冲突融合中发挥着重要意义扫作用。  相似文献   

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大体经历了重视法制建设,到不重视法制建设,到现在法制建设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三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法制建设开始步入正规,并得到迅速发展,到目前为止,一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建成,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基本上有法可依,执法力量逐步加强,保障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们的治国方略。我国法制建设在短短的20年间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其动力和原因是什么呢?在建国50年大庆之际,值得法学理论界探析和…  相似文献   

9.
上海文化立法规划和文化法律思想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虽然在调整人们的社会文化关系和文化事业管理的一些重要方面,初步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但是,也必须看到,这只是很初步的;长期以来,国家的文化法制建设明显滞后,立法数量偏少,立法层次偏低,是个突出的问题。这离“依法治国”、“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和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离依法有效地、公平地、稳定地促进和调控文化事业和一切文化活动的改革开放要求,还是有相当差距的。就上海乃至全国而言,加快文化立法进程,以逐步形成较为完备的文化法规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在此进程中还必须明确有关的文化法律思想,厘清有关文化发展与文化法制建设中的若干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港实 《法学研究》1990,(3):9-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事业带来了繁荣,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带来了繁荣.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法学工作者认真探索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法律理论和实践中所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开创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及法学研究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为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地方法制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单一制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地域辽阔、各地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国家。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我国《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地地方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了地方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的法律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民族地区的法制建设,是巩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保障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必不可少的条件。近年来,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实践中确实存在不少令人费解,而且十分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法律制度的形成发展 ,都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从世界法律发展史来看 ,文化启蒙与法制建设又是必然相互关联的问题。无论近代的中国还是西方 ,大凡文化启蒙运动必起因于对于传统的反思或批判 ,其结果 ,往往会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法制建设的兴盛。在此过程中 ,学者们基于其社会关怀而倡导的法治理念和道德观念亦往往成为变革中的政治制度及法律制度的精神向导。所以 ,考察近代中西方文化启蒙与法制建设的历史进程 ,并从中发现中西文化启蒙与法制建设相互关联的历史规律 ,同时辨明西方与中国近代化路径之异同 ,就成了当今中国法学者们应予以探讨的一个命题。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法制现代化的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制现代化是我国法制建设的基本战略,是我国全面实现社会现代化的组成内容之一。然而,法制现代化是系统的社会工程,包含着诸多领域、环节和要素,为了协调这些领域、环节和要素,保证法制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之间协调发展,我们必须事先确定法制现代化的目标,勾画法制现代化的蓝图。  相似文献   

15.
李巍涛  郭燕红 《法学家》2006,(6):98-100
在现代法制建设中,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而传统也应该得到人们的重视.但重视并不代表真正地认识和理解,如果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关注乃是随风潮而起,或者成为一种时尚,那就可能加重人们对传统(法律)文化的误解,削弱甚至破坏传统法律文化在现代法制建设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从而为我们再一次背弃传统埋下祸根.所以当下最紧要的课题乃是清楚、公正地认识传统、发掘传统、弘扬传统法律文化的优秀精神,从中寻找力量,寻找超越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法学》1989,(11)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重建了行政监察机构,初步确立了新的行政监察体制,揭开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的一页。为了进一步完善行政监察体制,从而促进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有必要认真研究行政监察在法制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走上了法治之路,法制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毋庸讳言,几千年法律文化的积淀,新旧体制的磨擦,使得法制建设的进程难以尽如人意。法律制度的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司法》2011,(3):2
与中国法制建设风雨同行法律出版社创建于1954年。半个多世纪以来,法律出版社在"为人民传播法律"的主旨指引下,以"传播法律信息,推动法制进步,积累法律文化、弘扬法治精神"为职责,与中国的法制建设同舟共济、风雨同行。  相似文献   

18.
可持续发展是体现现代文明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和发展观 ,是全球范围的一场变革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运动。目前 ,我国已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 ,可持续发展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思想等各个领域发生影响 ,阐明这种影响的广度、深度、力度、后果和发展趋势 ,对于在法制建设领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尤其是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无讼法律文化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周文 《中国司法》2005,(3):75-76
文化是一种人类社会现象,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社会两方面。文化思考包涵着理念、心理、规律、形式、效果、品位以及思辩性理论等等。关于法制宣传工作的文化思考,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一)从法治文化的角度认识法制宣传工作在法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法律的历史并不等于法治的历史。据史书《左传》记载,中国法律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夏朝。但是,法制并不等同于法治。普法,掀开了共和国民主与法制建设史上新的一页。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婚姻法》,普法也是从《婚姻法》开始的。经过近20年的普法教育,中国人的法制观念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