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对陕西省关中地区三位乡村经济精英进行了解读。研究发现,乡村经济精英拥有的丰富资本构成了他们在村庄发展中的作用发挥机制,乡村经济精英对村民观念现代化、与村民共享利益、为村庄赢得发展资源、改善村庄治理模式等多方面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与此同时,将乡村经济精英对村庄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是促进村庄平衡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驻村帮扶面临的情境已经从脱贫攻坚时期的“扶贫”情境转向乡村振兴阶段的“振兴”情境。聚焦外部帮扶与内生动力相结合,在已有嵌入式帮扶理论基础上,援引赋能理论提出“嵌入—赋能”分析框架,并基于贵州M村的实践案例,可以发现:以形成内外合力为主线,以促进村庄的新内生发展为导向,强化外部的制度嵌入、资本嵌入、观念嵌入与内生的结构赋能、资源赋能以及主体赋能之间的有效联动,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帮扶的可靠路径。从动态递进的视角,构造乡村振兴背景下驻村帮扶的理想进路需要实现融入逻辑、激活逻辑、自主逻辑的紧密衔接,以外部力量的有效融入为前提,以外力驱动的内生激活为关键,以内生力量的自主本位为归属。  相似文献   

3.
文旅资本下乡是目前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而文旅资本下乡中产生的冲突也引发了社会的关注。对于文旅资本下乡过程中所产生冲突的解释,必须从文旅资本下乡“田园幻象”需求下的动因、地方政府在“晋升锦标赛”的压力下推动出发,理解文旅资本下乡在乡村和城市舆论场中冲突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下现代性的差异。这些差异造成了乡村场域中“外来者的困境”和城市场域中“乡村的他者化”两种社会现象。而化解冲突方法的根源在于推动乡村现代化,减少城乡差异。具体化解途径可通过扩大村民创收途径、提升文旅项目持续期,促进村民与消费者良性互动、构建复合治理体系,推动乡村现代化的三个维度展开。  相似文献   

4.
村庄共同体解体的危机是当前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必须直面的重大问题。社会资本作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关键因素,为我国村庄共同体的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历史进程来看,我国村庄共同体大致历经了“自然共同体”、“政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三个发展形态,与此同时,农村社会资本也经历了从“宗族化”到“行政化”再到“市场化”的转变。随着现代化进程快速推进,村庄“利益共同体”普遍面临衰落的局面,农村人口大量流失,公共空间萎缩,传统价值淡化,社区认同消解。同时,乡村社会资本也发生一系列变化,村民参与网络日趋松散,村民互惠规范日益匮乏,村庄总体社会信任度弱化。社会资本是乡村社会维持社会秩序、整合社会资源以及维系其稳定发展的重要资源。由此,我国必须努力培育乡村社会资本并积极引导其嵌入,进行社会关系和社区价值的整合,以发挥其构建村庄共同体的内生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企业参与农村社会福利供给,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吉林省白山市的BMZ公司为个案,对其参与当地DS村福利供给的案例进行全面剖析,研究发现,传统“单向参与”模式下企业参与农村福利供给面临着福利供求结构失衡、参与方式阙如与行为失范等一系列困境,这些问题掣肘企业参与社会福利的功能释放。究其根源,企业以“工具性”为核心的功能定位的福利供给,忽略农民农村的社会、文化需求和经济利益,使农村福利发展陷入了悖论。实践表明,以“公共性”为核心的“公共协商”模式在满足农民基本需求、防控农村社会风险和促进农民生计发展等方面效果显著,这为企业参与农村福利改善、推动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6.
1990年,丹麦著名学者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在其经典著作《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中,提出了"社会权利"、"非商品化"、"社会分层化"、"福利模式"等一系列概念,并形成一个严谨的逻辑体系和研究方法。该体系是以社会权利为起点,福利国家便是要以满足和实现公民社会权利为宗旨。将"非商品化"这一重要的核心概念引入"社会权利"和"福利国家体制"的分析框架之中,从非商品化和社会分层两个理论维度纵横交错演绎出一套严密的全景式比较研究的逻辑体系。借用非商品化的视角来区分福利国家类型的三种基本模式,借用社会分层化的视角从政治、经济、社会等角度来分析各种福利国家模式的状态;而分析结果显示,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中制度的组群化情况惊人的相似,这是一种全景式的比较方法,其比较强调多元测量和多元观察的重要性,相信采用多元和全景的材料是可以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的,它代表了社会政策模式比较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为模式比较研究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指出了未来模式比较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共同富裕与中国式现代化两者存在紧密联系,需要从哲学高度辩证论析两者关系。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认知前提,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超越是共同富裕的解释框架。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中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要求立足实际,在主动中把握历史阶段的原则,尊重规律,在开放中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总结学术界对“公共空间”以及社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自然村落社区为分析单位,并通过对川北山区自然村落H村的田野调查,考察了村落社区存在的多元公共空间与乡村民众的公共生活,以及村落公共空间结构的转型对村落社区公共生活变迁的影响,最后提出重构村落公共空间以促进村落社区的整合。  相似文献   

9.
在一些城市开始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的背景下,不同社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效果仍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何解释这一差异需要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作为认识社区公共产品提供和集体行动形成的重要视角,与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之间的关系值得研究.基于上海市H街道三个不同类型社区的案例比较分析发现:以社会网络、信任和互惠规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资本,能够较好地解释存在差异性的社区居民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和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绩效.在实施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培育社会资本有力提升居民参与的意愿,推动居民的参与行为,不断提升垃圾分类绩效.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奋斗目标。共享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治、伦理取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理念与实践路径。共同富裕实践是共享还是分享,体现出政治与伦理取向下的不同发展取向与分配方式,呈现为共享的不同层次的境界;共享形式的无偿与有偿是特定所有权结构下的需要或制度安排,有其分配的合理性与正当性依据。不同所有权属性的共享形式有其不同的共享份额;劳动参与的分配体现为共建共享,而共建参与面很有限,在特定市场结构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共享内涵、共享理念与共享实践之辨析,探讨所有权宽度、共享实践范围与分享的厚度之逻辑,明晰劳动参与面、市场化深度与共享权益之结构。进而,基于共享发展理念的逻辑推演,构建共同富裕的共享实现机制,化解影响共享的诸如所有权、市场、技术等各类结构性问题,在实践层面引导先富带动后富,促进共建共享参与,增强生产性福利,增进劳动者福利。  相似文献   

11.
村庄善治是农村发展的理想模式,也是破解三农难题的根本出路。村庄善治不同于传统农村管制模式的一个根本之点在于农民本位和村民自治,而要实现村庄善治以及村民自治需要改变目前的权利配置方式与权利结构,向农民大幅赋增权力。农民赋权可以极大提高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村民自治和村庄善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2006年世界银行在内蒙古试点了社区主导型发展项目,经过3年的发展,试点项目的自然村在村民参与、赋权和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取得了进展,但是13个自然村之间在社区主导型发展绩效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根据问卷调查资料,用因子分析方法,从不同社会资本类型角度对社会资本及其类型在社区发展绩效中的作用做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总体社会资本只是社区发展绩效的必要条件,社区发展绩效好的自然村,其总体社会资本较高,但是总体社会资本高的自然村,其社区发展绩效未必高。社会资本的类型是影响社区发展绩效的主要原因,现代社会资本高的自然村,其社区主导型发展绩效就高,现代社会资本越低的自然村,其相应的社区主导型发展绩效就越低,现代社会资本是解释自然村社区主导型发展绩效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我国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有很多,但绝大多数属于瞄准某类群体致富的间接性共同富裕政策,不属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政策。新中国成立以来,“保基本”政策的推进与实施,以基本福利的形式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权利,体现出完整意义上的“共同”属性,是实现共同富裕大业的基石。未来,应“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通过“保基本”的高级阶段模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我国共同富裕战略的实现,具体在于:确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在共同富裕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夯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物质基础、强化地方政府履行基本公共服务职责的意识、拓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保障范围、探索构建“精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及加强以“保基本”升级促进共同富裕工作的绩效评估与问责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LB村社区自组织建构过程的实地调查与透视,发现社区自组织的建构是社区内、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更是农户个体利益诉求不断达成一致的过程.依据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可以看出社区自组织对丰富和拓展农户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具有十分积极的影响,社区自组织建构对于推进农村社区民主治理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宅基地退出补偿是易地扶贫搬迁农户享有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以其为代表的福利发展变化是厘清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衔接的一条重要脉络。本文基于福利经济理论视角,分别从区域特征、安置模式、资金筹措等维度探究搬迁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福利的变化方向与演变机理,并阐释了同乡村振兴战略相衔接的内在逻辑。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具有家庭改善性、区域发展性及政策福利性等性质。搬迁福利在不同阶段具有差异的内涵,从“搬迁前”到“搬迁后”,农户享有的可识别的“当前福利”转变为环境变迁后的“发展福利”,资金筹措形成的“福利基础”通过搬迁福利内涵深化得以“福利延伸”。依据搬迁福利的传导变化,应从增进主体福利识别、加强福利延伸拓展、规避福利陷阱风险以及构建多元福利体系等方面提升农户福祉,推动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社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关系网络,即场域,资本和权力是社区治理场域的主线。资本和权力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这种动态关系生成了四种不同的治理形态,即双向互动治理形态、权力主导治理形态、资本主导治理形态和双向缺位治理形态,其中双向互动治理形态是社区治理的理想状态。而实现社区良善治理形态首先需要理顺场域内诸要素的关系,使场域成为一个良性的动态关系网络,还需要促进场域资本培育和完善场域权力结构,实现资本与权力的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良性治理惯习的养成,培育社区治理场域的道德逻辑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7.
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基本单位,是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场域,如何处理好行政职责下沉与社区自治职能履行之间的关系,成为基层治理实践中的重要命题。以历史发展为主轴,探析建立在政府与社区互动基础上的城市社区变迁脉络和轨迹路径,发现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演变经历了政府主导社区治理的“行政化”阶段、社区自治功能回归的“去行政化”阶段,正迈向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新格局阶段。行政化阶段,城市社区经历了从单位制、街居制再到社区制的沿革,行政功能冗余而自治功能弱化。去行政化阶段以“社区减负”为直接目的、以“回归自治本位”为基本目标,面临社区自治空间建构困境。在“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下,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中政府发挥治理优势,凝聚合力,基于多主体形成关系网络,从情感、利益多维度路径助推政社互动。  相似文献   

18.
解析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服务发展的不平衡与其中涉及到的行动者、行动情境和社区特性、社会资本、社区服务的相关制度规则有关,并根据经验观察构建了一个分析社区服务的理论框架,确定了影响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两个变量体系,对各变量进行了逐一解释和规范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四个命题和两个动力的理论以解释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的生成机制,探求实现社区服务的有效供给和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9.
国外所谓“青少年案件”,是指少年法庭的管辖范围。包括青少年犯罪案件、青少年的一般违法案件、罪错案件和“身份罪”案件,甚至还包括一些与青少年本身的行为无关的诸如遗弃案件、虐待案件、福利案件和保护案件等等。“青少年犯罪”概念可以分为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和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有关法律中已明确的规定犯罪行为。非法律意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指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甚  相似文献   

20.
住房商品化重构了中国城市的居住空间和社区权力格局,而业主维权行动集中体现了基层城市社会变迁给社区治理带来的挑战。本文试图解读业主维权行动对地方政府的城市基层治理策略的影响。现有文献将社区治理制度和业主维权行动看作两个独立的研究议题,未能很好解释社区治理规则(变化)与业主维权行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列夫菲尔的空间生产视角引入社区治理研究,尝试为社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研究认为,社区治理规则的变化是政府建立可治理的邻里空间与业主追求权益与自治两者角逐的后果;在国家应对治理挑战的过程中,话语和表征塑造了人们对社区的理解和想象,合法化了国家对私有化空间的介入,因此在重塑可治理的邻里空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空间的生产的视角要求研究者思考社区治理规则与业主维权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对现有社区治理研究视角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